深入經藏:光明黑暗都從一念起一念三千之涵義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千」不是指三千大世界,而是指每個衆生的一念中具足「三千性相」,典出於佛教的天台宗。

佛教自從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傳入中國以後,形成十大宗派,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深入經藏:光明黑暗都從一念起一念三千之涵義 2021-01-08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資料圖「一念三千」是什麼意思?「三千」不是指三千大世界,而是指每個衆生的一念中具足「三千性相」,典出於佛教的天台宗。

佛教自從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傳入中國以後,形成十大宗派,天台宗又稱法華宗,與華嚴宗、法相宗合稱「教下三家」,是隋朝智者大師集其大成的。

智者大師號稱「東土小釋迦」,他和他的師父南嶽慧思大師都是靈山會上聽受妙法連華經的菩薩,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的經中之王!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同釋如來一代時教,罄無不盡,所以智者大師宗法華經而建立的天台宗,其所弘闡的確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啊!智者大師所講的「天台三大部」,即《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一念三千」就出於《摩訶止觀》卷五上。

它指明世間在生死流轉中的衆生可以歸納爲六凡法界和超出生死輪迴的四聖法界,共成爲十法界:六凡法界:地獄道、畜生道、鬼道(三惡道)、阿修羅道、人道、天道(三善道)。

四聖法界:佛(果位)、菩薩(因地),辟支佛、阿羅漢。

十法界互具,就是每一界都具備(含攝)十法界,就成爲「百界」。

此百界每一界各有「十如是」,即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能力、力用)、如是作(所作所爲)、如是緣、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來究竟等。

百界乘以十如是,即成一千;再配合五陰、有情、國土「三世用」,即是「三千性相」,都具足於一念之中,此之謂「一念三千」。

佛教與別的宗教不同之處,最主要的是佛教認爲決定每個人未來苦樂升沉的不在於信教不信教,而在於各人的存心行事,所作所爲;也就是一切都遵循著因果的規律,而不是由什麼主宰宇宙萬物者所支配的!還有一個特點,佛教確認十法界的體性是完全同一的、平等的!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一切衆生皆具佛性,皆應成佛,佛佛道同,平等平等!天台宗指出:「起一念必落一界(十法界中的那一界),如起了一個最重的十惡業之念,特別是猛烈的嗔恚心,就是一個地獄道的因;動了一個中等十惡業之念,與貪心相應的,便是一個餓鬼道之因;起了一個輕微十惡業與愚癡心相應的心,是一個畜生道之因。

修十善業的我慢貢高者是阿修羅之因。

行中品十善業與倫理五戒相應的是人道之因。

行上品十善業的是生天道之因,更能修習禪定,隨其定力的淺深而爲色界初禪——四禪天,或無色界四空天之因。

超出三界六道,永絕生死流轉的還有四聖法界:一念與「四聖諦」無相、無我相應的就是阿羅漢法界的緣起。

一念與「十二因緣」相應的就是辟支佛法界的緣起。

一念與六度四攝、自覺覺他相應的就是菩薩法界的緣起。

一念與慈、悲、喜、舍,真如法性相應的就是佛法界的緣起。

由此可見,起一念就是一個受生之因;超越世間的四聖法界也從一念相應而起,當知一念的重要性!佛門修行用功的功夫也就要抓此一念,迴光返照,令心住於淨覺妙明、真如法性的無住境界。

「念念刮磨心垢盡,時時話護道菜焦!」天台宗的《小止觀·六妙門》開篇就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 佛教的簡明切要的提示。

所以,佛教是最上乘的精神文明,要尋求世界和平、人類文明與進步,只有從深明因果,無我無相的佛教中求!所以,「一念三千」提醒人們:世出世間,苦樂升沉,光明黑暗都從一念起,要從一念深處淨化自心,請努力於自身建設吧! 相關焦點 深入經藏:能行法師講「一念三千」與「性具善惡」的區別 心在迷時含三干法,對之執著不舍,心在悟時也含三干諸法,但對之並不起執,而視爲方便,視爲性德。

