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迷惘的你:半熟大人的成長筆記,心理學家教你認識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找到自己,是每個人都要完成的人生任務. 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統一性的建立,在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H ...
在今天看見明天
×
給迷惘的你:半熟大人的成長筆記,心理學家教你認識自己
KnowYourself主創們
情感關係
Shutterstock
2021-02-2410:01
+A
-A
加入收藏
18至25歲的成年初顯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難的階段。
空虛、迷茫又焦慮,可以說是這個年齡層的人最普遍的感受了。
其實,這與年輕人還沒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關: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未來在哪,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與「守規矩」。
或者說,他們尚未完成重要的人生發展任務:自我認同。
找到自己,是每個人都要完成的人生任務
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統一性的建立,在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H.Erikson)的理論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
當一個人形成了自我認同,也就意味著他對於自己是怎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有了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
比如,他會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線與價值觀,喜歡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選擇什麼作為奮鬥的事業,如何平衡社會期待與自身意願⋯⋯
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
與此同時,人們在不同的嘗試和選擇的過程中,才逐漸地認識自己,獲得自我認同。
在艾瑞克森看來,自我認同的形成,並不是簡單經驗的累積,而是整合。
在結識了不同的朋友,嘗試了各種類型的事情之後,我們的內心會更加清楚在交友、規畫未來、尋找人生意義的時候,背後一以貫之的信念和價值是什麼,在我們看來可以定義自我、非常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不過,這個嘗試、探索與整合的過程,有可能會帶人們進入充滿危機的局面,有些人穿過了這些危機,有些人卻停留在混亂之中。
找自己可能有四種狀態,你處在其中的哪一種
詹姆斯.馬西亞(JamesE.Marcia)把處在這個過程中的人們,根據探索與承諾兩個層面,劃分成了四種不同的狀態。
1早閉型
處在這種狀態中的人,通常已經獲得了自我認同;不過,這種認同感並非基於自身的探索和嘗試,而是基於他人,尤其是父母。
比如,他們認為「因為我父母是老師,所以我也應該當老師」。
對於這類人而言,他們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幾乎未曾經歷過危機(低探索),就確立了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對未來的規畫(高承諾)。
他們最大的特點,便是對權威的服從和尊敬。
雖然他們看似對於自己想追求的事情十分堅定,但這份堅定又十分脆弱的。
一旦面臨失敗,或者他人(尤其是權威)的負面評價,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或者努力的方向,幾乎從來就不是從自身出發。
2迷失型
他們不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既不了解自己,不確定未來的發展(低承諾),也並不太關心這類問題(低探索)。
他們很容易拋棄曾經做過的決定,也總是處在一種「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中,甚至會接受與過去決定截然相反的機會。
儘管可能在外人看來,這類人處於混沌不清的狀態裡,但他們自身很有可能並不覺得有什麼異樣。
