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說明: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

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 首頁 個人範本 行業範本 行政範本 職場範本 校園範本 書信範本 生活範本 節日範本 當前位置:範文城>個人範本>心理學> 《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 時間:2021-09-10 心理學 閱讀(2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

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1《拖延心理學》這本書是我入職前就細細品味過的一本科學類讀物,還是在學校圖書館某個書架上發現它的,讀它的理由很簡單,我認為自己也是一個身患拖延症的病人,而且有愈發嚴重之勢。

比如與友人赴約,我往往會把時間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比如說上班的時候,喜歡在規定時間前一兩分鐘再安心地打卡;又比如說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喜歡把作業拖到節點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現在的讀書筆記,明天就是截止日期了,這才開始匆匆動筆。

正像書中反覆提到的一句話,拖延者總能在最後關頭之前完成任務,只是在拖延的過程中多了幾分煎熬。

我本著從書中找尋靈丹妙藥的心態從第一頁翻到了最後一頁,這才發現,原來書中所說的大多是緣由,而非解決方法。

可見,想根治拖延也沒有什麼好方法。

類似的問題還有如何逃避孤獨?如何克服自卑?也許我們也沒必要去對付它們,心平氣和去接受也許比堂吉訶德大戰大風車要強得多。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

仔細想想,我喜歡把赴約時間調整得剛剛好,是由於我曾經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或者坐在咖啡店裡等待,而我又恰恰是個厭惡等待的急性子,於是選擇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提前到達,我又感到十分慚愧;至於在學習上的臨時抱佛腳,我想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暑假前幾天,滿懷信心要先完成假期作業,後面就可以毫無壓力地恣意玩耍。

可是總會有犯懶的時候,心裡反覆安慰自己,我只是稍微休息幾天,過幾天接著寫。

然後暑假就不知不覺進入尾聲了,而沒完成的作業還有大半。

當然,最討厭的還是假期最後幾天厚著臉皮來抄作業的小夥伴們,也許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原本按時完成作業的自己,變得不那麼勤快和樂於分享。

所以,當你拖延的時候,還是要看看這件事是否會對其他人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接受隱藏在內心中的拖延小妖精。

就像書中最後寫道,“快樂來自於按照你的價值觀健康地生活,來自於跟他人和跟自己內心深處的連通,它還來自於能夠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來自於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仍能夠如實地接受它,就像雖然花園裡長著一些蒲公英,而你依然能夠樂在其中”。

拖延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當我們感到了自己在拖延某事時,說明我們已經在開始排斥它了。

就像看到了蛇或者蜘蛛時產生的恐懼之情,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和順理成章。

因此,還不如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興趣或最適合自己的事情上,因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壓根不會拖延。

至於那些不感冒的事情,還是主動把時間節點提前,然後在節點到來前加班加點吧。

《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2我們都有的拖延症:早在7月4日,所裡推薦好書的時候,早早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自己推薦的書,自己要寫一篇讀後感。

然而7月即將過去,結果定下的東西自己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

就像《拖延心理學》裡面形形色色的“患者”一樣,拖著不幹某件事情,雖然知道這件事情自己應該去做,但是就是不想立即去做。

當初推薦這本書的時候,就是覺得現代人(特別是自己)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拖延的壞習慣,所以在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就決定了要推薦這本書。

兩位心理學家博克萊和萊諾拉寫的《拖延心理學》,作者為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援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他們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

本書還考慮到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代文化訴求,以及注入注意力缺失紊亂症、執行功能障礙症等神經認知問題對拖延的影響。

本書甚至還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邊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實用性的建議。

本書的兩位作者基於他們倍受好評和極具開創性的拖延工作坊和從眾多心理諮詢領域中汲取的豐富理論和經驗,對拖延作了一次仔細、詳盡、有時也頗為幽默的探索。

書中很好的闡述了一下作者對拖延的認知:它是一種非理性的推遲行動——也就是說,雖然明知道拖下去會變糟糕,可還是心甘情願地拖拖拉拉。

現實生活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月初的績效計劃了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月中的時候卻一拖再拖,總感覺還有時間;這個是個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我去做就很容易完成;但是直到考核的那天才手忙腳亂,我為什麼不早點時間去做呢?我如果早點去做可以這樣的?我如果早點去做可能會比這個做的更好?就是因為“拖延”兩字擊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找找自己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同時也希望能夠給大家一點啟迪。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

