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短暫的小時代(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話說李傕、郭汜反擊長安,長安城本來城牆又高又厚,不是那麼輕易能攻下的,但是在關鍵時刻,呂布屬下的蜀郡士卒發生兵變,叛軍打開城門將西涼兵馬放了進來。

呂布屬下的蜀郡士卒為什麼會發生叛變,我查了很多資料,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既然叛軍都是蜀郡士卒,想來可以推想一下,呂布恐怕是對這些蜀郡士卒有了極其不公正的對待,從後來呂布出逃後的經歷所展現出的低下的領導能力和短淺的目光,這是很有可能的。

總之,李傕、郭汜的西涼兵馬攻進城後,呂布率軍與其展開巷戰不敵,準備逃出長安城,並要王允也一起走,咱們這位王允寧死不願扔下漢獻帝不管,自己逃走。

而呂布逃走的時候居然沒忘記把已死多日的董卓的頭顱掛在馬鞍旁帶走。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他要前去投靠袁術,並以此作為投靠的資本和他斬殺董卓替袁家幾十口報仇的憑證。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說,王允在作戰選將方面也實在是很成問題。

我們來看看刺殺董卓後,面對西涼軍團的反抗,王允都是怎樣派將的,首先說對付牛輔,派的是呂布和李肅,而李肅在牛輔分兵出擊朱儁而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依然被西涼軍擊敗,導致呂布大怒,將李肅處斬。

最後牛輔最終卻是被自己人叛殺。

等到李傕、郭汜反擊長安的時候,王允派的將領居然是董卓投降的舊部部將胡軫和徐榮。

徐榮我們前面說過,是忠於朝廷的大將,但是胡軫就不同了,胡軫原本就是涼州(今甘肅武威)人,是涼州有名望的豪傑。

如今涼州軍團叛亂,他居然派涼州將領去平叛,難不成王允想趁機通過涼州人自相殘殺來解決涼州問題嗎?這未免也太幼稚了,真是讓人匪夷所思摸不著頭腦。

所以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胡軫臨陣倒戈,忠於朝廷的大將徐榮戰死沙場。

遭此戰敗的王允雖然拿呂布當作劍客來看待,卻依然是改派呂布統兵來應對,這顯然是沒有出於理性判斷的,以呂布後來的經歷和作戰能力來看(詳見呂布系列),王允將他當作劍客來看待是沒錯的。

既然如此,就不該將統軍的要職交給呂布去擔當,大概還是出於同鄉情結而帶來的信任吧,王允還是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中央朝廷除了呂布和西涼軍團投靠過來的將領就沒有可以統兵的大將可用了嗎?顯然不是,各位應該還記得,在平剿黃巾之亂時的三個著名的大將:盧植、皇甫嵩和朱儁。

雖然盧植因為董卓要廢立少帝的事和董卓鬧翻,而後選擇了隱居。

但是大將皇甫嵩和朱儁都還在朝廷仕官,如果說王允不用朱儁來抵抗李傕、郭汜等人尚且有他的理由,畢竟朱儁剛剛在中牟被李傕、郭汜等人擊敗不久。

不過朱儁是戰敗其實並不說明朱儁統兵無方,因為那支和李傕、郭汜戰鬥的部隊實在是他倉促間募集起來的新兵,戰鬥力較能征慣戰的西涼兵相差太多。

而且兵力上也相差懸殊,朱儁的新兵只有一萬人左右,而去攻擊他的李傕、郭汜的部隊則有幾萬人,兵力懸殊,寡不敵眾,戰鬥力上也有很大差距,因此,朱儁被擊敗並不能說是統兵能力不及李傕、郭汜。

即便王允不認可朱儁,除了朱儁,朝廷還有大將皇甫嵩,而且率眾屠滅董卓宗族的就是皇甫嵩,那可以說是和王允在同一陣營的戰友啊。

但是王允卻並沒有在關鍵時刻選擇由皇甫嵩統軍對抗西涼軍團,其中的緣由我就不得而知了。

只能說王允在任命統軍大將的能力上實在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並結果最終導致了呂布戰敗,而他自己也面臨圍困的局面。

李傕、郭汜等駐紮在南宮掖門,殺死太僕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人,並且縱兵肆意屠殺,官吏和百姓被殺一萬餘人,屍體散亂地堆滿街道。

王允扶著獻帝逃上宣平門,躲避亂兵。

李傕等人殺到城下,下馬對宣平門上的漢獻帝伏地叩頭,獻帝對李傕等人說:「你們如此放縱士兵屠殺,想要做什麼?」李傕等人說:「董卓忠於陛下,卻無故被呂布殺害,我們為董卓報仇,並不敢作叛逆之事。

