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時,趙光義身在何處?他會不會放過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在陳橋驛,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在眾軍兵擁戴下,準備殺回開封城。

這時候,趙光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趙匡胤穿了上黃袍,只好一條道跑到黑了。

於是扯住馬,和將士們約法三章:主上及太后,我平日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曹今毋得輒加不逞。

(五代帝王初次舉兵入京城,皆縱兵大掠,史稱「夯市」)汝曹今毋得夯市及犯府庫,事定之日當厚齎汝;不然,當誅汝。

如此可乎?

眾皆曰:諾。

趙匡胤見眾人答應了,這才帶領兵馬殺回開封城。

另有野史爆料——當年的陳橋兵變一事,根本沒有趙光義的年輕身影。

他是在汴梁城中陪護母親杜夫人,照顧家小!

對於這種與正史截然不同的記載,個人以為,以趙光義的心性,他定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雖然兵變的主意是出於他與趙普的總策劃,但是如果不親自參與經歷過程的話,如何加重定策之功?其次,留在城中陪母親與在外面追隨兄長相較,二者的風險性孰重孰輕是不言而喻的。

就是傻瓜也會知道其中厲害的。

彼時,趙光義二十出頭年紀,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時候。

即便是杜夫人不要他隨了兄長出征,怕是他也不會聽勸的。

而杜夫人也是個明理曉事的母親,深知造反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道理。

自己帶了家人在寺廟中燒香拜佛為兒子祈福就可以了,留趙光義在身邊,萬一兵變沒有成功,不過是黃泉路上挨挨擠擠再多一人罷了。

趙光義追隨兄長造反,與擺地攤的和城管打游擊不是一回事,是提了腦袋在賭明天的!


趙匡胤雖然已經是黃袍加身,但是並不等於披上黃袍就此成為皇帝。

他犯上作亂叛逆的事業開弓就沒有了回頭箭,前途未卜。

所有的一切皆在趙普、趙光義的預料之中:出征的軍兵在眾將領的約束之下,斂手聽命,全部在營中焦急等待新君的賞賜;負責城防的石守信、王審琦二將雖然沒有隨同出征,但是早已經是兵變同謀。

得知大軍回城的消息,大開城門放叛軍入城。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場浩大的歡迎儀式罷了。

當所有朝臣拜舞於殿堂之上,山呼萬歲時候,趙光義望著昨日還是兄弟,今日已成君臣,龍榻上不怒自威的哥哥,不禁心潮起伏……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忽聽到殿上高聲傳來詔旨:拜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

即日起賜名為光義!

叫了二十餘年的趙匡義、為避兄長的名諱,就此成為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徹底顛覆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是個快要被談爛了的話題,但是本文所講的陳橋兵變絕不是大家熟悉的那個老生常談的內容。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深度剖析事情背後真實的,甚至可以說是駭人聽聞的,是完全顛覆歷史傳統觀點的寫照

陳橋兵變歷史故事由來

陳橋兵變,這是一個典故,即趙匡胤策劃的奪取後周政權的軍事政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政變。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藉口北漢與遼聯合南侵率軍出大梁(今河南開封)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

宋太宗在陳橋兵變中的「功勳」是文人的謊言?

在宋史中,應該說,宋太宗趙光義以及其後代宋高宗趙構是兩個最讓人「讀不懂」的歷史人物。由於種種原因,籠罩在他倆的頭上,有許多歷史的謎團。關於宋高宗趙構,我們將在後面章節中專門述說,這裡,還是先來說...

趙匡胤當皇帝真的是被迫黃袍加身嗎?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