我感覺自己應該屬於後兩種吧。

很多時候都是知道要做某事,應該姚總愛什麼時候做完,應該怎麼做,但是就是懶想晚點再去做,明天我有時間我明天再做,現在我需要休息下換個時間再做吧,這個故事馬上就完結了我看完就去做。

以上統統都是想拖延著的藉口而已,這些想法都是不現實的,有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情,但是他卻存在於你的潛意識當中,所以,意識到這些想法的虛假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分析了拖延的根源,書中還給出了行動建議。

有個明確的目標和可行性的計劃。

拖延習慣自己覺得越嚴重,對自己更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

確定了3天內做完的事情,那麼自己做計劃可以提前一點2天做完,提前給自己壓力或者焦慮,2天時間到了沒有完成應該反思:我自己為什麼沒有完成,這樣的後果我不想承擔,那麼我要早點去完成它。

迴圈反覆,不知不覺中讓自己習慣這種模式。

當然目標也要可行性,明顯需要3天的事情硬逼自己要2天完成那是自討苦吃。

目標需要把握兩點,一不要持續太久,二時間不要太緊湊。

太久很容易讓人疲憊和沒有成就感,太緊湊不具有可操作性。

學會判斷時間。

真正瞭解自己的時間,而不是大概、估計。

最好的方法,單獨花一段時間記錄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麼,然後分析哪些時間可以利用,哪些時間無法縮短或者很重要。

同時,不要試圖去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狀態做某一件事情,因為這樣完美的事情很少發生。

通過身體減輕拖延。

很多時候做事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的狀態再開始,可是大部分時候很難發現有這樣的狀態。

或許這不單純是精神的問題,而且與身體有關。

如果需要做,但是因為畏懼,不想做,那麼先做一些周邊的事情,把自己和環境融合起來,然後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重複的做一件事。

養成好習慣。

一個人總是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當遇到下一個問題時,大腦自動向好的方向去引導。

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可以通過重複形成習慣的。

一旦形成習慣,這些好的習慣就總把自己引導向一個好的方向。

找到針對自己拖延問題的好習慣,讓自己建立起本能的習慣,逐漸開啟腦中對原有拖延習慣的連線,進而改變拖延。

《拖延心理學》給克服拖延描述了一個克服拖延的征服之戰,想克服拖延,最好多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後通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當然,拖延的壞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將它一下子改變。

日常生活中應多給自己心理暗示,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3十分鐘有多長?因著賴床的緣故,我為了避免遲到,曾掐著表,把我從家裡出發到走進學校的時間大致記了下來。

幾天的時間總結了下,每次大概七八分鐘的樣子,再加上一些不穩定因素,比如需要繞遠路走大門,或是下雨天,車流量多等情況,就要在最快時間上再加上幾分鐘。

所以每天最晚我都會在上課十分鐘前匆匆出門,也算是運氣比較好的,從那之後我就鮮少遲到。

可往往在我時間綽綽有餘,信心滿滿地認為絕不會遲到的時候,你會在上課時間快到時看到一個倉促到有些狼狽的身影向教室奔去。

這就是人所常言的拖延症。

當鐘錶上的指標清晰地告訴你今天洗漱之後比昨天早了五分鐘,你及時鬆了口氣並暗暗慶幸今天時間比較充裕,於是同樣是出發前的準備工作,卻在不經意地拖沓中將時間用盡,再度看向鐘錶後,甚至比平日出發的還要晚上一些。

當然,也還有一種情況時常發生,明明是早出了門,算好的時間也還可以餘下些許,但偏偏抵達時間和往日沒什麼不同,更有甚者,你還會發現時間不夠了。

這些就是《拖延心理學》上所說的拖延,這種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常常是一些深層問題的表現。

以前一直認為拖延和拖延症並沒有什麼不同,故而常常把“拖延症”一詞掛在口中,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真正理解了“拖延”和“拖延症”的區別。