待到此事了結之後,我們情願上廷尉去領受罪責。

然而話雖如此,緊接著李傕的行動則是派兵圍住宣平門樓,聯名上表,要求司徒王允出面,問道:「太師董卓有什麼罪?!」王允被逼無奈,只好走下樓來面見李傕等人,束手被擒。

己未(初二),大赦天下。

任命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人都為中郎將。

司隸校尉黃琬因為參與謀劃刺殺董卓,而被李傕等逮捕,將他處死。

起初,王允任命同郡人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

李傕、郭汜等人想要殺死王允,又恐怕他們二人起兵反抗,於是先要獻帝下詔徵召宋翼、王宏。

王宏派人對宋翼說:「李傕、郭汜因為我們兩人在外,所以不敢殺害王允。

如果今日應召,明日就會全族被害,你有什麼辦法嗎?」宋翼回答說:「雖然禍福無法預料,然而皇帝的詔命是不能違抗的。

」王宏的使者說:「關東諸州、郡義兵好象滾水沸騰,想要誅殺董卓,如今董卓已死,他的黨徒其實是容易制服的。

如果起兵一同討伐李傕等人,與關東諸軍相互呼應,正是轉禍為福的上策。

」宋翼還是不願背負抗命的罪責,因此不同意,於是王宏孤立,不能成事,只好雙雙接受徵召。

甲子(初七),李傕逮捕王允、宋翼、王宏,一齊處死。

王允死時五十六歲,長子侍中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餘人都被殺害,只有兄子王晨、王陵得以逃歸鄉里。

一時間,天子悲痛,百姓喪氣。

李傕把王允的屍體暴屍於鬧市之中,沒人膽敢前去收屍。

王允從前的部屬、平陵縣縣令京兆人趙戩,放棄官位,將王允的屍體收葬。

至此,王允短暫的執政時代就此結束。

縱觀王允的一生,不能不說不論是從能力上還是從品格上,王允都是一個比較傑出的人才。

他做事嚴肅認真,能認識到尊重規則制度,嚴格執法的重要性,也能夠不為強權,甚至能夠忍辱負重顧全大局通過無間道的方式完成剷除巨惡的任務,都說明了王允的能力和品行是優秀的。

王允若逢治世,是有可能成為一代名相的,或者說治世之能臣。

然而在這個天下逐步邁向混亂不堪的東漢末年,剷除巨惡,已經是王允能力的極限了,畢竟王允不是完人,他有其優秀可敬的一面,也有其致命的缺點,濃重的同鄉情結幫助他計劃並成功實施了刺殺董卓的偉業,卻也因此不能正確處理好董卓遺留下來的涼州集團。

心胸不夠寬廣,狹隘的州郡情結,讓最終導致了他沒能安撫好涼州集團,並造成了涼州集團的反叛,從而錯失了國家恢復穩定的最後機會,而選將統兵方面能力的不足則導致了局勢的徹底崩潰,他王允自己也因此殞命,讓人不免惋惜~!

王允的同鄉王宏,字長文,年輕時有氣力,不注重小節。

開始作弘農太守時,嚴肅整頓當地吏治,審訊郡里那些依靠奉侍宦官,花錢買爵位的官吏,即便官位到了二千石,也都一律收捕拷打,殺了幾十名貪官,威震州郡。

最終卻因為宋翼的迂腐而一同殉葬了,臨死之前,王宏罵道:「宋翼,你這個沒用的腐儒,真不足以與你商議國家大事!」

其實由於漢獻帝是傀儡,應詔入京而做出不利於國家和自己的事情這事兒,並不是只有宋翼才這麼做,我們在前面篇章(施暴政殺富屠民,壞經濟強迫遷都——董卓(十四))中也提到過,蓋勛和皇甫嵩私下商量過要效仿崤山以東的反董卓聯盟,從西邊起兵,從而東西夾擊董卓時,恰逢董卓以漢獻帝的名義徵召二人入京,由於皇甫嵩最終選擇應詔入京,蓋勛感到勢孤,於是也不得不也應詔入京。

唯獨只有董卓,在收到漢靈帝的聖旨要他交出兵權時,敢於抗旨不尊。

可見擁有一個傀儡天子,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事兒,在當時還是很有市場的,傀儡天子對於一個明智的權臣來說,是個非常難得的資源。

後來只有袁紹這個糊塗蛋才會覺得有漢獻帝在,會行動不便,結果把這個機會拱手讓給了曹操。

當初,由於王允將討伐董卓的功勞全都歸於自己。

士孫瑞因為將全部功勞也都讓給了王允,而沒有封侯,因而在這次災害中能夠幸免於難。

後來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獻帝思念王允的忠節,改葬王允,派虎賁中郎將奉命弔祭,賜東園秘器,賜他本官印綬,送還本郡。

封王允孫王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十一路諸侯伐不臣,看董卓集團的軍事架構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董卓毒殺漢少帝,激起了天下的不滿,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討董的旗號。關東各軍閥一致推薦袁紹為盟主,號令聯軍征討董卓。其中,參加討伐董卓的聯軍據《資治通鑑》記載實有十一路。...

董卓死後,李傕為什麼能翻盤成功?

李傕、郭汜等以王允、呂布殺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軍者男女數百人,皆誅殺也。牛輔敗亡,眾無所依,欲各散去,李傕等人恐懼,乃先遣使詣長安,求乞赦免。尚書令士孫瑞建議赦免董卓舊部,王允不許;有...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名將」徐榮

在小說中,李儒作為董卓手下的第一謀臣,是一個戲份實足的角色。建議董卓先上表朝廷,名正言順之後再進兵洛陽的是他;建議董卓廢帝另立,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建議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的是他;宣讀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