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六) - 台中蓮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佛法學的是聞思修,「諦聽諦聽」是屬於「聞」的方面,「善思念之」是「思」—思想、研究你所聽的道理以及方法,需要用心來思考;思考之後修持才能如法,沒有聞、思,「修」 ...
(三)觀無量壽佛經
台中蓮社
明倫海會
回目錄頁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徐醒民老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五)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九)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十)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十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十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十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十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十五)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十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十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十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十九)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五)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九)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十)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十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十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十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十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十五)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十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十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十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十九)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十)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十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十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十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十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十五)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十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十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十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四十九)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五十)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徐醒民老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六)
(26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請翻開經本第十一頁,最後一行開始,經文我先念一段: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
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這一部經共有十六觀,前面已經講了六種觀,第六觀是總觀,總觀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就是極樂世界整個環境,從觀落日到極樂世界的大地、寶池以及樹等等,都觀完之後,到上次講的整個綜合起來再作觀。
今天開始又是一個新的階段—講正報。
正報是指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以及大菩薩。
觀正報比前面講的觀依報,又要精微細密,所以這是另一個階段,觀的方法在用功方面要更加專心。
第七觀是觀正報,但還沒有講到觀佛的身相,而是先觀佛所坐的座位,這一觀叫做華座觀。
要有次序地觀,沒有次序一下子是觀不出來。
先把華座(華是蓮花)—佛的蓮華的座位,先觀明白了,然後才觀到佛的身,所以這一觀就叫做華座觀。
我們先看第一段經文,「佛告阿難及韋提希」,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及韋提希二位,「諦聽諦聽」,要用心好好地聽,「善思念之」,聽了之後還要好好地思念,「善思念」就是好好地研究思考。
佛法學的是聞思修,「諦聽諦聽」是屬於「聞」的方面,「善思念之」是「思」—思想、研究你所聽的道理以及方法,需要用心來思考;思考之後修持才能如法,沒有聞、思,「修」是沒辦法修的,所以這裡講「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吾」,釋迦牟尼佛稱呼自己,「當為汝」,當為你們,「分別解說」,一層一層地解說。
解說什麼呢?「除苦惱法」。
前面韋提希夫人講,這世間太苦了,要找一個沒有苦惱的地方,所以佛要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換句話說這個方法可以除掉苦惱。
「汝等憶持」,汝等,你們,指阿難及韋提希夫人;憶持跟上面諦聽諦聽的聞、善思念之的思合起來講,憶持就是修,聞思修三部分都包括在這裡。
憶持做什麼呢?「廣為大眾分別解說」,把我所講的除苦惱法學了,經過聞思修學會了,然後廣泛地度眾生,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這段經文裡有些名詞我們要特別注意,否則對經的意義就了解得不夠深入。
比如前面講了好幾觀,講到這裡特別說「諦聽諦聽」,因為這是另外一個階段,要觀正報了。
觀正報可不像依報,依報當然也不好觀,但依報和正報比較起來,依報比較粗淺一點。
比方以世界山河大地和人身來比較,研究山河大地比研究我們人身要容易,山河大地畢竟比較粗淺。
要研究人身,就以生理這方面來說,就夠研究了,身體有各種各樣的病多得很,病是怎麼來的?一直到現在好多疾病都還找不出原因,可見之難,這還是生理方面。
講到心理、精神方面,人有時候高興、有時候苦悶—儒家所講的喜、怒、哀、樂,這種種心理的情緒,不要說別人沒辦法研究,就是自己要明了要控制都很難,可見正報要比依報難得多。
因此要做觀的功夫,前面依報觀成功了,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環境那麼好,最重要的還是要觀正報。
正報比依報更微細、更難觀。
所以佛首先告訴阿難和韋提希夫人:諦聽諦聽。
所謂諦聽就是把全副的精神集中起來,佛講的話要完全聽得清清楚楚,心思不能亂跑。
聽了之後,還要善思念之。
聽了這法以後,並不是一聽就明瞭,聽過之後,心裡還要好好研究研究:佛為什麼要講這個法?究竟是好在那裡?怎麼樣用功?這都是思念之。
所以講到要觀正報時,才特別加重其辭,要他們注意聽,聽過之後,還要善思念之。
下面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除苦惱法的「苦惱」,苦是痛苦,惱是煩惱。
在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不管是任何眾生,都有苦惱,苦惱包括依報、正報。
依報是給我們眾生的一種感受—環境,環境也給我們種種的苦惱,比如天時方面,有風、雨、寒、熱,早晚溫差太大,早晚很冷,中午又很熱,年輕人不感覺到,老年人身體適應能力比較差,就會感受種種的苦惱,這只舉出其中一端而已。
再譬如地震、颱風、水旱災等,多得很!無一處不帶給我們苦惱,這是依報方面。
正報方面呢?我們任何一個眾生本身,自己就有種種的苦惱。
身體方面,先天性的身體很衰弱,或者後天性的身體不好,適應能力很差,這都是構成我們的苦惱。
再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各人有各人的意見,不能夠調和,凡夫眾生都有我執法執,執著得非常厲害,執著得愈厲害,苦惱就愈重,凡夫眾生那一個人沒有我執法執?不要以為我們學佛多年了,就沒有我執法執,沒那回事!只要沒有斷惑,我執法執都是滿滿的。
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淨土宗是帶業往生,若沒有帶業往生的話,我們凡夫在這個世間要斷煩惱真是太難了!所以說我們正報的苦惱太多。
經文中的「苦惱」包括正報、依報,這苦惱有沒有方法來解除呢?有方法的。
這個方法就是釋迦牟尼佛要說的除苦惱法,那就是馬上要觀正報,要修觀了。
換句話說,這個觀修成功了就可以除苦惱。
我們懂得這個方法,持名念佛的功用、力量就出來了。
我們之中有很多人平日持名念佛感覺很好,念得清清楚楚,心裡很平靜,一旦有什麼麻煩的事情來了,有什麼苦惱的事來了,佛號就念不下去了。
雪公老師在世時常說,有煩惱的時候就用佛號來壓,但有的時候我們感到很慚愧—佛號壓不住煩惱,為什麼?就是對於佛號的意義,我們沒有完全了解,如果把佛號所包含的意義、功德、力量都了解了,那我們佛號一提起來的話,就有千鈞之力,煩惱一下子就能壓伏住了,有這麼大的功德!
我們老師在世的時候也曾經說個比喻,比如我們讀儒家的經書,儒家一般念四書五經,四書的《大學》一開始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就拿「大學之道」這四個字來講,一個小學生讀「大學之道」和一個念了多年的老儒(年紀很老的儒者),他修了幾十年的功夫了,對儒學的義理也了解得很多,再加上多年的用功,他口裡一念「大學之道」,跟不到十歲左右的小孩念「大學之道」,這兩者之間不能相比啊!小孩子念大學之道只是口裡念念而已,沒有什麼力量;老儒者一提起大學之道,當下他的心裡就發生一定的作用,「大學之道」這四個字一提起來,一部《大學》裡面全部的意思就浮現起來了,心裡就起了現行了。
由這個例子來體驗,我們把這個觀想的方法、道理明瞭之後,幫助我們了解持名念佛、了解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時候我們對阿彌陀佛名號的了解,就不是那麼淺薄、那麼簡單了。
提起一句佛號,印光祖師說:三藏十二部所有的教理,以及修持的功夫,全部都包含在這一句佛號裡面。