拖延是一種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也僅是一種壞習慣,可當這種壞習慣影響到情緒,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症”。

書上舉了很多個例子,皆是拖延的特徵。

在我的理解中,拖延也是對時間的模糊,十分鐘,說短卻可以做很多事,說長又過得很快。

當你面前擺著需要完成的工作,卻又想玩一會兒手機的時候,可能多數人會選擇定一個時間,玩到那個點再開始工作。

假如你在看小說,到點之後若是覺得精彩萬分,你估計會暗示自己看完這一章再去,假如你在聊微信QQ,可能會是準時放下手機,但不停彈出的訊息會讓你情不自禁地將它再度拿起,每次發上一兩條訊息再放下,一會兒過後又會有訊息彈出來。

於是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你認為這幾個小時你只拿出一些零碎時間來看手機,可事實卻是你的工作完成的極少,並且質量不高。

《拖延心理學》上列舉並綜合了拖延的誘因及解決方法,主要幾點就是:1、完美主義,所有事情都要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願意匆匆忙忙開始,要萬事俱備才行,也可能因為旁人對自己的期待太高,害怕失望。

2、還有一種學生常有的抵制與敵意。

就好比一個學生對科目的不喜:這個老師對我態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興做他佈置的作業。

因為不喜歡這個老師,所以放棄了這門課的學業?你再怎麼和老師慪氣,收到損失的都是自己。

3、任務或是工作太難也是一種原因,不能忍受持續做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

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裡還是不高興做,又繼續往後推。

周而復始,你可能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了。

這些問題想必大家都是發現過的,可解決起來時就難以下手。

因此我認為若是想盡量擺脫拖延,就要想好下一個十分鐘要幹些什麼,充分利用時間,解決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並不能給自己太大壓力,勞逸結合,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你必須要做的事情。

所以說,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拒絕拖延的好處還沒顯露,繼續拖延的壞處的還沒有變成痛。

拖延是塵封夢想的地獄,也是埋葬潛能的墳墓,在拖延的糾纏與困擾中,你可曾會想過因拖延而不知不覺中消逝的時光,碌碌無為和虛度年華?拖延是生命的盜賊,若是你不願熱情被竊走,機會被偷去,夢想被碾碎,愛情被扼殺,便學著將拖延拒之門外吧。

因為原本可以流光溢彩的人生,卻可以在拖延中變成一具平凡醜陋的空殼。

《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4從什麼時候感覺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約是大學時間。

高中時,由於處在一種高度“集權”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嚴格),一旦擺脫這種管束,進入大學生活後,我發現自己的狀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種情況在大一的時候還是好的,畢竟生活習慣的是難以很快被“惡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參加了各種活動、加入各種組織、社團,學業也沒有落下,沒有付出什麼努力,也能取得二等獎學金和班上能拿的獎。

最大的變數發生在大二,我開始追星,開始玩遊戲。

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甚至請假不去上課,自然,我有底線,就是不掛科,所以延續大二,我只能拿三等獎學金。

大三的時候,準備考研,但是心裡對於爸媽的這種期許,我是極度不情願的。

所以,基本投入的學時時間可能不超過50個小時,自然,考研也是失敗的。

大四畢業了,我很恐慌,擔心自己的表現是否能在社會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過來時,我就接受了,並且為這極少的工資,付出我最大的誠意和努力。

現在畢業已經四年,現在的我,已不同於當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覺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經常的出現。

所以我讀了這本書《拖延心理學》。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兩個方面:這是一本讓你瞭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書,整體就分為兩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對我來說,理解拖延部分,看的過程中,我會心跳加速,因為我可以感覺到,作者說的就是我,活靈活現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你會因為那些藉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恐懼”恐懼這個詞語出現了134次,結合方式為“恐懼成功”、“恐懼失敗”。

恐懼成功是我第一次聽到的觀點,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後自己的生活發生的壓力會變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會讓身邊人受到傷害或者嫉妒,這裡比如說妻子擔心自己的成功會讓丈夫自尊心受損。

“控制”恐懼這個詞語出現了80次。

結合方式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這裡理解為,很多人需要對自己和自己認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時間、所有權)有全盤的控制,這種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礙、指使,當自己被要求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會認為自己失去了控制權,固會產生控制反叛,會給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義”完美主義這個詞語出現了80次,結合出現的還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

