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之死:吃虧要趁早,一帆風順未必是好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一次,相聲演員郭德綱接受採訪。

主持人問:活得明白是需要時間的嗎?

郭德綱說:「不需要時間,需要的是經歷。

3歲經歷一件事就明白了,活到95歲還沒經歷還是不明白。

但是吃虧要趁早,活得一帆風順不是好事。

從小嬌生慣養,沒人跟他說過什麼話,65歲走在街上誰瞪他一眼,他可能當場就猝死。

如果從一出生就挨打,一天挨八個嘴巴子,他會像鐵羅漢,活金剛一樣,什麼都不在乎」。

雖然舉例有些誇張,但是話糙理不糙。

一個人從小活得太順利,還真未必是一件好事。

三國時期的諸葛恪便是一例典型。

在他人生的前50年里,幾乎是要什麼有什麼,做什麼成什麼。

可當他50歲第一次面對重大失敗時,整個人都慌了,亂了……

神童諸葛恪

諸葛恪的家世非同尋常。

他出生在三國的一個明星家族——諸葛家族

老爸是吳國高管諸葛瑾,二叔是蜀漢CEO諸葛亮,還有一個同族叔叔是魏國高管諸葛誕(還是司馬懿的兒女親家哦)。

史書稱「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

優秀的家族基因在諸葛恪身上顯現無疑。

史書記載,他「少有才名,辯論應機,莫與為對」,是朝廷內外公認的神童。

有一次孫權大宴群臣,突然讓人牽了一頭驢進來,驢臉上貼著張紙條,上寫「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其實是拿諸葛瑾的大長臉開刷呢。

這時,諸葛恪小朋友萌萌噠地要了支筆,在紙上又填二字,成了「諸葛子瑜之驢」。

孫權樂得哈哈大笑,真把那頭驢送給了他。

又有一次,孫權問諸葛恪:「你父親和你叔叔(指諸葛亮)誰更優秀?」諸葛恪應聲回答:「我的父親更優秀。

」孫權問他原因,諸葛恪說:「我的父親知道應該服侍誰,而我叔叔不知道,所以我的父親更優秀。

有次蜀國使者來訪,孫權對使者說:「諸葛恪喜歡騎馬,回去告訴你們丞相,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哦。

」聽到此話,諸葛恪當即跪地拜謝。

孫權說:「這這這,我就是說說,馬還沒送來,你急著謝啥?」諸葛恪說:「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廄,只要您下了指令,好馬自然很快就會送來!

這馬屁拍得,就問你服不服?

總之,家世顯赫、天資聰穎、能說會道、年少成名,再加上深得帝王寵愛——如此一個「高配」少年,早已輕鬆贏在人生起跑線上。

開掛的職場生涯

諸葛恪剛剛成年,便被孫權授予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人隨侍太子孫登。

後來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太子的幾個親信都在後續宮斗中相繼落馬,唯有諸葛恪安然無恙,並一路晉升。

掌管軍糧的徐詳去世後,孫權曾任命諸葛恪接替徐詳負責軍糧供應。

糧草乃軍隊命脈,讓初出茅廬的諸葛恪擔此重任,連他遠在蜀漢的二叔都替他捏把汗,忙寫信傳話東吳,說侄兒幹不了這活兒。

於是孫權又把諸葛恪從後勤調到了前線,讓他直接領兵。

31歲那年,諸葛恪做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率領騎兵三百人,收服了丹陽山上的十萬山民。

因此地崇山峻岭,民風彪悍,東吳多年征討,都無成效,所以當初眾人皆不看好,他爹更是極力反對,甚至悲觀預測道,「有你小子在,咱家遲早要完!」可是誰也沒想到,諸葛恪竟然做成了!