果然我們把這個道理都能夠明瞭,加上自己平時修持的功夫,都歸在一句佛號裡面。
想想看!這一句佛號提起來有多麼大的力量啊!別說煩惱壓得住,斷煩惱也是憑這一句佛號。
我們功夫不夠,不能斷煩惱,但壓住煩惱沒有問題;仗著這個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念佛、念法、念僧,還是念這佛號;到那時候念佛號就是正式斷煩惱了,所以這是除苦惱法。
這個方法說出來,功用太大了!所以說「汝等憶持」,你們聽了以後就要好好想、好好研究思惟,然後憶持。
「持」就是正式用功,「憶」就是沒有在用功的時候,心裡還要回憶、想著,不要離開這個方法,這樣才能夠有成就。
有成就之後,「廣為大眾分別解說」,為大眾分別解說不是一聽了就跟人家說,固然也可以說,但說的份量不夠,必得自己要有憶持;有了相當的功夫,說出來,聽的人才能夠真正聽到裡面的意思,普通若只是聽了,或者自己看看,沒有用功的話,力量不夠,所以一定要憶持。
這一段我們要瞭解這幾層,除苦惱法要憶持。
上面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們二位,要注意的地方。
下面這一段是說,在佛說這些話時,西方三聖像就出現了。
先把文念一遍: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
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
光明熾盛,不可具見。
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這一段是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出現在空中。
「說是語時」,就是說當釋迦牟尼佛講完那段話的時候,「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住立空中」,立刻就出現在虛空之中。
另外「觀世音,大勢至」,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二大士」,這二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法身已顯露出來的大菩薩。
他們兩位「侍立左右」,一位在左,一位在右,在阿彌陀佛兩邊。
這三位聖人(佛固然是聖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是聖人),他們「光明熾盛」,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所謂光明熾盛,是光儘量往外發,愈往外發愈盛,光愈多。
「不可具見」,就是普通凡夫沒辦法看得完全。
「具見」是完完全全地看見。
我們凡夫的肉眼是看不完全的,由佛身上發出來的光明及二位大士發出來的光明,怎麼能看得了呢?不過雖是看不了,那個光明跟我們世間的太陽光是不同的。
我們的太陽光強烈得我們眼睛一看就受不了。
比如大太陽時,我們肉眼若正對著陽光看,看了我們眼睛受不了,受刺激得很厲害,我們可以試驗看看,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陽光照得很厲害,我們把眼睛直對著太陽光看,你看不到若干時候,眼球就受不了,出現種種像火花一樣的難過。
(26B)
那就表示我們受不了,陽光太強烈了。
但是西方三聖的光明不是這個樣子的,那個光明是柔和的,我們凡夫的眼睛,要不然就看不見,韋提希夫人既然看見了(是釋迦牟尼佛的力量,感動了極樂世界三聖來了,使韋提希夫人看見了),韋提希夫人看見的光明,絕對不像日光那樣的強烈,日光是有限的,拿日光跟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光明比,那簡直不能比。
三聖像的光明,雖是看不完全,但是看的時候眼睛不受刺激,愈看愈好看,眼球愈看愈舒服,這是佛的光明和日光大不相同的地方。
為什麼佛和兩位大士的光明和日光不同呢?我們知道太陽光是從日球上發出來的,佛的光明和觀音、勢至兩位大士的光明從那裡發出來的?從本性發出來的,性光絕不是日光或電燈的光能夠相比的,這些都是物質。
我們凡夫為什麼念佛可以感應?修觀想也可以感應呢?念佛也好、修觀想也好,絕不是心裡散散亂亂的就能念得好,心裡散亂要觀想得好,不可能!一定都要專心,心裡念頭要集中起來,把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放下—就是放下萬緣。
萬緣為什麼要放下呢?萬緣不放下,我們的心就被緣拉到這裡、拉到那裡,沒有辦法靜下來,功夫用不上,必得要放下萬緣,心才能夠定得下來,定下來之後,我們本性的光明才能顯出來。
要是到處攀緣,性光就被攀緣的妄念一層一層地遮起來,性光就透不出來,那怎麼能感應到佛光呢?必得要把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後,觀想也好、持名念佛也好,本性的性光才透得出來,這時候才感應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佛光和大士的光,這就是感應道交。
在這裡韋提希夫人雖然還沒有那個功夫感應到佛的光,但由佛的力量讓她看得見,這就了不起,所以她看到光,看是看到,還不能夠具見,看不完全。
畢竟韋提希夫人以及我們所有的凡夫看的還是有限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開出來的心太小了,看不到那麼遠大、深入,不可具見的理由就在這裡。
「百千閻浮檀金色」,閻浮檀金,前面講過,印度有一條河流叫閻浮檀,閻浮河,河流裡出的金子是最好的,金子的顏色是赤色,就是金黃色,顏色黃得很深,我們普通看到的金色是金黃色,它的金黃色近乎赤色,是特別好,叫閻浮檀金色,閻浮檀金色不只一種,有百千種之多。
「不得為比」,不能拿那麼多的金色來比西方三聖的光明,為什麼沒辦法比呢?前面講過,三聖的光明是性光,閻浮檀金是這個世界上的一種色法,是物質的,固然金是寶,但再好的寶還是物質的,所以不得為比,沒有辦法比的,雖沒有辦法比,但可以襯托出來,讓我們了解,我們一般人認為閻浮檀金色是最好的,可是這最好的顏色還不能和三聖的光明比,三聖的光明好到什麼程度!