這裡的完美主義者,我覺得可以理解成行動派和理想派,行動派的完美主義者和強迫症可以關聯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實際執行中反而會遲遲不行動。

克服拖延這部分,我覺得作者考慮到了原因的差異,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建議,比如,細化目標和步驟,把寬泛的目標變成可執行的步驟並列出來;建立的第一個目標應當在15分鐘內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給自己一段時間放空;改變自己做事情的環境,和數字網路說再見或者去圖書館、咖啡廳,甚至放棄半天的上班時間;結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時就醫。

這些在其他的雞湯文或者時間管理的書籍中,我也有看到過。

每個人的適用程度和解決問題的實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歡作者介紹的其中一個方法,是用於自我分析的,因為很喜歡,印象深刻,所以我會全文摘錄:自由書寫“你可以將你的筆記用於“自由書寫”。

自由書寫就是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內將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種不停頓、不判斷和不做修飾的方式書寫下來。

這種方式通常被書寫者用於激發自己開始做事的動力,或者發現某些沒有被自己意識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鐘左右的自由書寫過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寫下去,哪怕你寫的是“我沒有什麼好說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來該寫些什麼”。

不要把你的筆從紙上挪開(或者,不要停止敲擊鍵盤),只要將你的思緒寫下來就可以了。

不必擔心標點、拼寫和語法,也不必擔心你寫的是否有意義,或者是否準確。

不要塗抹,不要劃掉,也不要刪除。

自由書寫的目的不是要寫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斷的情況下去了解你的思維和情緒。

”這對我來說,這不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覺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價值觀的手段,我有時候總覺得,自己心裡想到了什麼,但是卻無法總結成觀點,但是寫東西的時候,哪怕很無趣,我也覺得,我終於通過某種方式瞭解到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已經不像原來那樣每天去寫日記(寫字對我來說和手腕的痠痛是結合在一起的)。

但是我卻很喜歡在鍵盤上打字,我很享受一個個單詞出現的過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過程。

哪怕,就想現在這樣,也不會有很多人給我對文章的反饋。

這本書,我更喜歡前部分,因為你瞭解了自己,才能對症下藥,而提供的建議,每個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權”的人,可能也會覺得,憑什麼指使我去做什麼?《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5生活中,不管是學生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多多少少會有拖延的現象。

如學生的遲到,不及時上交作業……作為教師的我也是習慣把工作留到最後才做。

因此最近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

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日常教學上。

學生最常見的就是遲交或者不交作業。

我們每天面對著學生的在這種行為。

讀了這本書後,讓學生首先找出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

找到了自己拖延的原因後,學生便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通過筆記、日記、隨想等等。

讓學生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見證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內容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

做好計劃,分步驟一點一點解決解決這些問題。

有幾個學生很明顯的進步。

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要合理安排時間,管理自我!《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6讀完《拖延心理學》,我又擁有了一個認識自我的“武器”——手術刀。

今天,我要用這把“手術刀”,對準自己的拖延做一個手術——解剖自己。

五月份的作業,我一直拖到五月三十一號才上傳。

我給自己找的藉口是:這段時間工作太忙了,我真的是沒有時間看書寫心得;還有就是四月份的分享活動因為外出培訓而沒有參加,所以我不知道五月份的'作業是哪本書的心得。

我曾私下問過亞楠,在這件事上她和我知道的一樣多。

於是,我就在五月十四日想當然地開始讀《拖延心理學》。

開始讀書的時間已經到了作業截止時間,所以我當時打算破罐子破摔,不交作業了。

可當我在群裡看到亞楠因為忙“六一”活動,沒有時間推送作業時,我的想法又變了:我可以在亞楠“六一”活動結束前,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作業提交,就OK了。

但我一直沒有確認共讀的書目,而我又絕不會在群裡問。

五月十八日中午,我看到於靜在群裡發信息,猶如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即私信於靜,詢問讀哪本書。

