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來的十年:香港中學通識教育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通識教育科在2009年成為香港高中的必修科目,有六大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和「能源科技 ...
國際
借來的十年:香港中學通識教育
作者
蘇美智
2020-11-27
通識教育科在2009年成為香港高中的必修科目,考核學生對當下世情的理解和分析,多角度討論,也不迴避政治。
10年後,這門學科成為中國官媒口中煽動抗爭的「毒草」,當權者的「眼中釘」。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昨日下午,香港教育局傳來消息:中學通識教育科要改名字了。
新名字未定,但據報會取消獨立專題探究、減掉一半的內容和課時,並且重訂重要學習概念,加入培養國民身份認同等。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批評,這些改動未曾諮詢學界及專家,是政治凌駕專業,形同「謀殺通識科」。
那些年,沒標準答案,不迴避政治
通識教育科在2009年成為香港高中的必修科目,有六大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和「能源科技與環境」。
它考核學生對當下世情的理解和分析,多角度討論、沒標準答案,不倚重教科書,不鼓勵操練和背誦,也不迴避政治。
推出之初,嚇壞在「填鴨式教育」中長大的家長們。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曾在2011年撰文解釋:
(考核重點)在於透過真實的社會議題來設問,評估知識、概念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的應用……社會議題及事件日新月異,而題目設計亦有很多不同的變化,考試也沒有特定的議題內容,即使就同一議題也可能有不同的探究方向,答案當然也不會有任何預設立場或標準答案。
所以學生答題時,需要因應每道題目,引用合適的資料,展示相關的思維能力,多角度思考,提出充分理據去闡釋自己的觀點……
10年後,這門學科成為中國官媒口中煽動抗爭的「毒草」,當權者的「眼中釘」。
早出生的我,沒機會在中學上通識教育課,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是在2012年訪問通識教育科老師張銳輝。
那一年,由教育局資助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把「唱國歌」和「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有感動流淚的感覺」連繫起來做教案,令國民教育成為鬧哄哄的爭議。
期間,傳媒報導有學校接受資助推出豪華考察團,一星級價錢五星級吃喝,出入有地區政府車隊開路,專門帶學生看國家的好。
在故宮、長城和上訪村裡看國情
但張銳輝老師在訪問裡說:國情不是這樣了解的。
那時,他年年帶學生上北京,一定從深圳坐火車出發,大家同困車廂之中,造就更多與內地乘客互動的機會,而且「入睡時在轟隆隆的火車,睡醒仍在轟隆隆的火車,才能體驗中國之大」。
到站後,師生一起擠公車,拿著地圖走過大街小巷,看宏偉故宮,看連綿長城,也看令人心酸的上訪──為什麼要看上訪?
「那是了解國情很自然的窗口,反映中國大陸的社會制度和民生實況。
京城是全國最集中、最能看到上訪生態的地方;既來了,沒理由不看。
」在上訪辦外,學生們親睹外省人被打被拉被拐走。
在上訪村裡,大叔大嬸熱情地拉着學生申訴,每個故事都傷感。
之後有學生低頭飲泣,有學生問了很多個「為什麼?」
張銳輝說:「我自己有一些執著,希望他們看到中國之大,也看到活生生有肉有血的中國人。
中國是立體的,要看到好的,也要看到不好的。
如果老師只唱好中國,就是沒有把學生裝備成為生活在香港的中國公民。
「教育不是灌輸對國家的情感,而是讓學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識和分析框架,了解各種價值取向。
至於個人情感,最後他們如何建立主觀身份認同,這個權,要交回給每一個人。
」
主觀身份認同,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訪問後數年,我因為撰寫《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這書,親身參與了一些學校的通識課,與中學生一起聊跨國勞動力當中的女人和家庭,談尊重、談全球化、談普世價值。
我很幸運,遇上有心有力的通識科老師,他們花了很多心思設計課程,包括聯繫外傭志工,週日帶領學生考察外傭聚集地,藉著接觸一個個真實的人,刺激更多思考角度。
那時便感到:好的通識科老師引領孩子張眼看周遭,是能夠把世界變得美好的人。
然後在心裡許願,盼望我家兩小長大後,能遇上像他們那樣的好老師。