做過糧草官的他,想出一損招:守在莊稼地,長一茬割一茬,我看你們吃啥!果然,山民舊糧吃盡,新糧被收,在飢餓難忍的境況下陸續出山投降。

三年時間,諸葛恪靠著三百騎兵,降服十萬山民,徵得四萬士兵,從此名聲大噪。

孫權授任他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

立了大功的諸葛恪沒有馬上回去,順手搶劫了魏國的舒縣,把該縣的百姓全部帶回吳國。

緊接著,他決定再接再厲——攻打魏國東線第一重鎮壽春

結果被孫權緊急叫停。

也許孫權這時已經意識到,諸葛恪身上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急功近利、剛愎自用,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孫權恐怕並未預料到,因為晚年的他仍對諸葛恪一再提拔。

諸葛恪42歲時,被提任為大將軍,假節,駐守武昌,並接替陸遜兼任荊州刺史。

諸葛恪48歲時,孫權徵召諸葛恪為太子太傅,委以託孤大臣。

孫權去世後,年僅10歲的孫亮即位,乖乖拜諸葛恪為太傅。

至此,東吳大權已牢牢握在諸葛恪手中了。

話說諸葛恪一上位就採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人氣飛速飆升,走到哪都是鮮花掌聲。

更讓他得意的是,第一次和魏國打仗就大獲全勝,即為「東興大捷」。

坦白講,這次勝利多虧天公作美。

當時忽降大雪,魏軍都在暖身嬉戲。

吳軍來襲,剛好打了魏軍一個措手不及。

但在諸葛恪看來,這就是自己用兵如神的結果。

而魏國實力,just so so!

跌下神壇 只需一步

東興大捷後,諸葛恪被封為陽都侯,加封丞相、兼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

這年諸葛恪50歲,處於功業巔峰的他,意氣風發,不顧眾人反對,決心起兵伐魏!

諸葛恪親率二十萬大軍直抵合肥新城。

然而,新城久攻不下,軍中疾病肆虐,士兵死傷大半。

魏國趁機增派軍隊合擊吳軍,打得吳軍流離失散、哀嚎遍野。

即便如此,諸葛恪還在死扛硬撐。

直到孫亮連發N份詔書,他才慢悠悠地領兵返回。

諸葛恪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戰敗為恥,於是怒形於色,將矛頭指向孫亮身邊的人,認為他們故意和自己作對,於是將他們全部罷免,重新選任。

他屏蔽了一切反對意見,並在元氣大傷的情況下,再次下令進攻青州、徐州……

這一系列舉動,讓他苦心經營多年的偉大形象,轟然倒塌。

這時,將軍孫峻利用諸葛恪喪失人心的機會,向孫亮打小報告,說諸葛恪伺機製造叛亂。

而久為傀儡的小皇帝也早就心生不滿。

於是君臣二人共同謀劃了一場「鴻門宴」,將諸葛恪殺害於席間,拋屍於荒野,並滅其三族。

從此,諸葛一族在東吳銷聲匿跡。

縱觀諸葛恪的一生,他是幸運的,卻也是不幸的。

家世、天賦,甚至好運氣,為他贏得了一帆風順的前半生。

然而這一切,可以給他自信的資本,可以給他無畏的底氣,卻未能給他一份對自己的清醒認識。

因為一切都來得太容易了,以至於讓他忘了——人生本是艱難,戰爭永是殘酷。

所以,一路順風,也許未必是好事。

如稻盛和夫所說,「人生中若缺乏反省,成功即成失敗之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評價諸葛恪?

孫權臨終時以諸葛恪為五名顧命大臣之首但又有些不放心不下他的性格。排名第四的顧命大臣孫峻擔保說滿朝的大臣們沒有人比得上諸葛恪。孫權想想也是啊那就只好這麼決定了。驚才絕艷的諸葛恪堪成吳國中後期第一能...

諸葛恪:四面樹敵

諸葛恪是東吳的神童。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孫權喜歡捉弄手下。一次宴會,孫權讓人牽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上「諸葛子瑜」四個字,譏諷諸葛瑾的長臉。在大笑聲中,諸葛恪取來筆又加上了兩個...

諸葛恪專權經過

(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東吳的權臣和太傅,後遷升為大將軍(一說官至丞相)。孫權臨終時以其為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孫亮即位後,諸葛恪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