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的讀書方法就值得借鑑?怎樣在讀書中穩步提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向右看齊

古往今來,人們在讀書的同時,也在探究如何讓讀書更高效,更能穩步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有些人讀了許多書,甚至讀了一輩子書都沒有多少收穫,處於一種「惘然」的迷茫當中。

那麼,怎樣讀書才能讓自己快速成長呢?

有人說:向名人學習、借鑑,他們的讀書之道一定會給我們以啟示。

說「給我們以啟示」是不錯的,但真正能否幫助我們成長,或許還是另一碼事。

不信,我們看看下面的例子。

老舍有所謂印象讀書一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 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你看,老舍讀書追求一種美的印象,只要感受到這份讀書之美,他的就能歡喜幾天。

但「我沒工夫去細細分析它」,其實並不適合我們普通人,作為普通的學習者,我們必須要下功夫去仔細學習,才能有所悟,領會書籍的精髓。

我想,老舍的印象讀書固然看起來很美,但並不是適合我們的學生。

老舍先生的這種做法,似乎和大詩人陶淵明有些相似之處——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魯迅的「跳讀」法。

魯迅先生強調:「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麼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這種方法同樣不適合中小學生,探究一本書的時候,不明白的地方很容易出現,甚至出現大段的、經常性的不易明白的地方,如果我們學魯迅先生一一跳過,加速向前看,最終未必得到魯迅先生說的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可能變得更加糊塗。

毛姆的「趣味」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曾經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見解:「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

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毛姆的做法和另一個中國名人的做法迥然不同——這就是曾國藩,據說曾國藩在讀書方面是一本沒有讀完,絕不讀另一本。

他們在讀書的方式上是完全相反的,哪一個更高明呢?要我說:兩人都沒有錯,他們各自的閱讀方式不同,但都不會影響到最終的效果——這樣的方式適合他們自己。

但如果是學生的閱讀,我建議採用的是曾國藩的方式——讀完一本再考慮其它的書籍,毛姆的做法並不適合一般學生。

年輕的孩子,其心智的成熟程度遠不及毛姆這樣的大作家,所以難以在5-6本書之間左右逢源,如果能在一定時間內專攻一本書,其效果才能得到基本的保證。

在所了解的名人讀書法中,我最贊成的要數賈平凹的讀書法。

他的讀書強調的是三點:一要面廣,二要精讀,三要反覆。

他在《讀書示小妹十八生日書》中對妹妹的那段勸勉之言,就是他讀書的心得: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

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你真真正正愛上這本書了,就在一個時期多找些這位作家的書來讀,讀他的長篇,讀他的中篇,讀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詩歌,或者理論,再讀外人對他的評論,所寫的傳記,也可再讀讀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

我覺得:向賈平凹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最適合我們中小學生的讀書方法,我們閱讀書籍先從享受開始,然後再選擇精讀,過段時間再拿出來翻翻,討一些心得。

所以說,不是所有名人的讀書法都適合你!你不妨按照賈平凹所給出的讀書方法來閱讀,直到發現最讓自己滿意的讀書之道來。

了解七個老師最新的課程,請點擊「了解更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9 位名人最牛讀書法,閱讀原來可以這樣簡單

1、朱熹:「二十四字」法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總結歸納「二十四字」閱讀法,該法是由「循序漸進、熟讀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