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閻崇年:生活應該是讀衣食住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四月二十四日,閻崇年在海南師範大學演講。
計思佳 攝
《閻崇年自選集》書影 本書是著名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的學術自選集,精選了二十九篇代表作結集成書。
共分為六組:第一組《森林文化之千年變局》等二篇,為綜論類;第二組《論努爾哈赤》等八篇,為人物類;第三組《論寧遠爭局》等六篇,為戰史類;第四組《論滿學》等五篇,為滿學類;第五組《張吉午與<康熙順天府志>》等五篇,為考據類;第六組《明永樂帝遷都北京述議》等三篇,為北京史。
《清朝開國史》書影 《清朝開國史》分上、下兩卷,上卷講太祖朝,下卷講太宗朝,為《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兩書的修訂合編本。
該書上下卷各分15個專題,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經,貫穿講述自努爾哈赤起兵反明,至清遷都北京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大勢。
全書近120萬字,在同類題材著作中,是規模最大的一部。
2016年4月24日上午,海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禮堂的報告廳里擠滿了聞訊而來的讀者和海師大的學子。
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閻崇年給大家帶來了一場「圖書:我終生的朋友」主題報告會。
今年已經82歲的閻崇年說話依然鏗鏘有力,整個演講過程中他神采飛揚,連連打起手式,毫無衰老、疲倦之態,看上去和當年百家講壇上的那個娓娓道來的學者沒有任何區別。
「康熙研究過,讀書能讓人延年益壽。
」閻崇年說。
閻崇年有隨身帶書的習慣。
這次來海南他包里裝了三本,分別是《孤獨張藝謀》和《大寫西域》的上下冊。
「第一本是朋友給的,後面兩本自己想買,但書店老闆硬要送。
」閻崇年說,他給自己定了嚴格的讀書計劃——每周至少看完一本專業外的書。
「60年代因為吃不飽,我晚上經常看著書就在桌子上睡著了。
現在條件這麼好,年輕人怎麼能不讀書呢?」閻崇年說,動物的衣食住行就是「皮毛、吃食、山洞、奔跑」,人要比動物高級,所以應該閱讀。
「人的生活應該是讀、衣、食、住、行。
」
「汝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為感謝大家專程趕來,講座一開始,閻崇年就在講台上從四個方向給觀眾們深深鞠躬。
「不讀書、不知禮 。
」也許就是多年讀書的習慣讓這位耄耋老人一直保持一顆謙卑之心。
「人這一輩子有一時之友,一地之友,一事之友。
一時之友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生疏,一地之友會因距離的相隔而忘卻,一事之友會因不再共事而淡漠。
」閻崇年感慨,對於人這一輩子,從我們有閱讀能力開始到生命終止,能伴隨我們終身的朋友可能就只有讀書了。
閻崇年說,他在北京北四環北京社會科學院內宿舍里的「四合書屋」,三室一廳的房間幾乎是被書充滿的。
進門的門道右側,就是一排書櫃,客廳很寬大,東北兩面,高大的書櫃一直到房頂,地上也摞滿了書,東西兩側的書架里放滿了書。
「書看得越多,處事就越加沉穩。
」
「現在是看書的好時代,年輕人怎麼能不讀書呢?」閻崇年回憶,上世紀60年代因為吃不飽飯,他晚上看書經常累在桌子上睡著了。
文革期間,他被下放到地處居庸關的北京南口農場進行思想改造。
但無論到哪,他都隨身帶著線裝歷史書,還被人視為「白專」。
上世紀到80年代,可以讀書了但大家都沒錢買。
「當時北大歷史教授許大林為了買一套12本的專業書,每次買3本,最終分4次才把一套買齊。
」
問及看書習慣,閻崇年告訴記者,他讀書很雜,每年朋友和出版社都會送他不少書,另外自己也會參照報紙的推薦書單買書。
「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天看一本專業書,每周也要至少看一本專業外的書,這種習慣已經保持了60年。
我每次出差都有帶書的習慣。
汝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文學、哲學、自然科學這些非專業的書我也會看,它們能開拓眼界和思維,對我的學術研究也有幫助。
」
此外,閻崇年說他是精讀和泛讀相結合。
「每年有這麼多書,不可能每本都讀得很精細。
