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裝懂說三國--千古奇冤誰最冤--曹操VS竇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竇娥苦、竇娥冤,六月飛雪,大旱三年,六載沉冤得昭雪,天地風雲盡歡顏;曹操冤、曹操苦,惡名傳世,千年不復,何時還他清白身,浪花淘盡英雄賦;

自從羅貫中寫了三國演義之後,曹操就變成了歷史上的大奸臣,是一個頭頂長瘡腳底下流膿的大壞蛋;記得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對曹操是深惡痛絕,認為這個傢伙實在是太壞了;

近些年,沒事看了N多遍三國演義的電子書;又在網上查看了一下,三國演義中很多故事情節的正史,發現很多都是子虛烏有的;全都是羅貫中根據自己的創作思路隨意添加的,實在是有點歪曲事實;我想要是曹操活著的話,非得找他理論理論,告他個誹謗罪,洗清自己的不白之冤;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從正面角色向反面角色的轉換,要從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倉皇出逃,後來被陳宮逮住,陳宮感其忠義,隨棄官與曹操一起逃跑,準備開創一番事業;在行至成皋地方時,曹操帶著陳宮去投呂伯奢投宿,其間因為誤會殺了呂家滿堂八口,在繼續逃跑時,曹操又殺了呂伯奢;陳宮質問時,曹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是夜,陳宮離曹操而去;小說對於此段的評價是:「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來一路人。

」自此,曹操就從一個敢於面對邪惡的正義之士,變成了一個跟董卓一樣的國賊;以至於在小說以後的描述中,只要關於曹操,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以奸詐來評論,如:官渡之戰後,曹操受當地老丈建議,號令三軍:「如有下鄉殺人家雞犬者,如殺人之罪!」於是軍民震服。

而描述曹操卻是:「操亦心中暗喜。

」在征伐張繡之時,曹操因馬驚踩了麥子,割發代首遍示諸軍,於是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而小說對這段的評價卻是:「十萬貔貅十萬心,一人號令眾難禁。

拔刀割發權為首,方見曹瞞詐術深。

」這兩段故事,足見羅貫中對曹操的個人觀點,就是想盡辦法把曹操往壞里寫;

再轉回到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故事;我們先不看正史;只說曹操開始的誤會殺人一事;是這樣描述的:「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

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

」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

」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

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

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對於這一段有很多的可疑之處,曹操和陳宮都是當世豪傑,處事應不會如此魯莽,聽到磨刀便去竊聽沒有什麼不對,然而聽到一句「縛而殺之,何如?」;就不問青紅皂白,拔劍殺人於理不通;再者,「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

」殺完了人,找到一隻被捆起來的豬,才知道是誤殺好人;這更說不通了;試想一下,要把豬抓住捆起來,是要費不少勁的,其間捆豬的人一般都會大呼小叫,而豬呢,更會竭盡力氣的吱呀亂叫,那聲音不說十里可聞,起碼二里地之內都能聽見;曹操和陳宮就在前堂坐著,難道就聽不到;顯然是可以聽到的,聽到了就知道是要殺豬,沒準還會跑到後面一塊逮豬呢;那麼因為聽到磨刀跟一句話就誤會殺人顯然就是不成立的,既然這個不成立,那麼後面再殺呂伯奢就更不成立了;

接下來我們再看,其他文獻對於此事的描述: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稱"董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

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在這段話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種材料,現開列如下:

《魏書》云:「太祖以卓終必復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動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世說新語》云:"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

孔盛《雜記》云:"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按照上面對此事的描述,當時呂伯奢並不在家,而曹操殺呂伯奢一事也就是子虛烏有了;

而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提都沒提這件事及此事,更是不相信此事的存在;

而那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到了三國演義中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顯然是羅貫中在引用時,故意修改而加強了語氣,以突出曹操的極端和姦詐;然而這句話到底是不是曹操說的呢?當時曹操是倉皇出逃,既沒帶助理也沒帶書記官,就算說了,也沒人記錄;再者說,以三國演義中描述曹操如此大奸之人,怎麼會說這樣的話,授人以話柄呢?所以我覺得這句話非常可疑,顯然不是曹操說的,只是孔盛在寫《雜記》的時候,自由發揮的結果,而羅貫中的自由發揮更是青出於藍,一下子就把曹操寫成了人格扭曲的極端主義者;

至於在三國演義往後對曹操的描述中,什麼曹操寫短行歌之時,醉酒殺了劉馥;什麼小斛分糧殺王垕;這些更是子虛烏有的事情;而殺董貴妃及董承全家完全是處於立場問題,你要設計殺我,我能不殺你嗎?

而曹操嫉惡如仇的一面卻沒有得到羅貫中的褒獎,比如,在抓了馬騰父子及便黃奎一家之後,更是將為一己之私的苗澤、李春香一起殺了;收服漢中之時,誅了奸臣楊松;

曹操在歷年的征戰中也是幾經生死,在濮陽城中,被呂布拿著方天畫戟敲打頭盔;在與馬超的的戰鬥中先是,差點被馬超一槍刺中,而後吃了敗仗更是割須棄袍;華容道上要不是關羽一時轉念差點就掛了;

在當時的亂世之中,曹操憑藉過人的膽識、謀略,以及超強的人格魅力,帶領著千軍萬馬,陳留起兵,逐鹿中原,伏呂布,滅袁紹;南征北戰,創造出了一片天地,封魏王,位極人臣,為其子曹丕稱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陳壽的《三國志》評價曹操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王沈在《魏書》中講到曹操是: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

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而古今以來的眾多文人志士對於曹操的評價,幾乎如出一轍的是對曹操文治武功的正面評價;我們敬愛的毛爺爺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更是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

一片汪洋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以三國時期的社會混亂程度,正如曹操所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曹操撥亂世之烏雲,統一了中國北方,發展經濟、文化、農業、軍事;可謂是,歷史上的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而《三國演義》對曹操的醜化,造成了千年以來民眾對於曹操的誤解。

竇娥雖然含冤被殺,然而六年後,就得到了昭雪;而曹操呢,千百年來,背著大奸臣的罪名,也沒有人來給昭雪;算起來,曹操真的比竇娥還冤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之謎

講曹操很容易就想起《三國演義》,更會想到那白臉奸臣的形象。這種形象大致是北宋以後逐步形成的。蘇軾《東坡志林》記載說北宋聽書人「聞劉玄德敗,顰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魯迅先生在《魏晉...

都說他陰險狡詐心狠手辣其實未必是真的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說起將錯就錯這句話,就會想起三國演義中曹操誤殺呂伯奢的故事。特別是人們在看了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面的這一情節,更加深了人們對曹操狡詐心狠的印象。這裡再回顧一下演義里的章節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