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井之蛙- 教育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坎井之蛙」或作「埳井之鼁」,是〔莊子〕書中的一則寓言;用以比喻人見識短淺,有如井底之蛙,自以為是。

〔莊子‧秋水篇〕中記載這則寓言說:名家公孫龍一日間魏國的公子 ... 跳到主要內容 ::: 坎井之蛙-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請務必輸入聲調做結束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 上傳圖片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 錄製聲音  開始錄製  停止錄製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坎 ㄎ ㄢ ˇ 井 ㄐ ㄧ ㄥ ˇ 之 ㄓ 蛙 ㄨ ㄚ kǎnjǐngzhīwā 字體放大 切換辭典 ToggleDropdow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成語典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教育部成語典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ㄎㄢ ㄐㄧㄥ ㄓ ㄨㄚ 漢語拼音: kǎnjǐngzhīwā 解釋: 淺井裡的青蛙。

《莊子.秋水》:「夫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

』」後比喻見識淺薄的人。

《荀子.正論》:「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

」 淺井裡的青蛙。

《莊子.秋水》:「夫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

』」後比喻見識淺薄的人。

《荀子.正論》:「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

」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坎井之蛙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ㄎㄢ ㄐㄧㄥ ㄓ ㄨㄚ 漢語拼音: kǎnjǐngzhīwā 釋義: 即「井底之蛙」。

見「井底之蛙」條。

01.元.吳澂〈送何太虛北游序〉:「醯甕之雞,坎井之蛙,蓋不知甕外之天,井外之海為何如?」 即「井底之蛙」。

見「井底之蛙」條。

01.元.吳澂〈送何太虛北游序〉:「醯甕之雞,坎井之蛙,蓋不知甕外之天,井外之海為何如?」 典源: 此處所列為「井底之蛙」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1>(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2>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3>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4>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注解〕 (1):音ㄨㄚ,同「蛙」。

(2)拘於虛: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

虛,指空間而言。

(3)曲士:鄙陋之人。

曲,音ㄑㄩ。

(4)束於教:受到本身所學的束縛。

此處所列為「井底之蛙」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1>(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2>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3>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4>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注解〕 (1):音ㄨㄚ,同「蛙」。

(2)拘於虛: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

虛,指空間而言。

(3)曲士:鄙陋之人。

曲,音ㄑㄩ。

(4)束於教:受到本身所學的束縛。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井底之蛙」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莊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時代,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個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就像螻蟻般的脆弱,朝不保夕。

莊子自覺無法改變現實環境的殘酷無情,轉而思考個人如何在動盪的世間安身立命。

他用了許多天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動貼切的表達了他的中心思想。

在〈秋水〉中,莊子生動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對話。

秋天的時候,黃河河水高漲,河面寬廣到甚至無法從這岸分辨對岸的牛馬。

河伯對此沾沾自喜,以為天下沒有比黃河更壯觀的景象了。

但當河伯順流東下,來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沒有邊際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黃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時,就對自己之前的無知和自傲感到慚愧不已。

北海便對河伯說道:「沒有辦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談論海洋之大,這是因為受到所住環境的限制;無法跟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霜,這是因為受到生存時間的限制;而無法跟鄙陋之人談論真理之道,也是因為受限於他們的教育背景。

人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今日你看到了大海,才發現黃河的渺小,然而這看似沒有際涯的海洋,在浩瀚無窮的天地之間,跟大倉庫裡的一粒米又有什麼分別呢?」後來後來「井底之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識淺薄的人。

此處所列為「井底之蛙」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莊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時代,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個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就像螻蟻般的脆弱,朝不保夕。

莊子自覺無法改變現實環境的殘酷無情,轉而思考個人如何在動盪的世間安身立命。

他用了許多天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動貼切的表達了他的中心思想。

在〈秋水〉中,莊子生動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對話。

秋天的時候,黃河河水高漲,河面寬廣到甚至無法從這岸分辨對岸的牛馬。

河伯對此沾沾自喜,以為天下沒有比黃河更壯觀的景象了。

但當河伯順流東下,來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沒有邊際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黃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時,就對自己之前的無知和自傲感到慚愧不已。

北海便對河伯說道:「沒有辦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談論海洋之大,這是因為受到所住環境的限制;無法跟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霜,這是因為受到生存時間的限制;而無法跟鄙陋之人談論真理之道,也是因為受限於他們的教育背景。

人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今日你看到了大海,才發現黃河的渺小,然而這看似沒有際涯的海洋,在浩瀚無窮的天地之間,跟大倉庫裡的一粒米又有什麼分別呢?」後來後來「井底之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識淺薄的人。

書證: 01.元.吳澂〈送何太虛北游序〉:「醯甕之雞,坎井之蛙,蓋不知甕外之天,井外之海為何如?」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井底之蛙注音︰ㄐ|ㄥˇ ㄉ|ˇ ㄓ ㄨㄚ漢語拼音︰jǐngdǐzhīwā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坎井之蛙 授權資訊: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坎井之蛙」或作「埳井之鼁」,是〔莊子〕書中的一則寓言;用以比喻人見識短淺,有如井底之蛙,自以為是。