雖然有一些處於迷失中的人,可能會在面臨升學或就業等人生轉折的時候無法適應,但也有一些處在迷失的人,能夠妥善地應對這些變化。
3未定型
處在未定狀態中的人,便是正在努力探索自我,尋找自我(高探索),但還沒有得到答案的人(低承諾)。
比如,他們可能正在思考:「大家都想去離錢近的金融行業,我應該跟隨主流嗎?如果不,那麼我又想做些什麼呢?」
他們因此往往也是最能在主觀上感受到自己處在危機之中的人,而迷茫與焦慮也是處在這個狀態中的人最常有的感受。
馬西亞認為,「未定」可能是四種狀態中最令人掙扎與煎熬的,不過,相比前兩種狀態,他們卻也是最有可能在經歷過探索之後,到達第四種狀態的「自我認同定向」。
4定向型
馬西亞認為,形成自我認同的人,都經歷過探索所帶來的危機(高探索)。
他們在穿越危機之後,最終獲得了對自己更清晰的認知,對某些特定的人生目標、信仰、價值觀做出了承諾(高承諾),這是基於對自己的了解,而認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於是,他們在接下來面對人生的機遇與挑戰時,也更能夠依據本心做出抉擇,在面對坎坷與阻礙時,也不至於瞬間心灰意冷,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和方向。
馬西亞指出,形成自我認同的人,是所有四種狀態的人中最少聽信權威的,也更少受到外界負面評價的威脅和動搖。
在艾瑞克森的理論中,人們應該在12至18歲的青少年時期,完成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任務,獲得自我認同。
不過在現實中,這個重要任務似乎被推遲了。
對於我們這些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成年初顯期(18至25歲)的人,或許都有這樣的體會:在上了大學之後,我們似乎才開始意識到要認識自己、探索自我。
而整個成年初顯期,我們似乎都處在危機與探索之中,還未找到自己,倍感焦慮與迷茫。
認識自己好困難:為什麼人們遲遲沒能找到自己呢
這也與現有的教育方式不無關係。
12至18歲的青少年本來應該在現實壓力更少的階段,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和未來發展、宗教信仰、親密關係相關的各種探索活動,藉此尋找自我。
但現實情況卻是,這個過程被現今制度化教育所排擠,孩子們都在一味地求學,即便參與了很多課外活動,卻也仍是以升學為目的。
不過,心理學家們在多年後的研究中發現,人們要找到自己、形成自我認同,可能實際上比艾瑞克森所預計的要晚一些。
在馬西亞的研究中發現,僅有20%的人在18歲時就形成了自我認同,大多數人(70%)要在24歲以後,才能獲得一種比較穩定的自我認知,找到未來的方向。
也就是說,這一現象其實並非是當代年輕人所獨有的。
自我認同這個人生任務的達成,原本就比預計所需要的時間更長。
另外,這也和每個人所受到的家庭教養有關。
我們會發現有些人的確比其他人更早地找到自己,對自己未來的發展較早有了清晰的規畫。
心理學家們發現,與父母相互尊重,有穩固感情基礎,同時父母能給予更寬鬆個人空間的孩子,更有可能隨著自我探索而獲得自我認同。
但總是被父母忽略或拒絕的孩子,既難從父母身上模仿或學習認識自己,也很難做出尋找自我的嘗試(可能會被視為挑戰或叛逆)。
而與父母關係過於親密,完全由父母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從來不敢挑戰父母權威,也不願脫離父母形成自我認同,他們完全依附於父母的決定。
這兩類孩子都很可能在找到自己這條路上受挫,前者容易陷入迷失的狀態,而後者則更可能陷入早閉。
另外,找到自己,獲得自我認同這項任務,可能持續終生。
就像馬西亞所說,可能是發展階段理論帶來的錯覺,人們會覺得階段的危機解除,任務達成,便可以一勞永逸了。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尤其在自我認同上,即便人們在某個階段獲得了相對穩定的自我認知,這也並不意味著從此不再改變。
很多成年人會在獲得自我認同的多年以後,仍然被這個問題所困擾,重新提出「我是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問題。
通常發生在原有認知和新環境發生衝突,或者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的時候,可能是重要的人生轉折,比如就業、結婚、生子,也可能是在面臨一些機遇的時候。
比如,一個人在工作中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但同時也會有需要為金錢妥協的時刻,此時,他有可能會重新陷入「我是誰」的自我拷問,意識到自己曾經對於金錢和理想或許看得過分二元對立了,認識到自己並不是視錢財如糞土的人。
如何建立自我認同、認識自己?
