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根據什麼來判斷時辰和年月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古代要數最接近時鐘的計時方式,那麼日晷絕對是當之無愧。
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 ...
選單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計時日晷點至時辰時間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根據什麼來判斷時辰和年月的?由 簡易廷 發表于 科技2021-06-10簡易廷2020-04-1815:14:09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個小時,每小時有六十分鐘,而每分鐘有六十秒的時間制度來自西方,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計時工具。
但是,在現在的時間制度傳入我國之前,我們祖先們依靠的是怎樣的時間體系來生活的呢?古時候,人們沒有準確計量時間的工具,只能透過太陽昇降來判斷時間的早晚,正如古言所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百姓按照時辰判斷時間,依照太陽的高度,如日上三竿,即太陽昇起來離地已有三根竹竿那麼高,一般對應現在早上的9-10點鐘,用來形容時間不早了。
人類最早使用計時儀器的原理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
其中,圭表是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日晷是用來測量時間。
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1、關於圭表通俗的說,就是垂直於地面立一根杆,透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
垂直於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於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叫“圭”。
圭表透過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來定節令,定迴歸年或陽曆年。
透過古人進一步研究計算,他們還總結掌握了二十四節氣的圭表日影長度。
因此,圭表不但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曆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曆年以及二十四個二節令的日期,從而為指導廣大勞動人民從事農事活動提供了重要依據。
圭表的出現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人類有了自己的計時工具,但其功能有限,完全可以確定的時刻只是正午時分。
因此,古人在圭表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製出計時功能更齊全的計時裝置——日晷(guǐ)。
2、關於日晷日晷,又稱“日規”,意思是指太陽的影子,原理依然是透過光的投影來判斷時刻。
其由一根晷針和帶有刻線的晷盤組成。
當太陽的方位發生變動時,晷針在晷盤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根據長期的觀察總結,記錄確立了十二個時辰所對應的日影方位並以此來判斷時間。
例如古時候的“午時三刻”就是指標投影指在日晷盤午時位置的第三個刻度。
人類對這項發明的使用長達幾千年之久,稱得上是計時史上的寶貴結晶。
關於這個話題,就先談到這裡啦。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長安劉老闆2020-04-1900:28:04商朝時期,古人發明了圭表計時,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長杆,透過影子長短的變化來判斷時間。
圭表雖然很方便,但如果表不小心被碰倒了,影子長短就會發生變化,時間也就不準確了。
後來人們發現,把杆子傾斜一定程度,無論什麼時候,影子都能夠均勻的投射到一個圓形的平面上,於是日晷便誕生了。
隨著日晷的誕生,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並刻在日晷上。
日晷雖然很方便,但要是碰到雨天,雪天或霧霾天等情況,它便成了擺設。
所以到了漢朝時期,古人又發明了更為靠譜的漏刻計時,即在漏壺裡面盛滿水,中間插上有刻度的箭,透過水位降低來計算時間。
最常見的漏壺為一刻之漏,當時的人們把一天分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現在的14。
4分鐘,漏完一壺剛好一刻。
所以我們現在把十五分鐘又稱為一刻鐘。
這種漏壺計時雖然不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但需要人不斷地往壺裡加水,特別不方便。
到了宋朝,人們在前人計時的基礎上發明出了上能觀天象,下能計時間的水運儀象臺。
它每隔十五分鐘就會有小木人自動敲鼓一次,每隔一小時就會有小木人打鈴一次,時間上的誤差不超過十秒。
報時的核心部件便是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部件——擒縱器。
而同時期的歐洲還在用日晷計時,所以就連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都認為,水運儀象臺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祖先。
但如此貴重的東西在當時只有皇家貴族擁有,老百姓最實用的計時方式還是看日頭和更夫打更。
宵禁制度實行之後,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一炷香時間為一更,即現在的兩小時。
更夫這個職業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慢慢消失。
有了計時,便有了歲月更替,所謂“歲”者,即為年,而曆法為紀年根本。
按照標準,曆法可分為三類,陰曆,陽曆和陰陽曆。
而我國的傳統曆法是農曆,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推行,至今已有兩千一百多年的歷史。
許多天文學者認為,農曆是世界上最科學的歷法,其本質便是一種陰陽曆。
陰曆是透過觀測月亮來制定的,月亮圓缺的週期為一個朔望月,準確來說是29天12時44分;而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具體為354天8時48分。
陽曆則是透過觀測太陽來制定的,太陽直射南北迴歸線一個輪迴為一年,耗時365天5時48分。
如此計算下來,陰曆和陽曆差了足足11天。
為了更精準的計算時間,中國人發明了農曆,即用陰曆確定月,用陽曆確定年,而中間差的十一天,則用每隔兩三年閏一個月的方式補齊。
這樣以來,用農曆既可以看月份,又可以看季節。
方偉1430121812020-04-1815:12:47沙漏或水漏、日匭小王同學喔2020-04-2217:42:121。
最直觀的計時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古代更多的人是貧困百姓,對於這些人而言,讓他們去深究每時每刻是不現實的。
對這些貧困老百姓而言,他們最直觀的計時方式便是太陽。
天亮了,太陽昇起來了就要開始一天的勞作,等到中午烈日當空,他們會簡單的休息一下,然後又重新投入下午的勞作當中。
當太陽下山之後,他們就回家休息、睡覺。
這也是古代最直觀、最廉價的計時器了,如果遇到陰雨天,那麼晨曦的公雞鳴叫也是古人重要的“計時器”了。