但只有泛讀,沒有精讀,就像樹沒有根系,以後就站不牢固;只有精讀、沒有泛讀,就像樹枝葉不茂盛,同樣不健康。
」
讀書要和心靈結合
閻崇年說,從小到大,《論語》是對他影響最深的一本書。
「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
」閻崇年說,《論語》中倡導了很多理念,但「仁」和「善」是他感觸最深的。
「《論語》一共15876字,其中『仁』出現了 110次,『善』出現了42次。
佛教叫慈悲;基督教叫愛;儒家文化就叫仁。
」閻崇年說,這種普世價值在各種文化中都是相通的。
談到最近殺害大學寢室室友、丈夫割妻子鼻子的新聞,閻崇年說他看到後很痛心。
「我們的學生缺乏仁愛教育,讀書也要和心靈結合,要知性合一。
《論語》里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意思就是古代的人讀書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在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功名利祿,或者是為了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
閻崇年在大學教書,發現不少學生從小讀書就是為了考好高中、好大學,再則是找工資高、輕鬆的體面工作。
「這種目的也無可厚非,但希望大家能一邊讀書,一邊鍛鍊自己的身心。
」
「讀書能夠給人毅力和勇氣。
」閻崇年說,如果宋朝的蘇東坡沒有被貶,他寫不出《赤壁賦》這樣的恢弘篇章。
如果明朝的楊慎一直待在翰林院,沒有被流放滇南,也不會有《臨江仙》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樣的千古名句流芳百世。
官員、老師、家長要帶頭讀書
任何時代都有其特殊性,但只要想讀書的人,都能找到自己讀書的方法和心靈歸屬。
閻崇年笑著說,「文革」期間,他既不參加「保皇派」、也不參加「造反派」,稱自己是「逍遙派」。
「文革」10年他沒挨過斗,也沒被抄過家,比較幸運,正好抓緊時間看書。
上世紀80年代,商品潮興起,閻崇年所在的研究所很多人都下海做生意了。
「當時我們研究所辦了79家公司,領導也勸我經商,但我還是專心做我的學術。
最後這些創辦公司的人全失敗了,我等於又白撿了10年。
」
「現在物質生活提高,一般人不再為買書發愁。
但喧囂的社會也給了我們更多誘惑,能靜下心來讀書更要自己自律。
」閻崇年告訴記者。
要形成好的讀書氛圍,閻崇年建議,官員、老師、家長要帶頭讀書。
「明清的很多官員都有傳世的詩集和學術著作,我們現在的官員都是本科以上畢業,也應該一頭扎進書堆中去。
」
閻崇年曾經還出過一本書《袁崇煥傳》。
「袁崇煥是一個令我震撼的人,他的一生可以用『仁』、『智』、『勇』、『嚴』、『廉』來概括。
」閻崇年建議大家如果要讀歷史書,可以先從人物傳記開始讀,從一個人了解一段歷史。
「大眾可以讀通俗的歷史書,這樣有利於增加對歷史的興趣。
但做學問就要讀一手的歷史材料。
」閻崇年說,他對歷史學術的要求是清朝學者姚鼐提出的:「義理」、「考據」、「文章」。
即文章要有創新的觀點,要有材料來論證,同時要有文采。
人物檔案
閻崇年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歷史學家。
主要著作有:兩卷本、120萬字的《清朝開國史》,5卷本、180萬字的學術論文集,25卷本、800萬字的《閻崇年集》,最近出版50萬字的《閻崇年自選集》,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並出版《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宮》系列,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女兒痴迷於書,你家孩子有過嗎?
讀完「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頭腦里迸出了許多想法,也有了一些小感觸。女兒最近對書有點「痴」。不午睡看書是習慣;睡前看書睡覺要催催催已習慣;連吃飯飯桌下還要藏一本,時不時偷瞄上幾眼;洗澡帶本書...
拖了60多年才到包頭,閻崇年為鹿城人民的真誠、熱情三鞠躬
「在包頭書城的讀者見面會上,我感受到了包頭人民的真誠、熱情,讓我非常感動,我在這裡向包頭人民鞠躬,表示敬意和感謝。」在今天的鹿城講壇上,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閻崇年的三次鞠躬贏得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