這一段是講三聖像及三聖所發出來的光明,是世間上任何寶的光都沒辦法比。
這一段的意思是什麼呢?要注意的是「說是語時」,當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以及韋提希夫人那一番話的時候,西方三聖立刻顯現在空中,這就是證明,只要我們任何一個眾生,能夠了解佛法,發願學這法門的話,功夫到了就能感應,到生命終了的時候絕對能夠往生,這是給一個證明,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西方三聖馬上顯現出來,讓學的人知道這是事實。
所以古時候淨土宗好幾位祖師,有的念一聲佛,口裡就放光,有的念佛就現出佛像,為什麼能夠這樣呢?他功夫到,萬緣都放下的時候,功夫用得很純熟就有這些感應。
當然我們在用功的時候,心裡不要想著感應,你心裡要是想著感應就不是一心在念佛,而是二心、三心,反而得不到一心。
念的時候,只管念,祖師念佛時,也是只管在念,並沒有想著念一句佛,口就放一個光,他心裡沒有這樣想,要是這樣想,反而就壞了,不能夠這樣的。
所以用功時要純粹地用功,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地持名,持到功夫到了就能感應。
雖是沒有見到佛,從道理上來講,只要信願行—有信心、有願心、根據信心願心提起佛號,三資糧都具備了,雖是念的時候沒有看見到佛光,我們本身就在佛光之中,懂得理就有這個好處,不問自己見不見得到光明(佛光),只要提起這一句佛號,我們就在佛的無量光之中。
所以這一段是拿事實證明,照法去修的話,平常就感受到佛光的加被,到壽命終了的時候,藉著佛光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下面這一段,我先把經文念一遍: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這一段讓我們知道韋提希夫人(在經文前面有說)她跟國王根機不同,國王是小乘根機,韋提希夫人是大乘根機,為什麼說她是大乘根機呢?她自己見到無量壽佛及二位大士,當然心裡歡喜,就在這時候,她不但為自己見到歡喜,她也想到其餘—不但在當時、還想到未來一直到我們現在的眾生,替未來多少的眾生著想,這就是大乘菩薩,不是小乘根機。
所以這一段主要是講她看見佛菩薩之後,就想到未來許多的眾生,要怎麼樣才能像她這樣能夠看得見西方三聖。
「時韋提希」,這時韋提希夫人,「見無量壽佛已」,韋提希夫人看見了在空中的無量壽佛,「已」,看過之後,當然講無量壽佛就包括觀世音、大勢至二位大士。
「接足作禮」,不要以為三聖在空中怎麼接足?這接足不是向無量壽佛接足作禮,是向釋迦牟尼佛作禮,拜釋迦牟尼佛,接足就是用手捧著佛的兩腳,我們現在拜佛把手翻過來,就表示用手托住佛腳,叫接足。
這樣就是作禮、禮佛。
禮佛後就「白佛言」,白就是告白、稟告,向佛說,這「佛」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世尊」,世尊是佛的名號之一,「我今因佛力故」,我現在是因為世尊的力量,「得見無量壽佛」,我能見到無量壽佛以及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這是我最大的幸運,「未來眾生」呢?這當中的意思是說未來佛不住世間時,未來那些芸芸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云何,怎麼樣能夠,觀是見,怎樣能夠看得到、觀想到無量壽佛,以及二菩薩?說這話的意思,就是為未來眾生請求佛用什麼方法叫未來眾生在佛不住世間的時候,他們怎麼樣能夠觀得見無量壽佛及二位大士,請求佛教一個方法。
為什麼要見到無量壽佛及二菩薩?佛菩薩都有光,見到光有什麼好處呢?見到佛菩薩的光就引起我們自己的性光,我們自己的性光要是透露出一絲一線光就不得了。
性光裡要什麼有什麼。
我們凡夫在這世間可憐得很!成天到外面追求這個、追求那個,又不一定就追求得到,就算追求到了,到手之後,又要轉變了—這是生生滅滅的生滅法,靠不住的。
本性的光顯出來後;後面會講到光裡面有各種寶,極樂世界佛的蓮花座有那麼多光,我們本性當中照樣有,所以只要我們自己的光顯現出來後,那就應有盡有了。
下次再繼續講,今天只能講到這一段。
延伸文章資訊
- 1成佛之道-如器受於水
佛在開示正法時,總是告誡聽眾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因為,如聽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聞法的功德了。現在舉兩個譬喻,來說明聽法時應離去的 ...
- 2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 每日頭條
- 3成佛之道(增註本)-如器受於水
如器受於水,如地植於種,應離三種失,諦聽善思念。 佛在開示正法時,總是告誡聽眾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因為,如聽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聞法的功德了。
- 4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 壹讀
我們雖然每天都在聞法,但自己是不是法器,有沒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 尤其要認識到自己是輪迴中的重病患者,這樣才能對學法生起希求。 · 從佛法角度 ...
- 5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如說修行!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如說修行!」 這短短十二個字,就是學習吉他過程。 用白話文說就是: 「你現在仔細的聽好,並且要好好的思考我說的,並且照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