我家大兒子最後在香港唸了一年半的通識課,猶記得在中學二年級上學期考試前,小子站在家中大白板前奮筆疾書,寫下題為「世界人權宣言──住屋權」的大圖,下面的線路縱橫交錯,討論要點包括公平住屋機會、怎樣為之可負擔、如何才算具備足夠的基本設施、文化共融,還有「土地大辯論」(香港有關土地供應策略和需求優先順序的爭議)和「香港房屋階梯」(從公共房屋到私人樓宇之間,不同社會階層能負擔的房屋形式)……
白板上的字密密麻麻,孩子的模樣既懊惱又興奮。
我看著,倒抽一口涼氣,一方面再次認清香港住屋權的落後,一方面訝異於這門課切入議題的多角度,同時默默檢視自己的知識面,傻眼了。
來到台灣後,孩子唸此地的公民課,是全新的學習,學習的內容都很重要,資訊量也大,可是考核方式是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不同教育制度有自己的發展和邏輯,但是孩子碰上這個文化衝擊,難免感到慾求不足。
早兩日跟丈夫聊起香港的通識教育是寶,聊到我們出走,是不是把美好丟在身後……?然後,昨日的新聞再次提醒我們,走或不走,那些美好都正在消失。
有說香港通識教育只得借來的十年,有說我訪問張銳輝老師那時的香港,已經死了。
聽了,好不忿氣。
辛苦老師們撐了這些年,帶來美好的一代年輕人。
至於以後?容我借用友人的好提醒:不論人在香港,抑或在世界上不同的角落,人人都要有「通識老師」的態度,引領孩子成為好香港人、好世界公民。
我們即使沒有專業教師的知識面,只要願意一起探究世情,保持開放多元的討論,也是對孩子、對世界做的一樁好事情。
互勉之。
瀏覽次數:2214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新課綱風暴:觀點延伸】用「普世價值」對抗「天朝主義」──台灣反課綱運動與香港反國教運動
「97後」的不滿:香港國民教育為何失敗?
【投書】台灣能不能接受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
延伸閱讀
關鍵字:
香港
通識課
政治
國族認同
教育
填鴨式教育
蘇美智、朱漢強
715公里之間
蘇美智
土生土長香港記者,出過幾本書,得過一些獎,筆下有同志有外傭有劏房家庭有輪椅人士有少數族裔⋯⋯沒想過,這趟輪到書寫自己的新移民心事。
朱漢強
只做過兩個工種:記者和非牟利民間團體。
當立之時在台灣生活8年,喜歡她的好,見過她的壞,以為長居下來,卻陰差陽錯回到香港,當上環保議題推手;知命之年,命運又把一家子送回寶島,開展人生下半場。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蘇美智、朱漢強
715公里之間
蘇美智
土生土長香港記者,出過幾本書,得過一些獎,筆下有同志有外傭有劏房家庭有輪椅人士有少數族裔⋯⋯沒想過,這趟輪到書寫自己的新移民心事。
朱漢強
只做過兩個工種:記者和非牟利民間團體。
當立之時在台灣生活8年,喜歡她的好,見過她的壞,以為長居下來,卻陰差陽錯回到香港,當上環保議題推手;知命之年,命運又把一家子送回寶島,開展人生下半場。
熱門文章
1
永靖媳婦看《茶金》:餘三館及羅厝天主堂之旅
2
19歲打理整個辜公館,他如何「跳進豪門當管家」?
3
從《茶金》看見女人揮灑出的一片天
4
【哲學諮商室】你後悔喜歡王力宏嗎?
5
美在不完美:從日本「侘寂」美學,思考你的新年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延伸文章資訊
- 1通識教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學通識包括四範疇科目,分別為文化傳承(Our Own Heritage)、自然、科技與環境(Natur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社會與文化(Society...
- 2香港通識科爭議聲中將被大力度改革遭批「政治凌駕專業」 - BBC
通識教育科是香港三年制高中的核心科目之一,課程宗旨包括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對不同情境中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 ...
- 3港府加強國民教育通識科改名公民科| 兩岸 - 中央社
香港當局計畫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中學現行的「通識教育科」,並強調這是優化相關科目。但外界普遍認為,這是要強化對中學生的「國民教育」。
- 4通識教育Q&A
通識教育Q&A. 竹師通識教育中心製作2005/3. 1. 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顧名思義,不是一項專業學問,而是集合各門知識所成的共同基礎。 在1994年9月,台大通識教育 ...
- 5參、通識教育發展特色
94年5月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升格為一級單位,通識課程亦隨之積極改善。95學年擬訂通識教育改革方案;96學年修正共同必修四科目,以多元科目取代;97學年首創核心通識、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