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Q&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通識教育Q&A. 竹師通識教育中心製作2005/3. 1. 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顧名思義,不是一項專業學問,而是集合各門知識所成的共同基礎。
在1994年9月,台大通識教育 ...
通識教育Q&A
竹師通識教育中心製作2005/3
1. 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顧名思義,不是一項專業學問,而是集合各門知識所成的共同基礎。
在1994年9月,台大通識教育小組印發給學生的「國立台灣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手冊」中對通識教育下了更明確的定義:
大學教育的定位正隨著時代在演變。
大學不再像過去只作職業人才或專業人才的訓練。
逐漸步入現代社會的同時,大學亦應著重培育現代社會的知識男女,使他們能在當代最佳的知識基礎上,發展出獨立思辨與分析判斷的能力;使他們面對知識時,能具有充分自覺的主體意識,以溶入人類文明創造活動;並協同其他人建立起未來社會的新價值與新秩序。
事實上,這個重擔到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已變成大學教育不能逃避的責任。
2. 為什麼大學需要開設通識課程?
l 在科技化、國際化、民主化與多元化的趨勢下,年輕人要有獨立自主的心靈,而不隨波逐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而自信的適性發展;欣賞美的事物,有健康的身心;具備創造思考、批判反省、適應變遷的能力;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作一個能自律而樂觀進取的人。
l 當前大學教育太早分科,學生缺乏本門以外的知識與方法,目光侷限一隅,不能把握歷來重要思潮的演進,亦無法全面關照現代知識的發展。
通識課程旨在針對此點,於現行大學教育的架構中,作適度的補救。
3. 為什麼本校的通識課程分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藝術」三個區塊?
在「人與社會」的課程中,透過相關教學,拓展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在史事中擷取古人的智慧,作為未來判斷事物的參考;了解人與社會密不可分的關係,協同其他人建立起未來社會的新價值與新秩序。
在「人與自然」的課程中,理解目前世界上資源分配不均、人口爆炸、生態破壞等問題已成為人類必須共同面對、共同關心的課題。
未來的年輕人不僅能欣賞自然,也要會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使人和自然可以共生共榮。
在「人與藝術」的課程中,學習欣賞美的事物,提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進而拓展自己的眼界與心胸。
4. 為什麼本校於九十三學年度對通識課程作大幅度的修改?
民國83年,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革新課程發展」中對通識教育曾做以下之建議:第三點,加強與中小學基礎教育縱向之連貫以及與專門教育之橫向整合,進而與終身教育相結合;第六點,通識課程之類別與修習方式宜有彈性,並尊重各校院的需求及適應學生個別差異,進而發展其特色。
本校長期以來一直是以「師資培育」為主軸之學校,基於以上兩點之精神,課程內容著重專業素養之培育,故開設許多與教學技能相關之課程。
未來本校將往綜合大學之方向發展,應在通識課程上建立本校之特色,目前所規劃之通識課程架構,除協助同學在專業素養上作更深的拓展外,更可加強不同領域知識之廣度與幅度,對自我及所處的環境有更深刻的認識。
5. 為什麼文史科同學須選修自然科學之通識課程?
國內的考試制度,使得許多文史科的同學從高中就與數理自然脫節,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現代世界,目前的教育制度可能培育出不少科技文盲;藉著選修與自然科學相關之通識課程,除彌補知識的廣度外,更了解如何與大自然互為主體,永續且和諧地相處。
6. 未來如何落實本校之通識教育?
透過校內師生廣泛的參與、討論而發展出本校通識課程之特色。
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內容須回歸教育本位,透過教學加強智育、德育及美育的培養,朝「全人教育」之目標發展。
延伸文章資訊
- 1參、通識教育發展特色
94年5月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升格為一級單位,通識課程亦隨之積極改善。95學年擬訂通識教育改革方案;96學年修正共同必修四科目,以多元科目取代;97學年首創核心通識、跨 ...
- 2通識教育(香港新高中科目)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識教育科(英語:Liberal Studies)為香港教育自2009年起推行的三三四新高中課程中的四大必修科目之一,被視為香港教育史上最爭議性的學科,將於2021/22學年在中四級 ...
- 3通識教育Q&A
通識教育Q&A. 竹師通識教育中心製作2005/3. 1. 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顧名思義,不是一項專業學問,而是集合各門知識所成的共同基礎。 在1994年9月,台大通識教育 ...
- 4通識教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學通識包括四範疇科目,分別為文化傳承(Our Own Heritage)、自然、科技與環境(Natur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社會與文化(Society...
- 5香港通識科爭議聲中將被大力度改革遭批「政治凌駕專業」 - BBC
通識教育科是香港三年制高中的核心科目之一,課程宗旨包括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對不同情境中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