心有染淨迷悟的分別,但三千諸法不動絲毫。

一念三千是實踐論,通常被稱之爲「性具實相論」。

性即法性、理性、佛性,心性原是不二,「心具」、「性具」其義爲一。

智者大師有論云:「無明癡惑,本是法性,以癡迷故,法性變作無明,起諸顛倒善不善等……。

」 「一念三千」淺釋 心(一念之心)統攝一切法,是觀行的入手處。

以「一念」爲修行的所觀境,即觀此一念「不思議境」,而這「不思議境」就是指「三千」法(一切法)。

無「三千」法(一切法)的一念心是妄心、無明心,由此一念妄心,無明心通達到一念真心、法性心,就需要止觀工夫,通過觀心,對三千法不取、不舍,即空,即假,即中。

這種止觀工夫是離語言、文字相和思維分別。

是故「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

「一念三千」的修行規定 4這「一念三千」的「三千」數目,便是依據台宗最重視的經論加以組織而成的,即由本宗的根本依典《法華經》以及《華嚴經》、《大智度論》等的名相而來。

  因此,「三千」這個數目並不是固定的實指,而是指無量無邊的無盡法界,正如湛然大師所說:「三千者,無盡之異名也」13。

由此可以看出,若專門對「三千」名目作各種的研究,就難免膠於鼓瑟了。

反過來說,對「一念」與「三千」的關係,乃至對「一念」本身之內在意義的把握,則是首當其衝的大事。

我們應該探究智者大師提出這一理論的真正意趣何在,其對我們的修行到底能起什麼樣的作用,能起多少作用? 十一一念三千(一) 然妄心又是染(無明)、淨(法性)之所在,從差別相狀言是無明,從真如理體言則是法性,所以也可說是「一念無明法性心」。

智頓說:「念只是處,處只是念,色心不二,不二而二。

爲化衆生,假名說二耳。

此之觀慧,只觀衆生一念無明心。

此心即是法性,爲因緣所生,即空、即假、即中。

一心三心,三心一心。

今雖說色心兩名,其實只一念無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議一心,具一切因緣所生法。

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

迷和悟的界限,就在那一轉念間 你的寶劍太鈍了,連只老鼠都砍不死,還能砍下我的腦袋?」信重武士勃然大怒,手中的劍對準了白隱禪師的胸膛就要刺下去。

白隱禪師安然自若地注視著信重武士說:「地獄之門由此打開!」一瞬間信重武士恢復了理智,覺察到自己的冒失無禮,連忙收起寶劍,向白隱鞠躬道歉。

昆明千年古剎舉辦「一念三千茶奉獻祈福大法會」 昆明千年古剎舉辦「一念三千茶奉獻祈福大法會」2016-11-29」,圖爲法會現場, 楊培成 攝雲南昆明圓通禪寺29日舉行「一念三千茶奉獻祈福大法會」。

王者榮耀:一念神魔李信,2020世冠專屬皮膚,光明與黑暗共存 近期官方透漏了最新的皮膚設計靈感,一念神魔李信,一眼看上去那是非常的酷炫有一種神仙的感覺。

小編帶來一期文章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這款新皮膚。

背景故事:這裡是黑暗與光明鏖戰千年的地方,上古的神明爲此隕落,其餘諸神將神隕之罪視爲極大的罪惡,因此賜給這個世界永遠不會升起的太陽和永遠都不結束的黑暗。

信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人類的族羣,馬上這裡也要被黑暗中的妖魔吞噬。

一念三千,不可思境丨看天台宗的理想追求 智顗大師棲止天台山,創立伽藍爲終身道場,開拓鴻業,倡立一宗之教觀。

天台宗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

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淨土,形成「教在天台,行歸淨土」之風。

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延續至今不絕。

佛曰「一念三千」,是什麼意思? 心足具一念,三千性相,「三千性相都具足於一念之中」,若是對佛法有些了解,要明白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還是相對簡單的,當然若是去尋求頓悟和深層領悟,那就因人而異了。

下面大禹細細來說一下這「三千」和「一念」到底是如何來的。

淺談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論說 ——地藏菩薩本願經分身集會品第二「一念三千」者,即是在我們當下的一念心之中,就已經具足了宇宙三千世間的諸法性相的意思智者大師提出以「三千」來代表整個宇宙的領域。

這個「三千」的提出並非是毫無根據的。

他分別依據三部經論,以三個步驟來建立這套「一念三千」的架構。

「一念三千」與「性具善惡」佛學精要至高極論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並隨著中國哲學倫理的發展,從晉朝初時的譯經到隋唐時期宗派的創立,標誌著佛教完全融入了中國文化,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