〔莊子‧秋水篇〕中記載這則寓言說:名家公孫龍一日間魏國的公子牟,為什麼像自己這麼博學善辯的人,一旦聽到莊子的學說,便覺得茫然沒有頭緒?究竟是莊子的智慧不如他,還是個不如莊子?魏牟則舉「埳井之鼁」為喻:深井中的青蛙對東海的大虌說它的生活樂趣:到井外可以在井欄上跳跳蹦蹦,回到井裡的時候可在壁磚的空隙裡休息,在水中頭一仰就可以露出腮幫子,一踏腳泥巴僅及足趾,回頭看看蝌蚪螃蟹都不能同自己相比。

井蛙於是驕傲地邀請大虌到井中一遊;東海大虌左腳還沒有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給絆住了,於是遲疑不肯進去,並且把大海的情形告訴井蛙說:大海遼闊深邃,不知有幾千里寬,幾千尺深。

大禹時十年之中九年鬧水災,大海卻未因此變得更大,商湯時八年之中七年鬧旱災,水位也沒有因此而降低。

因此不論時間久暫,不因水量多寡,東海都沒有改變,這該是處居東海最大的樂趣了。

井蛙聽了這席話,才大驚失色,悵然若失。

魏牟據此結論道:「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鼁與?且彼方跐(ㄘˇ)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ㄕˋ)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意思是說,就連自己也不清楚是否較有才智,甚而有才智是否足以評論極其高妙的思想,只因自己口才好而自我陶醉,豈不是和坎井之蛙一般?莊子下履黃泉,上登天界,思想精神境界高深莫測,不受任何拘限;以形而上的道為立論的起點,以天人物我合一,復歸於道為學說終點。

而公孫龍子還以極其淺陋的觀點來衡量莊子的學說,以言說辯論之術來考驗他的理論,豈不是用管子窺測青天,以錐子指畫大地,未免也太狹小了!  莊子對與他同時的名學,一向多所批評。

公孫龍子自恃學問淵博,口才便給:「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

」在莊子看來,名家「白馬非馬」、「堅石非白石」之類的文字遊戲,只能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立論偏執,毫不可取。

根據莊子「齊物」的學說,是非彼此的分辨與爭議,只是出於言說的約定與人的成心;就自然實象的觀點來看,天地萬物一體,並沒有上述的區別(參見「齊物論」)。

莊子從形上學的普遍原理立論,公孫龍從語言概念的使用立說,二者不相為侔,明顯可見。

  「坎井之蛙」或作「埳井之鼁」,是〔莊子〕書中的一則寓言;用以比喻人見識短淺,有如井底之蛙,自以為是。

〔莊子‧秋水篇〕中記載這則寓言說:名家公孫龍一日間魏國的公子牟,為什麼像自己這麼博學善辯的人,一旦聽到莊子的學說,便覺得茫然沒有頭緒?究竟是莊子的智慧不如他,還是個不如莊子?魏牟則舉「埳井之鼁」為喻:深井中的青蛙對東海的大虌說它的生活樂趣:到井外可以在井欄上跳跳蹦蹦,回到井裡的時候可在壁磚的空隙裡休息,在水中頭一仰就可以露出腮幫子,一踏腳泥巴僅及足趾,回頭看看蝌蚪螃蟹都不能同自己相比。

井蛙於是驕傲地邀請大虌到井中一遊;東海大虌左腳還沒有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給絆住了,於是遲疑不肯進去,並且把大海的情形告訴井蛙說:大海遼闊深邃,不知有幾千里寬,幾千尺深。

大禹時十年之中九年鬧水災,大海卻未因此變得更大,商湯時八年之中七年鬧旱災,水位也沒有因此而降低。

因此不論時間久暫,不因水量多寡,東海都沒有改變,這該是處居東海最大的樂趣了。

井蛙聽了這席話,才大驚失色,悵然若失。

魏牟據此結論道:「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鼁與?且彼方跐(ㄘˇ)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ㄕˋ)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意思是說,就連自己也不清楚是否較有才智,甚而有才智是否足以評論極其高妙的思想,只因自己口才好而自我陶醉,豈不是和坎井之蛙一般?莊子下履黃泉,上登天界,思想精神境界高深莫測,不受任何拘限;以形而上的道為立論的起點,以天人物我合一,復歸於道為學說終點。

而公孫龍子還以極其淺陋的觀點來衡量莊子的學說,以言說辯論之術來考驗他的理論,豈不是用管子窺測青天,以錐子指畫大地,未免也太狹小了!  莊子對與他同時的名學,一向多所批評。

公孫龍子自恃學問淵博,口才便給:「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

」在莊子看來,名家「白馬非馬」、「堅石非白石」之類的文字遊戲,只能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立論偏執,毫不可取。

根據莊子「齊物」的學說,是非彼此的分辨與爭議,只是出於言說的約定與人的成心;就自然實象的觀點來看,天地萬物一體,並沒有上述的區別(參見「齊物論」)。

莊子從形上學的普遍原理立論,公孫龍從語言概念的使用立說,二者不相為侔,明顯可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坎井之蛙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