給於靜編髮資訊時,我內心有些緊張,心臟有些緊縮,噪子處有些異常。

萬幸的是,我還是鼓足勇氣將資訊發出去了。

等待於靜回覆我的時間裡,我如坐鍼氈、心亂如麻、度秒如年。

我擔心她故意不理我,看我的笑話……下午三點十六分,於靜很認真地告訴我——讀《積極情緒的力量》。

我如釋重負。

終於可以正常地呼吸了!我所描述的是我的行為和症狀。

讀完《拖延心理學》,我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麼不敢在群裡詢問共讀哪本書?我為什麼選擇了亞楠和於靜私聊?答案是:因為我有恐懼。

我擔心大家知道我拖延交作業的事情,會給我差評,那麼我之前樹立的良好形象會轟然坍塌。

我還擔心這樣的自己不被群裡的大家接受,以及我不能遵守承諾按時交作業帶給我的羞恥感。

而選擇亞楠和於靜私聊的原因是我認為她們倆即便知道真相,對我的影響也不太大(當我寫下這句話時,我知道我有多麼地缺少安全感,生活中我是多麼地善於偽裝自己)。

我為什麼有恐懼?因為在我的成長曆程中,有過不被父親接受的不舒服的感受的記憶,我拒絕那種不舒服,所以我才有了恐懼。

腦海中有一個這樣的場景:上國小五年級時,我在我們村辦國小讀書,而大哥、二哥被爸爸帶著在縣城最好的國小讀書。

媽媽不止一次地對我說:“你爹看不起你,不讓你去城裡上學。

你自己爭口氣,一定要學出個樣子讓他看看。

”我不知道這話到底在我身上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我知道,就是從那年開始,我的學習狀態開始變好,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成為我們那所村辦國小裡第一個考上縣城最好國中的學生。

最終我成為我們家族裡的第一個大學生。

工作後,我也是不斷地努力學習,絕不允許自己落後於他人。

現在想來,應該是我渴望被父親接納,被父親關注,所以才會那麼努力向前。

我的羞恥感是來自於我的低自尊,我很努力,渴望外人的認可提升自己的自尊。

所以我總是委屈自己迎合別人,得到他們對我的好評。

我是外人眼裡的“乖乖女”,是鄰居眼裡的“好閨女”。

我活得沒了自己,於是我成為了一個愛笑的、熱情的、隨和的人。

而這一次不能按時交作業有違我的一貫作風,所以會讓我感到羞恥,這就是我對自己的解讀。

通過這把特殊的手術刀,我又找到了隱藏在我身上的一顆閃亮的“珍珠”。

那些渴望得到認可而遭受的委屈猶如包裹在體內的沙子,隨著時間的流逝,為了減少委屈而做的所有努力形成了我熱情、樂觀、向上、好學等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成就了我今天的幸福人生!所以,它們是閃亮的“珍珠”。

此時我也明白:當我擁有了這種轉化能力時,我離更幸福又近了一步!《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7無論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拖延,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

《拖延心理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她們兩人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

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物件。

當然這些名頭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沒要為了一本書去查證,我喜歡書中的前言所介紹到的一段推薦語:《拖延心理學》是個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為孵化這本書花了25年。

有沒有人想過,暢銷書出版的祕訣就是——堅持、希望和愛。

聽起來有點像《聖經》,恰好,《聖經》就是世界上最暢銷的書。

沉迷於最後一刻完成的刺激中在字典中,動詞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義是“推遲,延後,延緩,延長”,由兩個拉丁詞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後”,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屬於明天”,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往後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後再做”的意思。

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是週日,我給自己的目標是一週讀一本書,然後寫一篇讀後感;其實我前天就把書讀完,但總因為別的誘因沒有靜下來寫,因為我內心裡總認為還有時間,我就是那個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發現我不是唯一的人。

關於一週讀一本書,我有小組群,我們組裡每人都是一樣的目標,一週讀一本書,每本書寫讀後感,但是每週下來總要週日當天大家才陸陸續續提交分享,並且踩點分享的現象時常有。

究竟讀一本書,並完成相應讀後感,是否真的需要一週的時間呢?其實不是的,我前幾周,有讀過章節頁數更多的,試過能在5天內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時間,如在等人的時候,在午休前、睡覺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過程中的一些空檔,把書本按50頁或100頁為一個任務段的方式去讀。

