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學通識包括四範疇科目,分別為文化傳承(Our Own Heritage)、自然、科技與環境(Natur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社會與文化(Society and Culture)、自我與人文( ... 通識教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現代社會所重視的全人教育。

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新高中課程中的一門必修科目(2009-2023),請見「通識教育_(香港新高中科目)」。

關於自2021/22學年起在中四級開始推行的「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之一,請見「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論述以香港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21年2月25日)請協助補充內容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8月19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通識教育"—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通識教育(英語:LiberalEducation),有兩層意義;一是指通才教育;二是指全人教育。

通識教育作為近代開始普及一門學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博雅教育意念。

近代高等學校中的通識教育思想源於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這個跨學科,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20世紀後,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一項必修科目。

目次 1各地情況 1.1 香港 1.1.1高中課程 1.1.2大學課程 1.1.2.1香港大學 1.1.2.2香港中文大學 1.1.2.3香港科技大學 1.1.2.4香港理工大學 1.1.2.5香港城市大學 1.1.2.6香港浸會大學 1.1.2.7嶺南大學 1.1.2.8香港教育大學 1.2 中華民國(臺灣) 1.3 美國 1.4 法國 2評價 2.1正面 2.2負面 3參考資料 各地情況[編輯]  香港[編輯] 高中課程[編輯] 主條目:通識教育(香港新高中科目) 大學課程[編輯]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大學早已於90年代開辦各類型的通識課程供本科生修讀:[1] 香港大學[編輯] 「拓展科目」(BroadeningCourses),分四範疇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tudies)、科學技術研究(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文化價值研究(CultureandValueStudies)及信息技術研究(InformationTechnologyStudies)。

香港中文大學[編輯] 書院通識(CollegeGeneralEducation)和大學通識(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

大學通識包括四範疇科目,分別為文化傳承(OurOwnHeritage)、自然、科技與環境(Nature,TechnologyandEnvironment)、社會與文化(SocietyandCulture)、自我與人文(SelfandHumanities)。

香港科技大學[編輯] 四範疇科目(工商管理、科學、工學、人文社會科學)及「通識科目」(GNEDcourses),「通識科目」由教學促進中心(CentreforEnhancedLearning&Teaching)負責統籌開設。

跨學科課程事務處(IPO)與各學院通力合作,糅合多個不同學科的知識,致力培育出具競爭力的跨學科專才。

理、工、商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學院的同學均可以於修畢首年本科課程後,申請修讀跨學科課程。

香港理工大學[編輯] 「拓寬視野」(Broadening)通識科目,五範疇科目(哲理判斷、價值判斷、審美判斷、歷史判斷及科學判斷),由通識教育中心聯同校內外專家及大學各院系。

通識教育中心(GeneralEducationCentre)於1998年設立,中心主要負責協調通識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同時亦提供師資,開設部分科目。

香港城市大學[編輯] 2008年,教育發展及精進教育處(OfficeofEducationDevelopmentandGatewayEducation)成立,精進教育(GatewayEducation)由各院系及教育發展及精進教育處開辦。

中國文化中心(ChineseCivilisationCentre)於1998年成立,中心課程旨在使學生能夠從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建築、科技等各方面掌握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義,學習欣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

香港浸會大學[編輯] 「分佈要求」(DistributionRequirements),分四範疇為人文學科(Humanities)、社會科學(SocialScience)、商務與傳理(BusinessandCommunication)、科學(Science) 嶺南大學[編輯] 四範疇科目,分別為理性思考(RationalThinking)、價值與社會(ValuesandSociety)、文化與理念(CultureandIdeas)以及科學科目(ScienceCourses) ClusterCourses:CreativityandInnovation(創意與創新)、HumanitiesandtheArts(人文與藝術)、ManagementandSociety(管理與社會)、Science,Technology,MathematicsandSociety(數理、科技與社會)、Values,CulturesandSociety(價值、文化與社會) 香港教育大學[編輯] 通識教育包含三個範圍,通識基礎課程、通識拓寬課程及通識鞏固課程。

通識拓寬課程的範疇涵蓋四個組別:一、人性,詮釋及觀點;二、群體,社會及文化;三、自然,科學及技術及四、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

