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4件事學習與焦慮共處 - 天下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持續而過度焦慮,將嚴重影響健康。

活得規律正向也需要學習。

... 首先是身心穩固,平時就建立起因應壓力與焦慮情緒的基石。

回首頁 English 免費訂閱電子報 天下APP免費下載 搜尋 頻道分類 財經 理財五角課 貿易戰 財經焦點 財經週報 投資理財 產業 製造 服務 金融 科技 國際 國際週報 兩岸四地 東南亞 亞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紐澳 管理 管理 行銷 創新創業 人才 職場競爭力 環境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環境 能源 教育 教育趨勢 創新教育 親子教養 人物 大師觀點 CEO觀點 人物特寫 政治社會 政治 政策 社會現場 調查排行 2000大調查 兩岸三地1000大 快速成長企業100強 CSR天下企業公民 標竿企業 金牌服務業調查 縣市調查 2000大調查資料庫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兩性關係 心靈成長 時尚品味 時尚精品 旅行 設計 藝文 影視 運動生活 運動 生活 重磅外媒 經濟學人 BBCNews中文 日經中文 德國之聲 路透社 專欄作者 多媒體 數位專輯 互動專題 深度專題 品牌專區 數據圖表 資料新聞 數字說話 圖表動畫 調查報導 聽天下 重磅封面 財經週報 國際聚焦 天下好讀 記者開講 好主管的12樣禮物 創新突圍軍師 四端看天下 大數據,熱品牌 天下書房 天下影音 雜誌 策展 企業突圍 傳承接班 數位轉型 創新突圍 經營管理 Off學 風格 文化 旅行 美食 特色頻道 未來城市@天下 [email protected]天下 獨立評論@天下 創新學院 天下學習 我讀網 換日線 天下影音 微笑台灣 粉絲專頁 官方instagram 官方Line 台積電法說講得有多好? ADR大漲5%,台積電最好的時刻還在後頭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做好4件事 學習與焦慮共處 有壓力,自然有焦慮。

但持續而過度焦慮,將嚴重影響健康。

活得規律正向也需要學習。

睡得著、吃得下、動得起來、笑得出來,才能穩固身心。

76369瀏覽數 圖片來源:鄭佳玲 分享 其他 文 謝明玲 天下雜誌537期 發布時間:2013-12-10 更新時間:2022-01-06 76369瀏覽數 又是年底。

學生拚報告、趕畢業;上班族拚績效、結專案,消化預算。

年底,是個焦慮指數升高的季節。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韋欽指出,焦慮的來源,大多是擔心情況懸而未定。

和憂鬱一樣,焦慮是人類最常出現的情緒狀態之一。

精神健康基金會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認為,適度、短暫的焦慮可以讓人達到做事一鼓作氣的效果,但慢性、過度的焦慮,卻會讓人變得「再而衰,三而竭」。

焦慮不持續正向看壓力持續而過度的焦慮累積,容易造成問題。

黃韋欽指出,常常處於焦慮情緒的人,腦中可能形成某種神經迴路,變成一種自動化思考的習慣,以至於愈來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

生理上,也可能導致大腦內部分泌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

久了將導致身體荷爾蒙失調,自律神經過度亢奮,影響睡眠、情緒等。

焦慮情緒也可能產生下一環的反應。

中崙諮商中心心理師黃龍杰舉例,有人的緊張焦慮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行為。

例如,因為上課壓力、或怕被老師責罵等,而變得拒學。

也有人在焦慮時,不正面處理問題,卻選擇自我安慰的逃避行為。

例如,大考前讀小說、打電動,或是該工作時就喝酒、抽煙等,甚至成癮。

廣告 黃龍杰指出,少數人會在壓力狀況解除後,成癮行為依舊持續,這就是焦慮帶來的下一輪問題。

黃龍杰指出,暫時的焦慮反應,人人都有,也很正常。

只有極少數人會罹患「焦慮症」。

焦慮症有多種類型,如恐慌症、社交畏懼症等。

楊聰財指出,「廣泛性焦慮症」是最常見的一種。

廣泛性焦慮症是指,不只對「特定的事件」,而對生活中許多大小事都擔心。

它有嚴謹的醫學定義,包括,這種情緒是否造成常常坐立不安、容易疲累、難以專心、容易煩躁、肌肉緊繃,及睡眠障礙等六種狀況。

如果這六種狀況中包括三項,且持續三到六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是罹患了廣泛性焦慮症。

建立因應壓力的好基礎然而,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壓力下,正常而適度的焦慮反應很常見,學習與焦慮共處,才是上上之策。

廣告 首先是身心穩固,平時就建立起因應壓力與焦慮情緒的基石。

楊聰財鼓勵,要「能睡、能吃、能(運)動、能笑」。

能睡:壓力如果影響睡眠,就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能吃:要均衡正常飲食,吃東西時,也可以考慮攝取香蕉、鮮奶等富含色胺酸的食物。

色胺酸是能穩定心情的血清素前驅物。

能運動與笑:有助於分泌血清素。

除此之外,足夠的運動還有助分泌讓人有活力、增加注意力的多巴胺,與加強應變能力的新腎上腺素,以及可減少煩躁的腦內啡。

黃韋欽也鼓勵,保持規律生活。

因為身體在不安定的狀況下,容易增加內在焦慮。

相對的,焦慮時,透過身體放鬆的技巧,例如腹式呼吸、肌肉放鬆法等,能打開心理的抗壓空間。

在抒壓方法中,對許多人來說,改變觀念、正向看待壓力與負面情緒,可能是最困難的。

廣告 專家們建議,面對壓力,第一,不要刁難自己,看事情要「兩面俱陳」,盡量正面給自己打氣。

第二,可以將焦慮「正常化」看待,告訴自己:緊張是人之常情,人同此心。

同時也要告訴自己:焦慮是一種考驗或轉機,從中可以有更多經驗與學習。

楊聰財則建議「說、唱、做、寫」的抒壓四訣:找人談一談、唱唱歌、早中晚及睡前各做二十次深呼吸吐氣,以及寫「快樂日記」,把快樂的事情寫下來。

他指出,情緒、行為和思考習慣是互相牽動的,平時養成好的生活與思考習慣,才能正面地面對壓力與焦慮。

相關熱門主題 訂閱天下電子報(每週五發送) 天下新聞室精選最具時效性、最重要的深度內容,每週五發送 訂閱天下電子報 精選當週熱文,週五寄送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請查看您的信箱,我們將寄送驗證信給您,確保未來信件會送到您的信箱 #焦慮 #負面情緒 #焦慮症 #抒壓 #壓力 你可能有興趣 合作推薦丨【創造時代的人】邀請每一份積極的力量發揮對未來的影響力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399(原價$699)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 立即訂閱 您已成功收藏此文章 您已成功取消收藏此文章 請先登入或註冊登入會員後,即可收藏文章 註冊 登入 請先登入天下雜誌會員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電子報訂閱服務 電子報為會員獨享服務,您將在登入註冊後完成訂閱 這篇文章在出現在 做好4件事 學習與焦慮共處 分享到臉書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X鈕繼續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