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一路諸侯伐不臣,看董卓集團的軍事架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董卓毒殺漢少帝,激起了天下的不滿,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討董的旗號。
關東各軍閥一致推薦袁紹為盟主,號令聯軍征討董卓。
其中,參加討伐董卓的聯軍據《資治通鑑》記載實有十一路。
共分為5個方向;
冀州方向:冀州牧韓馥,屯兵鄴縣,為聯軍的總後勤,負責供應軍需物資。
河內方向:勃海太守袁紹,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
酸棗方向: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帳下曹操),等部屯駐酸棗。
豫州方向:豫州刺史孔伷
南陽方向:後將軍袁術
這五個方向的聯軍自北向南形成一線,對洛陽構成了一個半月形的包圍態勢,總兵力達到10萬以上。
而此時的態勢對看似強大的關東聯軍來說也並不樂觀,自董卓進京把持朝政後,其勢力絕對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閥。
他的軍隊主要由三部分勢力組成。
1.涼州軍
董卓的嫡系精銳,戰鬥力彪悍,是董卓起家的本錢,也是董卓最為重視和依仗的力量,同時也是董卓軍事集團的主要力量。
2.并州軍
原是丁原部下,丁原被董卓兼并後的遺留部隊,由原丁原部下呂布統領掌握。
3.歸附軍
董卓進京後逐漸收編的其它部隊,代表人物徐榮等。
董卓的部隊加起來也有10萬左右的兵力,董卓雖然有著強大的武力,但是也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威脅,除了關東的聯軍以外,還有兩股勢力是董卓急需解決的。
一是由名將皇甫嵩率領駐紮在關中地區的中央軍;
二是北面的白波軍(黃巾軍的殘餘)。
不過值得董卓高興的是,他背後的精銳勁敵皇甫嵩,被他以天子的名義召回了朝,故而消除了皇甫嵩的兵權,這樣董卓也就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對付關東聯軍了。
為了應對關東聯軍的包圍與壓迫,董卓也將軍隊主力調往洛陽以東,自北向南分成三路進行防禦。
北路:以其女婿牛輔為主將,領軍3萬,對抗河東郡的白波軍,與河內郡的聯軍。
中路:以徐榮為主將,領軍對抗酸棗的關東聯軍主力。
南路:以胡軫為主將,呂布,華雄等為輔助,對抗魯陽的袁術與孫堅。
自北向南的這條戰線全長上千里,中間有沁水,河內,酸棗,滎陽,魯陽等要地。
河內屯駐的袁紹與王匡離戰線最近,他們駐紮在黃河北岸的懷縣,距離洛陽不到百里,騎兵半天就能到達。
袁紹首先督促王匡進兵,不想卻被牛輔分兵包抄擊敗,王匡損失慘重,隨退回懷縣,不再出戰。
關東聯軍中路的曹操與鮑信有兩萬人馬,他們率先進攻,不料被徐榮主動放棄了戰線前沿的武陽,原武,中牟等據點,以逸待勞,將聯軍突襲擊敗。
這個徐榮本來是朝廷軍隊里的下級軍官,他因戰功而不斷晉升,後來中央軍被董卓兼并,徐榮也就成了董卓的部將。
關東軍的南路自然以孫堅的部隊為先鋒,他們也率先發動進攻,涼州軍的南線主將是胡軫(字文才),胡軫這個人是個老資格,董卓很看重他,他也是涼州的地方豪強。
董卓的兵權主要分成4個部分:李催,郭汜,牛輔各掌一軍,董卓自己掌握一軍,董卓的直屬部隊就是由這個胡軫指揮的,部下也是最為精勇的。
可就是這麼一支精銳主力卻在戰前忙著搶劫倉促應戰,再加上呂布等并州軍不願盡力,戰時故意散布謠言蠱惑軍心,致使胡軫軍未戰先亂,被孫堅趁勢一舉擊潰,都尉華雄亦臨陣戰死。
根據《三國志》「董二袁劉傳第六」,《三國志》「吳書一」,《後漢書》等記載。
本人將董卓軍事集團的構成歸納為以下內容。
(尚有不足,還請感興趣的朋友多多補充評論)
直屬軍:胡軫;呂布,華雄,徐榮,董越,段煨,楊定,李蒙,樊稠等;
牛輔軍:張濟等;
李催軍:李利,李逞,張苞(同名姓)等;
郭汜軍:王方等;
萬軍叢中擊殺華雄,正史威名遠勝關羽,演義卻把他功勞記關羽頭上
三國演義中,18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故事,來源於東漢末年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三國演義》里也精心描繪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戰。這場戰役里,逐鹿中原的群雄軍閥也紛紛亮相,同時也拉開了日後數...
接連擊敗曹操、孫堅兩大軍閥的「隱身」猛將,最終卻死於同僚之手
文/格瓦拉同志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故意忽略的「隱身」名將很多,其中便包括曾連續擊敗過曹操、孫堅兩大軍閥的徐榮,而徐榮在《三國演義》當中正是被當做「醬油黨」來塑造的。那麼徐榮到底有怎樣傳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