天台宗的理論體系頗具特色,影響之人、之深、體系之完善,部是值得人家研究的課題。

天台宗把整個宇宙大致分爲「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和「國土世間」,接著又把「衆生世間」細分爲—真法界,即六凡四聖,而且每一國土所居的衆生均有不同的相、性、體、立、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如是。

因此,即是吾人當下一念之中亦具足三千諸法,包容現象界的全體。

王者榮耀一念神魔靈魂占比測試怎麼進一念神魔靈魂占比入口 王者榮耀一念神魔靈魂占比測試怎麼進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王者榮耀一念神魔靈魂占比入口哦!想知道的小夥伴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釋迦牟尼佛說過一段揭語:「在拈花微笑里,在一念之間,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生活中,雞毛蒜皮之事太多,很多事我們要學會放下,也有很多事情都是在一念之間,取決於自己的判斷,當我們決定原諒或放下一件事或一個人,你的心會在放下的那一瞬間無比輕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佛問:「孩子,你哭什麼?」女孩說:「我失戀了。

」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 所以每一本佛經都是這樣寫,一時,佛在哪裡、哪裡……這有兩種道理,一是印度人的習慣,不喜歡有數字及時間觀念。

印度一講起數字,就是八萬四千,所以,佛經上的八萬四千特別多,是形容數目的多,這是拿學理來看佛學。

「讀與賞」《蜘蛛之絲》: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置於天堂地獄之間只在一念一念善意即是天堂一念惡意就是地獄善惡之念就在一瞬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獄天堂地獄到底是什麼樣子因爲他的心仍然處在黑暗中。

——周東申有「鬼才」之稱的日本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在1918年發表了《蜘蛛之絲》,在故事中,把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寓意描寫得淋漓盡致。

很感嘆芥川對於中國文學、西方文學和宗教文化的理解,博學多才加之他身似乎並不奇怪。

而且,在其理解之下,用自己的筆力解剖這個社會,解剖社會的漏洞和黑暗,令讀者爲之慨嘆。

常福法師:當下一念之珍貴 念佛也好,修行也好,禪定也好,解脫也好,涅磐也好,無非此當下一念,不悟當下一念,不從當下一念入手,不轉當下一念,入不得當下一念,融不進當下一念者,一切皆是空談,皆是幻有,皆是戲論。

淨土法門的真正殊勝之處,阿彌陀佛及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真正不可思議之處,也正在此當下一念。

佛教:人生就是一念,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 唐代著名佛學大師李通玄在註疏《華嚴經》時,做了一首名偈: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

我們活著只有當下這一念,人生從一念開始,而有千念萬念,有了我們的生活,有了我們的世界,有了芸芸衆生,佛教說「了生死」,就是從這一念開始了起,能夠做到心中沒有一念,而又包羅萬象,能夠做得了自己這一念的主,就不會被妄念流轉,不會隨業力浪死虛生,能夠在三界六道中自由出入。

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 以上是大乘經典《菩薩瓔珞本業經》裡面世尊爲我們解釋四住地。

世尊又進一步解釋說,這四住地的無明生起一切的煩惱,這種煩惱叫作「起煩惱」,就是一念無明煩惱。

接著,世尊又說:在凡夫衆生尚未明心見性之前,都會生起一切煩惱,都屬於起煩惱,都不會與無始無明相應。

所以,凡夫衆生都只有起煩惱,起煩惱則是從四種住地無明而產生的。

這一個觸及靈魂的提問,沒正確答案,人心黑暗或光明就在一念之間 今天回答了一位網友的問題,這是一個觸及靈魂的提問,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的,感到人心的黑暗或者光明,也許就在一念之間:網友問:生爲人子,存在的意義是不是就是一直讓著父母,無限忍讓父母,不可以反抗不可以說累?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因此,要想脫離苦海就在你的一念之間,放下執著,只要你去想岸就在你面前,根本不必回頭。

據記載,後來在撫州石鞏寺出家的慧藏禪師,在出家之前是個喜好殺生的獵人,俗名石鞏。

因爲需要射殺其他生靈的生命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剛好與佛家的不可殺生相違背,因此未出家前他很討厭見到和尚。

有一天,他又早早地出去打獵,正在他奮力地追趕一隻獵物時,卻被馬祖道一禪師給阻攔下來。

獵物就趁機逃生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