[2]  中華民國(臺灣)[編輯] 臺灣的現代通識教育開始於國立臺灣大學。

出任臺大校長的虞兆中認為,現代大學和傳統儒家教育觀一脈相承,學生人格養成應在學校教育中居於重要地位,於是1982年(民國71年)年在台大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組」負責規劃通識教育課程,次年在台大開設「社會科學大意」和「自然科學大意」兩門課程,再一年在「文學與藝術」、「歷史與比較文化」、「社會與哲學分析」、「數學與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等五類通識領域增設多門課程。

隨後,臺灣各大學相繼推出通識教育課程。

中華民國教育部乃於1984年(民國73年)發佈《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

 美國[編輯] 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採用的是知識廣度的理念,即包含數理、文學等的「全方位」學習。

由1980年,學校逐步把通識課程移為各院的核心課程(CoreCurriculum),該核心課程共分為以下十類:外國文化、歷史A、歷史B、文藝A、文藝B、文藝C、倫理、科學A、科學B、社會分析。

[3] 美國常春藤盟校基本以通識教育為基礎。

文憑跨越文理分科,稱為「文理學士」(英語:BLibStud)。

 法國[編輯] 巴黎政治大學是一所培養法國精英人才的名校,從1872年成立以來為法國培養了大量的精英人才。

其育人理念是以經濟、法律、社會學和歷史學作為基礎學科,以廣泛的知識面、國際眼光和與職業實踐相結合為主要的教學手段。

評價[編輯] 正面[編輯] 通識教育能較為容易把社會人士訓練成為「全能的人」。

[4] 負面[編輯] 參見:通識教育_(香港新高中科目)§ 爭議 參考資料[編輯] ^香港各大學通識教育現況概覽 ^香港教育大學通識教育.[2021-06-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8).  ^梁定澎.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模式.[2012-07-20].(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模式.pdf原始內容請檢查|url=值(幫助)(PDF)存檔於2012-04-15)(中文(繁體)).  ^Advantages&DisadvantagesofaLiberalArtsEducation.[2012-07-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8).  閱論編教育學術概要 教育學 教育史 教育大綱(英語:Outlineofeducation) 教育評估 教育研究 教育經費 教育政策(英語:Educationpolicy) 教育理論(英語:Educationtheory) 教育市場化 教育優先區 教育體制改革 教育的領導力(英語:Educationalleadership) 教育機構的種類(英語:Typesofeducationalinstitutions) 教育專業用詞彙編(英語:Glossaryofeducation-relatedterms) 目錄 目標 受教育權 分支 教育哲學 教育基本理論 教育法學 教育行政學(日語:教育行政学) 教育管理學 信息技術教育 教育技術學 教育經濟學 教育財政學 教育心理學 教育社會學 教育未來學 學校衛生學 比較教育學 教育統計學 教育傳播學 教育效益學 教育評價學 課程與教學 批判教育學 人類學 學科 教育學系 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特殊教育學系 階段 學前 初等 中等 高等 第三期 類型環境 家庭 學校 教室 戶外 對象 成人 資優(英語:Giftededucation) 特殊 終身 體系 義務 基礎 通識 博雅 職業 本科 文理分科 理科 文科 另類 方式 自主學習 在家自學 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遠距教學 融合教育 斯巴達教育 主題 農學(英語:Agriculturaleducation) 藝術 商業 化學 設計 經濟學 工程(英語:Engineeringeducation) 環境 健康 語言 母語 雙語(英語:Bilingualeducation) 法學(英語:Legaleducation) 數學 醫學(英語:Medicaleducation) 軍事 音樂 護理(英語:Nurseeducation) 和平 表演藝術(英語:Performingartseducation) 哲學 體育 物理 閱讀 宗教(英語:Religiouseducation) 科學 性 師範 技術(英語:Technologyeducation) 價值觀(英語:Valueseducation) 圖書資訊學 博物學 歷史 政治(英語:Politicsineducation) 航海 安全 酒店管理 相關身分或職業 校長 校監 教師 教授 教育家 家庭教師 教育行政 教育學家 助教 教官 學生 研究生 互惠生 僑生 交換學生 教育問題 升學主義 學校恐懼症 學術通貨膨脹 家庭暴力 校園暴力 怪獸家長或直升機父母 文憑主義及教育通脹 高分低能 留校察看 各國教育閱論編非洲各國家和地區教育聯合國會員國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貝南 波札那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喀麥隆 維德角 中非 查德 葛摩 剛果(金) 剛果(布) 吉布地 埃及 赤道幾內亞 厄利垂亞 史瓦帝尼 衣索比亞 加彭 甘比亞 迦納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象牙海岸 肯亞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利 茅利塔尼亞 模里西斯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納米比亞 尼日 奈及利亞 盧安達 聖多美普林西比 塞內加爾 塞席爾 獅子山 索馬利亞 南非 南蘇丹 蘇丹 坦尚尼亞 多哥 突尼西亞 