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鐘錶,夜晚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到了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古代沒有鐘錶,夜晚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2020-12-14騰訊網
古人把一晝夜分爲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
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係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古人沒有鐘錶,白天可以利用「日晷」,根據太陽投射在立於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標誌刻度的圓盤上的石針的影子的指向來確定白天的時間。
那麼到了晚上的時候,沒有了太陽,人們如何來確定時間呢?古人夜間計時一般來說有3種方法:1、「漏刻」計時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
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杆,相當於現代鐘錶上顯示時刻的鐘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杆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杆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爲兩類:洩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藉助水的運動。
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
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不過這種方法一般是皇室和貴族才用的。
也是朝廷爲了研究和使用「黃曆」曆法而必備的設施。
2、「動物報時」「雞鳴」是最古老的晚上確定時間的方法,在農村一直沿用至今。
它是根據土「公雞打鳴」(而不是雜交雞和養殖場的雞)的晚上打鳴規律性而確定晚上時間的。
一般有「雞叫三遍」之說,雞正半夜是不叫的,過了半夜多一點雞叫表示子時三更,第二遍寅時四更,第三遍則天要明了——辰時五更。
「夜有五更」就是這樣來的。
3、「星象定時」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
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到了冬天還有「參落正南」——半夜之說(參指三星)。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
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準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相關焦點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
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
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如何精確掌握時間的?
今往古來來說說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如何精確掌握時間的?古代沒有現代的機械錶、電子表、石英表,但是也有計時器,不過精確度不高,達不到現代人對於時間掌握程度的要求罷了。
目前經科學發掘出土、有準確年,爲了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根據晝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種計時的方法。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時間——光陰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時間概念?那麼時間的概念最早源自於什麼呢?其實,時間最初含義是時光,光陰。
正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是在說時間的尺度。
所以,最初的人們就是通過太陽光的強弱,可見不可見才有了時間的概念。
沒有鐘錶、手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就拿看時間來說,我們想要知道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什麼手錶啊,手機啊,電腦啊,都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時間,但是在古代呢,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今天,作者爲大家分享一些古代的計時方法,看看有哪些驚嘆到了你?
在古代是人們是靠什麼來計算時間的?
在古代是人們是靠什麼來計算時間的?鐘錶是現在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計算時間的東西,在人們已知的範圍內鐘錶是由西方人發明的,現在這種計時非常的方便,直接看一眼就能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了。
可是計時在古代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他們的計時方式並不像現在這麼方便,那麼古代人是靠什麼來計時的呢?在一些古裝的影視劇中,古人都是通過觀察太陽,來確定時間,可是看太陽真的能看出是哪個時辰嗎?其實在古代人們最初是使用一種叫圭表的東西來計時,其實就是靠計算影子的長度來計時。
圭表的構造很簡單,一部分是直立的標杆用來測日影,還有一部分是在地上用來測量影子的長度的刻板。
沒有鐘錶的古人,如何知曉時間?
古代雖然沒有鐘錶,但我們的老祖宗卻有無窮的智慧!爲了方便計算時間,他們發明了下面這些工具!在壺底或靠近底部的地方鑿個小孔,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產生變化,以此來計算時間。
一、焚香計時標準的一炷香燃盡需要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
生活|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記錄時間?
,幾乎每家都會有一座鐘或手錶,發展至今天,鐘錶越來越小型化,各種奢侈表,名表充斥著市場,電子鐘也大行發展,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更夫是如何知道幾點打更的呢?得益於他們的計時工具,大多是滴漏和線香。
除了通過滴漏、燃香等來計時,古人還發明了日晷、圭表、水運渾動儀、水運儀象台等。
這些計時器相輔相成,與時俱進,爲古人提供更為準確的時間。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
鐘錶是我們現代人司空見慣的時間工具,幾乎每家都會有一個鍾或手錶,發展至今天,鐘錶越來越小型化,各種奢侈表,名表充斥著市場,電子鐘也大行發展,極大的方便了人們。
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都成更夫的代名詞了,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爲晚上九點,「三更」爲晚上十一點,「四更」爲凌晨一點,「五更」爲凌晨三點。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相信很多人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至理名言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古人之所以會發出如此深刻的感慨,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代的更夫是如何判斷時間的?他們除了打更,還有項更重要的任務
鐘錶,是現代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計時器,有了鐘錶,生活才有了規律,秒針分針滴答滴答的走著,時間流逝,才有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但是在古代,鐘錶可是奢侈品,在鐘錶還無法量產的千年前,人們生活中的計時器就是更夫。
沒有鐘錶、手機的時代,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古代人沒有手錶手機這樣可以精確計時和看時間的東西,據我多年電視劇經驗,古人大多看太陽算時間,用香計時。
可是比較好奇的是午時三刻已到,怎麼看出來的?還有魯迅先生的遲到,以至於刻了個早字。
究竟怎麼知道自己遲到了呢?古代大臣上朝,肯定有早有晚,皇帝又是怎樣統一時間然後開始早朝呢?總不能說差不多開始吧?
延伸文章資訊
- 1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十二个时辰的诗意, 比24小时更有味道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给一天内的气象配了代表词。如早晨因太阳出来而植物启动了生长,所以这时辰别名为“木”。到了中午太阳最旺盛,空气中、土地 ...
- 2古代沒有鐘錶,夜晚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 人人焦點
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到了 ...
- 3关于古代的时间计算方法 - 百度知道
古代计算时间有哪些工具
- 4中國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 壹讀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太陽升起、落下、再升起的一個周期算作一天,再把一天分為12 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5古代計時單位 - 別搗蛋- 痞客邦
我國古代計時單位,分別是「時、刻、更、鼓、點」。 一、時: 1、十二時辰制: 古時一天分十二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於西周時就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