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請靠後 論綜合素質我只服范文正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日在追2017版《射鵰》,郭靖黃蓉七月十五前趕到岳州參加丐幫大會,在飯館看到一副對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郭靖覺得好,黃蓉告訴他這是鼎鼎大名的范文正公所寫。
岳州就是岳陽,也就是岳陽樓所在地,丐幫在岳陽樓所在地的君山召開大會,推選新幫主,是表明為天下眾生疾苦奔走的決心。
金庸老爺子始終沒有提《岳陽樓記》,卻暗暗致敬范文正公,足見范文正公的江湖地位。
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中學課文要求全篇背誦的《岳陽樓記》就出自公之筆下,其實要求全篇背誦的課文沒幾篇,或許這就是讓你痛苦的那一篇。
即使你當時仗著記憶力超群背會了,十年二十年後,恐怕多數人仍只能想起隻言片語。
雖然此文節奏鏗鏘、一氣呵成,但耐不住這是古文,而且是寫景的古文,大家都愛看記敘文,不愛看寫景文。
不但如此,還是連篇四字成語(短語)的寫景古文,絕不是今天高考滿分作文可比。
這些四字成語(短語),比如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比如波瀾不驚、一碧萬頃;比如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再比如心曠神怡、把酒臨風。
有哪個是生編亂造,言之無物的?下面,摘錄兩段經典供大家致敬並懷舊: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經典就是經典,這畫面太美。
於是,年少的我們都覺得范仲淹是一個文學家,如此而已。
實則,能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絕對是文學史上的大家,有的人除了是文學大家,還是政治家,比如曹操《短歌行》、毛澤東《沁園春.雪》。
這二位屬帝王級,不是我等凡人所能企及。
古今讀書人所親近的,更多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以及逢考必考的「唐宋八大家」,前一群人飄逸,後一群人雄辯。
但還有一類人,是讀書人需要非常努力和幸運都未必能達到的巔峰,比如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後世有王陽明。
屈指可數的幾個人,不僅在文學上有極大的成就,在政治上都有一番彪炳史冊的大作為。
這類牛人在宋朝出得算是多的,足以說明宋朝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巔峰。
韓柳等大家雖然最後在朝達到了省部級的高位,但基本都屬非主流官員,文人色彩更濃一些,更多的是被貶到地方去,一肚子不合時宜,寄情山水、文以載道。
他們水平和修為都夠了,但缺了那麼點機遇,不得施展政治才華。
說回范仲淹,如果用一個成語來評價范文正公,那就是「出將入相」,官至參知政事,行宰相之權,主持慶曆新政。
這只是入相,出將的經歷不為多數人所知。
加上在文學上成就斐然,江湖地位古往今來難覓第二人(清朝的曾文正公前面幾點都到位了,但文學能力稍弱)。
有了這一點,同時期的一代文宗歐陽修也不及他。
還是讓我們從頭說起,范仲淹是個苦孩子,江蘇吳縣人,兩歲父親就去世了,隨母改嫁姓朱,27歲中進士的時候用的名字還是朱說。
有身份編制之後,范仲淹就改回了本姓,把母親也接了回來。
上次我們說到王禹偁生不逢時(954年),范仲淹卻生得剛剛好(989年),一個50後,一個80後,王禹偁去世的時候宋朝剛剛立國,范仲淹在政壇歷經真宗、仁宗二朝,兩位皇帝在位時間都很長,一個26年,一個42年。
宋真宗繼位沒幾年,大宋就與遼訂立了「澶淵之盟」(1004年),政局十分穩定,給牛人們的野蠻生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一時期誕生的名人有:歐陽修(1007)、司馬光(1019)、王安石(1021)、蘇軾(1037)。
跟現在比,就是整整一千年前,宋朝文壇、政壇最牛的一批人依次誕生了。
80後的范仲淹,00後的歐陽修,10後的司馬光,20後的王安石,竟然還有個30後的蘇軾。
群星閃耀,轉眼已過千年,江山代有才人出,就是這種感覺。
現在別說00後,10後,他們遲早也要被20後、30後代替。
而80後這時候都快退休了。
范仲淹趕上了好時候,開了個好頭,最重要的是競爭並不激烈,此時朝廷正是用人之際,機會很多。
同時期的晏殊、滕子京,跟他並不在一個量級上。
連歐陽修都只是子侄一輩,更不要提司馬光、王安石、蘇東坡了。
生得太早容易成為先驅,范仲淹生得不早不晚,但還是沒趕上「唐宋八大家」這列金光閃閃的文學專列,眼看就要成為奠基者。
那麼,細心的你早就要發問,為什麼呢?為什麼唐宋八大家裡沒有范仲淹?