烏干達 尚比亞 辛巴威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索馬利蘭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阿森松島 加那利群島 休達 馬德拉群島 馬約特 梅利利亞 留尼旺 聖赫倫那 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西撒哈拉 閱論編亞洲各國家和地區教育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中華人民共和國 賽普勒斯 埃及 喬治亞 印度 印尼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薩克 北韓 南韓 科威特 吉爾吉斯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國 緬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庫曼 阿聯 烏茲別克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觀察員 巴勒斯坦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阿布哈茲 阿爾察赫 北賽普勒斯 南奧塞提亞 中華民國(臺灣)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阿克羅蒂里和澤凱利亞 英屬印度洋領地 聖誕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香港 澳門 閱論編歐洲各國家和地區教育聯合國會員國 阿爾巴尼亞 安道爾 亞美尼亞 奧地利 亞塞拜然 白俄羅斯 北馬其頓 比利時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喬治亞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冰島 愛爾蘭 義大利 哈薩克 拉脫維亞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摩爾多瓦 摩納哥 蒙特內哥羅 荷蘭 挪威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俄羅斯 聖馬利諾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烏克蘭 英國 聯合國觀察員 梵蒂岡(聖座) 馬爾他騎士團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阿布哈茲 科索沃 阿爾察赫 北賽普勒斯 南奧塞提亞 德涅斯特河沿岸 頓涅茨克 盧甘斯克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奧蘭 法羅群島 直布羅陀 揚馬延 根西 澤西 曼島 斯瓦爾巴 其他公認主權實體 歐洲聯盟 閱論編美洲各國家和地區教育聯合國會員國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巴哈馬 巴貝多 貝里斯 玻利維亞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多米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 薩爾瓦多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蓋亞那 海地 宏都拉斯 牙買加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馬 巴拉圭 秘魯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蘇利南 千里達及托巴哥 美國 烏拉圭 委內瑞拉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安圭拉 阿魯巴 百慕達 波奈 英屬維京群島 開曼群島 古拉索 福克蘭群島 法屬蓋亞那 法屬聖馬丁 格陵蘭 瓜德羅普 馬提尼克 蒙哲臘 荷屬聖馬丁 波多黎各 聖巴泰勒米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 沙巴 聖佑達修斯 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 土克凱可群島 美屬維京群島 閱論編大洋洲各國家和地區教育聯合國會員國 澳洲 密克羅尼西亞 斐濟 吉里巴斯 馬紹爾群島 諾魯 紐西蘭 帛琉 巴布亞紐幾內亞 薩摩亞 索羅門群島 東加 吐瓦魯 萬那杜 紐西蘭聯繫邦 庫克群島 紐埃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美屬薩摩亞 聖誕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復活節島 法屬玻里尼西亞 關島 新喀里多尼亞 諾福克島 北馬里亞納群島 皮特肯群島 托克勞 瓦利斯和富圖納 分類 小作品 主題 維基專案(英語:Wikipedia:WikiProjectEducation) 詞典 維基媒體計劃 教科書 共享資源 學院 新聞 語錄 文庫 閱論編人文學科主要領域 人類學 數字人文 歷史 法律 文學 藝術 表演藝術 視覺藝術 政治學 哲學 形上學 知識論 倫理學 美學 宗教研究 相關學科及議題 社會科學 人文科學 考古學 語言學 古文字學等 文理分科 文科 通識教育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通識教育&oldid=68890026」 分類:博雅教育香港教育中華民國教育美國教育法國教育隱藏分類:含有網址格式錯誤的引用的頁面自2021年2月部分地區的觀點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需要專業人士關注的頁面自2021年8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Englishहिन्दीՀայերենSvenskaTiếngViệt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