無論是這個讀書也好,還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書中那一句“有些人會為在最後一秒的靈感迸發沾沾自喜”,讓我看到了自己;我們似乎都總喜歡在最後一刻完成,因為在最後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滿緊張與刺激,似乎在考驗你的能力與天賦,我錯愕這種對於拖延的常規認知,因為我一直以為拖延只有帶來煩惱與不安,未曾想過它還帶來這種僥倖的喜悅,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拖延,並放任拖延,以至於對拖延上癮。

完美主義者的焦慮由來關於有拖延症的人裡,書中講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義者往往會有拖延症,這一點讓我感到意外,因為我認為這一類人往往對於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為他們有規劃有進度,有要求有目標,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學習的人;但,不是這樣的。

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為追求完美,因為對於每一件事上都力求盡善,這樣的結果反而導致了在眾多事情上的時間進度逐步拉距,隨之而來的就是焦慮,不安,更甚者懷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輕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為了讓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搗不必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因為認真對待是一種態度的體現,但是當在某一個更為終極的目標前,需要有所調整,甚至有所取捨去促使重要的終極目標完成。

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為一個頭髮絲大小的點而糾結,那麼本來懼怕這類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並不斷放大,最終擊敗你,讓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陽這周裡,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發現了碩大的夕陽,一個巨大的蛋黃,泛著不刺眼的柔光;可是,無奈高層洋樓群的遮擋,始終無法看得清楚全貌,於是我在下班高峰期裡流竄,往江面的橋上開去,不過等我到橋上開過時,四周觀望,夕陽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

其實,我本來是可以看到夕陽的,但當時的我覺得晚一點下班也沒關係,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後要追逐夕陽。

此時的我想起這周讀的這本書,拖延症的書裡還有講到一類人,害怕失敗的人,他們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們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對,似乎就不會失敗。

可是不曾想過拖延可能會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點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會見到夕陽呢?你是哪一型別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種,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8人生,每個人都在演繹著一場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們都有著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嚮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們一生的追求。

也許,當你在迷茫著的時候,拖延著的時候,你已經拋棄了一段你作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一段僅有一次的機會。

我們的生命,雖然渺小,但卻應該活得有激情,有意義。

我之前一直認為,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為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在最後一秒的靈感迸發二沾沾自喜,覺得這似乎都是生活常態。

但遇見《拖延心理學》之後,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觀。

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

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二逃避的方式。

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為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問題。

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擱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為。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說服。

比如,我必須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

什麼也不要做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麼我每次都應該很好。

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為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

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為這些想法是不現實的,是為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

如果你認為必須做到完美,那麼你寧願拖著也不願意去做,因為你不願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敗;如果你認為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為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為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能接受,以至於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

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我所帶來的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

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優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生活如同一盤棋,你的對手是時間,假如你行動前猶豫不決,或拖延的行動,你將因時間過長而痛失這盤棋,你的對手是不允許你猶豫不決的!”從現在起,讓我們拒絕拖延,提高執行力,與時間決戰吧! 標籤: 心得體會拖延心理學 圖文推薦 《拖延心理學》的讀書心得體會 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7篇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範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書筆記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範文 相關文章 《拖延心理學》讀書筆記6篇 《運動心理學》心得體會 《拖延心理學》讀書筆記(6篇) 《管理心理學》的心得體會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範文 讀《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篇 《拖延心理學》的書評簡介 讀《拖延心理學》有感範文 最新推薦 1《管理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2《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4篇 3讀《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3篇 4《管理心理學》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範文 5《外語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 6《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十篇 7《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6篇 8《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範文九篇 9《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九篇 10讀《心理學智慧》心得體會範文 11《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四篇 12《教育心理學》讀書心得體會 13讀《教育心理學》的心得體會 14《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8篇 15《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七篇 猜你喜歡 2《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合集七篇 3《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合集六篇 4《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集合6篇 5《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集合九篇 6《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彙編9篇 7《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集合7篇 8《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合集9篇 9《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彙總九篇 10《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錦集7篇 11《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錦集六篇 12《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範文十篇 13《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集合五篇 14有關《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4篇 15《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集錦七篇 16《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範文八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