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與泛讀:聊一聊讀書的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精讀與泛讀 作者 吳濤
繼續說讀書的話題吧,雖說這個話題在一些人看起來並不那麼有趣。
讀書,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有精讀,有泛讀。
有一些書需要精讀,需要反覆地讀,甚至到能背誦的程度。
比如我讀《論語》的時候,讀完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覺著意猶未盡,然後讀楊樹達先生《論語疏證》,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錢遜先生《論語淺解》、李澤厚先生《論語今讀》等等。
後來,我自己把《論語》全文輸入到電腦里,反正也不多,不過就一萬六千字。
接著,我把《論語》的條目全部分分類,比如孔子提到仁的一百多條羅列出來,提到禮的一百多條羅列出來。
如此這般之後,一部《論語》就基本上瞭然於胸。
我過去的確是基本能背《論語》的。
比如《莊子》,我先讀張耿光先生的《莊子全譯》,接著讀陳鼓應先生《莊子今注今譯》,然後是曹礎基先生《莊子淺注》、王先謙《莊子集解》,看看自己覺著不太清楚、不太明白的字句,這些書中都是如何解釋的,相互對比,相互參照。
如此,雖然費時費力,但是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書還需要泛觀博覽。
即便是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也需要除了前面我曾經向大家介紹的基本典籍以外,儘可能地多讀些東西。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儘量快速地閱讀,要學會一目十行地看書。
沒有必要在讀書的時候,每一本書都如同中學我們學語文一樣,分析句群句意,總結中心思想。
我經常遇到很多人告訴我說,看書總是看不快。
我就問他們是怎麼讀書的,原來他們讀書從來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書,個別人甚至必須用手指頭或者那根筆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才能讀。
這樣讀書,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要想訓練讀書的速度,不妨去讀小說,尤其是以情節見長的小說,讓情節吸引著你快速地讀下去。
當然,不同的人所感興趣的東西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合適的小說來讀。
對於我來說,過去非常喜歡讀武俠小說。
那時候金庸的作品都看過不止一遍的,往往都是在讀第一遍的時候飛快,完全是在跟著情節走。
後來再讀第二遍,第三遍,完全就是為了琢磨其中的味道了。
就這樣,自己的閱讀速度就被訓練出來了。
記得我看《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也就是幾個小時的功夫而已。
即便是讀《穆斯林的葬禮》,我也是七個小時。
雖說這部書很有內涵,畢竟我不是學當代文學的,我沒有必要細讀,完全可以泛讀。
需要精讀的書,最好能選擇完整的時間段來讀。
只有這樣才能夠沉得進去,保持思維的高度集中。
如此才能收到精讀的效果。
零碎的時間,最好用來泛讀。
這些零碎的時間,假如你用來精讀,你需要首先回憶起上次閱讀時你的思路到哪裡了。
所以只能用來閱讀輕鬆的東西。
比如,看看我的雜談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精讀的時候,腦子一定要轉起來,一定要思考。
既然是精讀,就不要求快,切不可囫圇吞棗。
「讀書不求甚解」那是針對泛讀的東西,個別看不懂,或者一時理解不了,暫時放過也無所謂。
而泛讀的時候,腦子放鬆一點兒,被動地接受閱讀的信息,也是一種休息。
至於什麼書需要精讀,什麼書可以泛讀。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取捨的標準也不同。
假如你要是說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話,那麼《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大約是需要你精讀的。
好了,今天就談這麼多吧。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野叟雜談》
野叟者,不誤正業的大學歷史老師,雖僻居荒野,但所講並非野史。
這裡沒有高頭講章,也沒有高深的論著。
有的只是對歷史的點滴採擷,對文化的一點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
但總會有趣,總是力圖呈現出歷史豐富的本來面目。
女兒痴迷於書,你家孩子有過嗎?
讀完「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頭腦里迸出了許多想法,也有了一些小感觸。女兒最近對書有點「痴」。不午睡看書是習慣;睡前看書睡覺要催催催已習慣;連吃飯飯桌下還要藏一本,時不時偷瞄上幾眼;洗澡帶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