「自我認同」是人們在不斷探索與選擇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我們會在過程中更加清楚:「我是什麼樣的人?」「作為男性或者女性,什麼樣的關係是我想要的?」
「我認為男女應該如何分工?」「什麼樣的職業是我想要的?」「我信奉怎樣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有些時候我們會以為,找工作或者找對象的嘗試,是展現自我認同的過程,也就是我找的工作/對象反映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的喜好、我的價值。
但其實,在尋找自己的階段,尤其對於成年初顯期的人而言,做出嘗試或選擇,更是獲得自我認同的過程,無論喜歡或不喜歡,在每次做出嘗試/選擇的時候,我們都會離了解自己更進一步。
所以,不要因為害怕暴露自己而停止嘗試,不敢選擇;要把這些嘗試和選擇都當作了解自己的途徑,這樣你會更有勇氣去探索。
另外,我們也要學會與重要的他人「分化」(differentiation)。
正如前文所說,有時候,我們看不清自己,其實與身邊的人過分親密,過度依賴與干涉有關。
因此,想要看清真正屬於自己的情緒、認知、行為舉止,我們需要努力辨別在一些情境中,哪些是他人的要求,哪些才是我的感受;哪些是他人的期許,哪些是自我的選擇。
在這些時刻,不妨試著在內心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進行思考。
最後,你可以跟我們做這樣的練習:想像二十年後,你理想中的一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你的生活充滿規律嗎?還是仍有很多不規律、新鮮又有挑戰的事情?你結婚了嗎?你定居在哪裡?你有孩子嗎?你的經濟條件是什麼樣子?日常生活中使用哪些物品和服務?你有很多新認識的朋友,還是只和一個小圈子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對於這一天生活的想像越深入、越細節,越能幫你了解,你究竟渴望什麼樣的生活,以及你在生活各個方面的價值取向和偏好。
這種了解,反過來又能幫你重新做出眼下的種種選擇。
在我們尋找自己的路上,或許沒有終點。
所以,你不必因為自己錯過了青春期,又或者錯過了成年初顯期而感到惶恐,也不必為了希望快一點抵達而焦慮不安。
人生很長,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生活給你出了難題,可也終有一天會給出答案。
本文摘自今周出版社《長大以後就會變好嗎?》
自我認同
認識自己
心理學
測驗
延伸閱讀
得過癌症,保險不會賠?別再聽信錯誤說法!買保險時,一定要搞清楚3大重點
2020-09-07
「沒想到年收300萬還會財務赤字...」高薪夫妻的慘痛告白:年花200萬買保險,錢卻越存越少
2020-08-31
保險業務員不想讓你知道的事:儲蓄險6年內利息絕對比定存低,簽了會後悔
2020-06-01
過去一年房市是炒作 顏炳立:2022黑天鵝變大隻「吳郭魚今年難有石斑魚的價格!」
2022-01-04
升息、資金退潮期,哪些ETF反而看俏?林奇芬:除了金融ETF(0055),這3種也是受惠族群
2022-04-14
台股大盤概況走勢
熱門:
熱門話題
/HOTARTICLES/
最新文章
/HOTNEWS/
熱門推薦
/HOTRECOMMEND/
x
中威力彩頭獎怎麼領才低調?「超前部署」的煩惱 台彩神秘小房間一次解答
台股大盤走勢
熱門:
延伸文章資訊
- 1認識自己的五個誤區:你以為的你,是真正的你嗎? - 女人迷
認識自己的能力,在心理學裡被稱為「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它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概念,美國組織心理學家Tasha Eurich 將它的核心定義為一種清晰地 ...
- 2你當認識自己且救贖自己 7本心理學經典分享 - Medium
以下是整理這半年來閱讀過的心理學經典: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智慧》《社會性動物》《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力量》《親密 ...
- 3心理學認識自己|誠品線上
誠品線上有眾多心理學認識自己相關商品,讓誠品全方位包辦您的生活大小事。立即到誠品線上選購心理學認識自己相關商品。營造生活新品味!
- 4如何認識自己?畫出自我認知的四個象限 - LINE TODAY
美國心理學家魯夫特(Joseph Luft)和英格漢(Harry Igham)對「自我認知」進行了多年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周哈里窗」。該理論認為,每個人的自我,按照 ...
- 5心理學:四個步驟深度認識你自己 - 每日頭條
周哈里窗是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來的,它指出我們每個人自我由四部分組成,我們對這四個部分了解越多,那麼我們對自己認識也就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