2。
最辛苦的計時方式——更夫打更白天古人還可以透過太陽瞭解時間,到了晚上,對古人而言就沒有了這個天然的計時器。
出於對晚上時間的需求,便是產生了一個專門計時的職業——更夫。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時常聽到這麼一句話“三更半夜,小心火燭”。
這句話表明了更夫的工作,除了給百姓們提醒時間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防範火災的發生。
但是更夫其實是一個很辛苦的職業,在別人睡覺的時候,他還得出來巡街、報時。
3。
最精確的計時方式——刻漏計時刻漏,是古代中國古代在計時器上的最精確的發明。
“漏”是指帶孔的壺,“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
據史料記載早在西周我國就發明了刻漏,只不過那時候大多是洩水型漏刻,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這種洩水型漏刻會因為水的水壓而影響到漏水的速度,從而使得計時不準確。
後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受水型漏刻便應運而生。
受水型漏刻又稱多級漏刻,所謂的多級漏刻是指使用多隻漏壺,上下依次串聯成為一組,每隻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隻漏壺中滴水。
這樣就避免了洩水型漏刻受到漏水速度的影響而產生的時間誤差。
可以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刻漏已經成為了古人最精確的計時方式。
4。
最接近時鐘的計時方式——日晷在古代要數最接近時鐘的計時方式,那麼日晷絕對是當之無愧。
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
日晷的晷針有點像時鐘上的分針、時針,而日晷的晷面則佈滿了時間的刻度。
在晷面上有著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
此外日晷的發明時間也是極其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古巴比倫就開始使用了,中國也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學會了使用日晷。
到了1270年,在義大利、德國人們參考日晷發明了早期的機械鐘,可以說日晷是現代的時鐘、手錶的鼻祖。
茉莉香片99892020-04-2210:46:00影子老豬66772020-04-1919:50:59滴漏,滴沙,燒香,天象憤怒的正人君子2020-04-1921:01:17簡單地說就是「刻漏計時,鐘鼓報時」。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車駕宿大慶殿》:“有兩樓對峙,謂之‘鐘鼓樓’,上有太史局生,測驗刻漏,每時刻作雞唱,鳴鼓一下。
”清昭槤《嘯亭雜錄‧鑾儀衛》:“城北鐘鼓樓,每夕委官及校尉直更。
”劉心武《鐘鼓樓》:直到1924年以前,鐘鼓樓都履行著向全城居民報告時辰的職責。
用什麼來計算時間?最早,在鼓樓上置有銅鑄刻漏,據說是宋朝傳下來的國寶。
所謂刻漏,就是利用水在不同大小的銅壺中均勻滴漏,而度量出時間來的裝置。
據說當年的銅漏壺一共有四個,從上到下依次的名稱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
漏壺之間安有鐃神,設有機械,能按時擊鐃發聲,每次擊鐃八聲,頗為準確。
銅壺中自然需經常添水,冬天為了防凍,則注入溫水。
可惜如今的鼓樓上僅有漏壺室,銅刻漏已蕩然無存了。
到了清朝,改用更香來計算時間,從精確度上說,似乎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是一種倒退。
鐘鼓樓怎樣報時?白天,正午時分鐘樓要鳴鐘。
夜晚,鼓樓要報出五個更次。
第一更約在晚上八點,報這一更叫“定更”。
然後每一更次擊鼓一通,每次擊十三下。
二更約在夜裡十點,三更約在午夜零點,四更約在深夜兩點,五更約在凌晨四點。
當年的文武百官聽到三更鼓後便要準備起床,四更鼓後便要趕到午門外集合,五更鼓後便要魚貫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稱為“海墁”的地上“聽旨”。
“定更”時不僅要擊鼓,還要相應地撞鐘。
到四更報“子正”時,又要再相應地撞鐘,這一次報時活動有個專門的稱謂,叫“亮鼓”。
在“定更”與“亮鼓”之間,每隔半個時辰(今天的一小時),鐘樓還要獨自撞鐘一次。
“定更”與“亮鼓”的擊鼓、撞鐘法,是這樣的:兩名更夫到時候分別在鐘鼓樓上,手提“孔明燈”,遙相對照,作為訊號(當年人們稱之為“對燈兒”),然後分別進入樓內擊鼓、撞鐘。
擊、撞都採取“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節奏,並重復兩遍,共計一百零八下。
擊鼓在前,撞鐘在後,悠悠然要持續好長一段時間。
cj光輝歲月2020-04-1821:13:52古人計算時間的方法主要有四種:1。
干支計時法具體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
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2。
十二時段計時法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3。
更點計時法關於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1。
干支計時法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
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係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智取生辰綱》:“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時”,古時報時時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時。
辰時就是上午的7點至9點鐘;申時是下午的3點至5點(15時至17時)。
2。
十二時段計時法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黃昏”就是19點至21點;“人定”就是21點至23點。
3。
更點計時法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
“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
先說“更”。
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
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
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
“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
形狀頗似小銅鐘。
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鐘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
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
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4。
漏刻計時法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製。