其實,當代的有識之士已經給出了答案:「唐宋八大家」是明朝朱右編《八先生文集》搞出來的,又被明朝的唐順之、茅坤引用推廣,就是本教材,因為方便記憶和考試,所以流傳至今,直到今天成了高考和考研必考題。
未能入選的具體原因是:唐宋八大家主要成員是唐宋「古文運動」的散文家,范仲淹不是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范仲淹政治和軍事才能蓋過了文學才能;范仲淹散文優美,策論稍弱。
看似有理,實則是小圈子文化導致的結果。
「古文運動」還不是你們喜歡誰就讓誰入選?王安石政治上更牛了,你能說他蓋過了文學才能不給入選?你們明朝喜歡搞辯論、玩黨爭,就非得尊崇策論較強的人物?
這種邏輯狗屁不通,本來是「唐宋散文八大家」,後人以訛傳訛把「散文」二字省略了,導致除了「唐宋八大家」,文壇對其他人都不屑一顧,形成文學上的小圈子,這樣真的好嗎?
好在有些人的光輝實在太奪目,什麼分封和加冕都無法遮擋他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等到同道中人從歷史的塵煙中發現他們,才知道什麼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范仲淹27歲中進士之後,在江南當了幾年地方官,主要是修建農田水利設施,入仕第十年才當上興華縣令,後為母服喪在家,被南京市長晏殊聘為應天書院首席教授。
後來,晏殊上調樞密院,范仲淹被舉薦任仁宗皇帝的皇家圖書館館長。
此時,范仲淹40歲,已經表現出敢於當朝權貴、甚至皇上對著幹的勇氣,不止一次指出朝政得失,並且認為皇上搞不清前朝和後庭的關係。
晏殊作為舉薦他的貴人,也不免心驚膽戰。
好在他並沒鬧出什麼動靜,可能也是因為仁宗皇帝比較寬厚。
范仲淹心裡感到鬱悶,索性自請外放,到幾個州當管農田、水利、訴訟的通判,也承擔部分紀委書記的職能。
范仲淹進行深入調研,同時奮筆疾書給仁宗上書,陳述民間疾苦,呼籲朝廷進行改革。
一片忠心沒有白費,仁宗親征之後馬上把他調到身邊當言官,在處理仁宗母親劉太后垂簾聽政十年歷史功過和地位的問題上,提出了「肯定為主、禁止議論」的策略,深得仁宗認可。
但此時,他遇到了政治上的對手和絆腳石——宰相呂夷簡。
呂夷簡熱衷權謀,介入皇族家事,因為跟皇后有矛盾就主張廢后,范仲淹等人堅決抵制,跪在宮門口請願,跟呂夷簡當場辯論大勝。
然而,仁宗對自己這個皇后已經無法忍受(爭風吃醋還誤傷了皇帝),還是廢了後。
范仲淹這件事不得皇上歡心,以前功勞一筆勾銷,直接發配睦州當太守去了。
睦州大致就是現在的浙江杭州,新安縣、桐廬縣都歸他管,後來又當了蘇州市長,第二年就又回到了京師,繼續跟呂夷簡斗,呂夷簡官居宰相,范仲淹是大宋組織部的廳官,兼任開封市委書記(對,之前包拯就干過這個)。
兩派勢力相差懸殊,但范仲淹他們這一撥都是著名的文人,文筆好口才佳,歐陽修、蔡襄等青年才俊都加入了他的陣營,結果跟著他一起倒霉,歐陽修就因此被貶為宜昌縣令。
不過,你也能看出來,范仲淹已經是當時的一位領袖人物,靠的就是骨頭硬。
有朋友勸他別老惹事,少說話,范仲淹回了六個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千古名言就這樣誕生了,不知其後有多少人在這句話的指引下赴湯蹈火。
過了三年,呂夷簡還是倒台了,范仲淹迎來了事業上的春天,直接被任命為直龍圖學士,西北軍區副司令員(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後來又當了司令員)。
所以,事實證明,好人要想成為朝廷宰輔一級的人才,必須勇往直前、率先垂範,決不能唯唯諾諾、躲在人後。
一個文人士大夫,突然空降部隊當了將軍,一般人都抓瞎,士兵部下也未必肯服。
偏偏范文正公是個全才,在與西夏抗衡的過程中,採取穩紮穩打、防守反擊的戰略,大膽改革軍隊訓練和巡防制度,成功抵禦了西夏王元昊的大舉入侵,未有敗績。
他還非常懂得招撫處於中間的羌族,使之倒向宋朝,受到部下和羌族首領的愛戴,西夏人也尊稱他為「小范老子」,估計是有點罵人的意思,但是有氣勢、真服氣,是個不好惹的老傢伙。
所以,您看清楚了,范文正公可不是什麼掛職的文職將軍,人家是實打實的大將軍,後來著名將領狄青當時就在他軍中。
偏偏人家還文采出眾,閒暇寫了一首跟自己身份完全不符的詞:
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坡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不瓊瑤的風格嗎?特別是那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真是纏綿悱惻,哪裡會想到,這竟出自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之手?但人家就是給你出其不意的感覺。
當然,也有豪邁的: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即使在唐代,能領兵打仗的文臣也是屈指可數,高適、裴度算兩個。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出將」,當了4年的司令員,范仲淹回到朝廷,正式進入宰相行列,任參知政事(55歲),提出了十條政治改革方案,小兄弟歐陽修和蔡襄也一併獲得提拔,後來歐陽修也當過參知政事,范仲淹給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十條改革方案是: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
這就是著名的「慶曆新政」,雖然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影響最大,但最先提出一攬子改革方案的,是范仲淹。
慶曆新政是個嚴肅的學術話題,我們不做過多討論。
但從這十條來看,范文正公確有治國宰輔之才,涵蓋了整頓吏治(明黜陟、抑僥倖)、高薪養廉(均公田)、軍隊改革、農業稅收、文化宣傳、行政效率等多個方面。
仁宗看到這個改革方案很激動,馬上批准實行,但前兩條就觸碰了權貴的既得利益,本來人家當了大官,孩子也能享受一定的便利和待遇,接個班繼續當官。
現在給人取消了,人家肯定不樂意;有的地方富有,有的地方窮,富有的地方公田要是分給窮的地方,斷了我的財路怎麼辦?
因為阻力很大,觸碰的不是少數人的利益,所以很快這場改革就失敗了。
范仲淹在權力頂峰上待了不到兩年就再次離開廟堂,走向江湖,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去過。
所以,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有想法、大領導支持就能推行的,王安石的例子更為典型,也是需要深入調研有群眾基礎才行。
但是並不是毫無收穫,至少在教育改革這一塊,就取得了很大成就,各地都興建了很多學堂。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自請到鄧州任職,修建了著名的花洲書院,《岳陽樓記》就寫於此地,到今天還有。
另,鄧州是今日河南南陽所轄的一個縣,是習氏宗祠所在地。
很多人都知道,寫《岳陽樓記》的時候,范仲淹並不在岳陽,卻能寫出如此氣吞山河、如臨其境的文章,並取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的感悟。
只能說,這一切絕非偶然。
當你再讀《岳陽樓記》的時候,它在你眼中就不僅僅只是一篇寫景美文,而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在出將入相、宦海沉浮,看透世間百態之後的人生總結。
請給出一個不背《岳陽樓記》的理由。
到1046年,范仲淹58歲的時候,他的政治生涯基本就結束了,剩下的幾年時間,他主要是在鄧州、杭州等地駐守,也是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直到終老徐州。
有人細數了古往今來能做到出將入相的人物,只有十人,他們是姜子牙、范蠡、班超、曹操、諸葛亮、周瑜、李世民、范仲淹、王陽明、曾國藩,十個指頭剛好能數,再仔細看看,這都是什麼層次的人,其中還有兩個皇上。
這裡面,文學成就極高的就只有曹操和范仲淹,如若再論人品,恐怕就只剩范仲淹一人了。
後世讀書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明代聖賢朱熹何許人也,他也認為范仲淹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不由得暗自竊喜,原來天下英雄所見略同。
所以,「唐宋八大家」請靠後,論綜合素質我只服范文正公。
為什麼說宋朝是文人的天堂
北宋可謂是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巔峰,在中後期呈現了文化大家「井噴」的罕有現象。這主要得益於宋太祖趙匡胤大力推行偃武修文政策。從經歷了半個世紀之久的五代戰亂,趙匡胤作為軍人出身的皇帝,深切感受到武...
揭秘:范仲淹改革為何會失敗?因為他已觸碰到了皇帝的這個底線!
范仲淹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就是他說的,然而寫作只是他的副業,主業則是主持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的改革,史稱「慶曆新政」。改革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周期實在太短...
【歷史】「慶曆新政」與范仲淹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慶曆年,已經統治了80餘年,其間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財政危機日益加深。宋初以來,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竟相兼并土地,造成「勢官富姓,占田無限」的嚴重局面。土地集中的過程...
王安石變法前瞻 箭在弦上 不得不發
宋遼澶淵之盟後,邊境進入輕兵時期,長期無戰事造成的兵驕將惰,戰鬥力低下,而又好景不長,西夏的出現讓宋遼兩國疲於奔命,宋最後以恩賜的名義行歲幣之實,緩和了北宋西夏爭戰,西夏則兩面稱臣從中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