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
古人主要用天干地支來判斷年月,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
葉知秋意2020-04-1922:09:031。
“漏刻”計時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透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
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於現代鐘錶上顯示時刻的鐘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託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託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2。
動物報時“雞鳴”是最古老的晚上確定時間的方法,在農村一直沿用至今。
它是根據土“公雞打鳴”(而不是雜交雞和養殖場的雞)的晚上打鳴規律性而確定晚上時間的。
一般有“雞叫三遍”之說,雞正半夜是不叫的,過了半夜多一點雞叫表示子時三更,第二遍寅時四更,第三遍則天要明瞭——辰時五更。
“夜有五更”就是這樣來的。
3。
星象定時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
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
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準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4。
銅製圭表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
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
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
“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
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
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5。
打更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
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6。
勞動人民的智慧凝聚出的二十四節氣,春夏秋冬的更替。
明記歷史2020-04-1914:02:03“在古代,人們把太陽昇起和落下的一個週期算作一天,再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時辰被稱為“大時”,每個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
最初,人們主要依靠太陽的方位變化來判斷時間。
後來,人們透過長期的實踐與觀察,發現了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一天當中,早晨和傍晚時的影子最長,正午時的影子最短,並且影子的方位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變化。
根據這個變化規律,人們發明製作了“日晷”用來計算每天的時間。
但是,這種計時方法如果遇上陰天下雨等沒有太陽的時候就不行了,因此,古代用來計時的儀器與方法有很多。
例如:在周朝時期就已經出現的漏壺計時,就是利用水從銅壺的小孔中慢慢滴漏,使壺中標有刻度的立杆逐漸顯示出刻度,就能瞭解時辰了。
另外,還有一種用來計短時的方法——燃香計時,也是一種常用的計時方法WLG社會王2020-04-2119:43:12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
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
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
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
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
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
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計時:【天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現代】23-1點1-3點3-5點5-7點7-9點9-11點11-13點13-15點15-17點17-19點19-21點21-23點【夜間】五更五鼓五夜現代時間黃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點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點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點雞鳴四更四鼓丁夜1-3點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點上一篇感覺能足夠一家人用的電熱水器太重要了,準備入手一臺,哪個牌子比較好呢?下一篇如何不被手機綁架,很懷念以前沒有手機的日子?猜你喜歡日晷為什麼能夠計時?關於學習人在各個時段適合幹什麼第一個發明鐘的人,怎麼知道幾點的?搜索隨便看看2022-05-23葡萄酒對酒杯的要求有哪些?貓咪生不出來能用手拉嗎?2022-05-23寫日記的人怎麼樣?2022-05-22信陽牛肉湯泡麵做法?2022-05-22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Copyright©2022小熊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
- 1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根據什麼來判斷時辰和年月的?
在古代要數最接近時鐘的計時方式,那麼日晷絕對是當之無愧。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 ...
- 2漲知識|你知道古代人怎麼計算時間嗎? - 每日頭條
在我國古代有不少用作計算時間的方法和形容詞。古時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時辰(2小時)有八刻,一刻(15分)【古時把一天做一百 ...
- 3古代計算時間的工具有哪些? - 好問答網
古代有哪些計算時間的方法,古代計算時間的工具有哪些?,1樓危沛凝比如有一說法是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 4古代計算時間的方法, 十二個時辰的詩意, 比24小時更有味道
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 ...
- 5中國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 壹讀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太陽升起、落下、再升起的一個周期算作一天,再把一天分為12 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