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這輩子只想透熟一篇國學經典,那就是《誡子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彩麗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公元234年,是諸葛亮在世的最後一年。
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被後人傳頌到近乎半神的人,在人生舞台即將謝幕時,留給8歲兒子的遺言,只有短短86個字。
寥寥數語,卻字字千鈞,包含了做人為學之全部要義。
上學時我們課本上只有諸葛亮的《出師表》。
對於他的《誡子書》,只記得滿世界那8個大字的書法作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然而少年時期的我們,如何能體會什麼是寧靜,什麼是淡泊?不歷千帆過盡的繁華,怎知煢煢孑立的落寞?沒有花紅酒綠的誘惑,何來始終如一的堅守?未經世事人生目標模糊的混沌少年,雖見金石之言怕只道稀鬆平常。
看「官二代」怎樣「勝於藍」
而今重讀此文時,讓我們先來重閱諸葛亮之生平。
諸葛亮出生在東漢時期的琅琊郡(今青島琅琊鎮),說起來也是「官二代」,因為父親曾是泰山郡丞(相當於市長的左膀右臂)。
可他3歲喪母8 歲喪父,小小年紀就成了孤兒。
幸好還有個叔父可以投靠,可惜叔父也官運不濟,最後投靠了荊州的劉表。
8年後,唯一可依賴的叔父病逝,16歲的翩翩少年諸葛亮得靠自己搏一番天地了。
幸好,跟著叔父的8年,諸葛亮獲得了高質量的貴族教育,天文地理軍事文學無所不通,成為經世奇才,還結交了一批社會名流好友,由此獲得了一流的智力資源和人脈資源。
尤其是,當他娶了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之後,這條「臥龍」就開始具備了騰飛的翅膀。
隆中生活,他只是身隱心不隱,貴族的血液無時不刻不在他體內沸騰,壯志豪情不允許他鄉野一生。
他在下一盤大棋,「三顧茅廬」其實只是他棋局中的一步。
當他早已選定的那個人一步步被指引著站到自己面前,已在腹中醞釀多年的「隆中對」才能傾瀉而出。
與其說他是被請出山的,不如說他是巧妙地將劉備一步步推到了自家門口。
此時的諸葛亮26歲,正是經驗值、戰鬥值、體力值極MAX之時,而劉備與曹操、孫權實力的對比,則是最弱的一位。
然而諸葛亮卻選中了他,一則是時運所系當時的曹操壓根不甩他,而劉備則是看中這匹千里馬的唯一伯樂,算是報答知遇之恩,二來也是智者在運籌帷幄之時無與倫比的自信和勇敢(諸葛亮的大哥和堂弟,有投靠曹操的,有投靠孫權的,雖有所成,但最終都被滿門抄斬,唯有諸葛亮一支留下了遺脈)。
以身相許之後就是不離不棄的一生。
聯孫權,戰赤壁,得荊襄,取益州,文治武功,南征北伐,直至鞠躬盡瘁,身死五丈原。
儘管後世對其窮兵北伐、選人用人等問題上存有異議,但其大氣磅礴而又悲壯扼腕的一生,仍不失為一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
86個字的遺書都說了啥
公元234年,諸葛亮臥病在床,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給兒子留下這篇《誡子書》。
巧的是,這一年他的兒子諸葛瞻是8歲,冥冥中仿佛切入了某個輪迴,諸葛亮也是8歲那年失去了父親。
不像《出師表》裡面還要講點客套和禮儀來點鋪陳,《誡子書》字字乾貨,力透紙背。
他隻字不提自己當年的雄心壯舉,在兒子面前都不「想當年」。
任何時候都不顯擺和高調,儒家思想中君子的克己和謙遜,已跟他融為一體。
南懷瑾就極為推崇諸葛亮和他的這篇《誡子書》,他在《論語別裁》中說:「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跳出諸葛亮的手心。
」
文章開頭就宣宗明義: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這是需要劃重點的主題和思想內涵。
那麼,什麼是靜,什麼是儉?25年前讀書時,自己將此話的含義理解為:讀書需要安靜環境,這樣心才能靜下來學習,修身養性;而儉以養德,就是不要總想著榮華富貴之類,艱苦樸素才能鍛鍊自己的品德。
唉,當年的膚淺,貽害無窮啊!
隨後兩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則繼續深化靜和儉的意義以及作用。
只有淡泊了,你才能在身和心兩方面,都保持儉的狀態。
你淡泊錢財,就不受金錢誘惑;淡泊名利,就不受名利驅使。
只有在不受這些影響的時候,你才能一門心思地直奔你的志向而去。
否則,今天來個人告訴你炒股立馬會百萬富翁,後天有人給你個高管做但要離開這個領域,你肯定糾結不已,說好的救國救民治世安邦的宏大夢想呢?見到這些滴淌著糖汁的赤裸裸的誘惑,恐怕就要轉道而行了吧!當你一門心思要走自己的夢想的那條路時,你的前路就是明晰的,學習目標是明確的,生活也會只做減法而不是加法,那些鉤鉤款款牽牽絆絆的盤根錯節,就都砍去吧。
簡單明了,乾淨利落。
這樣,你也才能體會到坐在寧靜深處四周沒有旁人的感覺,你跟你自己就是一體的,沒有誰能影響到你的方向,沒有誰能左右你的選擇。
這樣走路,才能走到你想去的最遠的地方。
就像那些立志當作家的人,只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才能「文章不寫半句空」。
「夫學需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好了,既然告訴你寧靜淡泊的重要性了,那麼在寧靜淡泊之中要做些什麼才能到達你的目的地呢?學習。
文章就延伸到了求學的道理。
心要寧靜才能求學。
你只有確定了自己為什麼而學,才會知道要學些什麼,才能獲得真正的學問。
哪怕你極具天賦也不行,增長才智的唯一方法就是學習。
諸葛亮作為先立志、後勤學的典範,深深知道立志對學的重要性。
「慆慢不能勵精,險燥則不能治性。
」這就是求學的態度了,強調養性。
慆慢就是驕傲、不重視,勵精是專注於某件事情。
意思就是驕傲使人不能專注。
險躁是急躁、冒進的意思,既不能左顧右盼,也不要指望日行千里。
不驕不躁,遵循學習應有的規律,循序漸進,朝乾夕惕,才是求學的應有的態度。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前文正說,此處就開始反說勸誡了。
當年華與時間都飛逝了,你做事情的意志決心也在消減。
最終像葉子一樣凋落時,你再想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不可能了。
恐怕你只能滿腔悲憤地困在屋裡,追悔莫及。
比起「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來詮釋時間之傷,「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更帶有諸葛亮自身命運的悲愴。
諸葛亮說此話之時,正是他倍感失敗落寞之時,他北伐失敗,先帝囑託尚未完成,蜀國政權風雨飄搖,而自己身體也虛弱不堪行將就木。
此時浮上他心頭的不是兢業一生最後萬事成空的幻滅感,而是壯志未酬的深刻遺憾。
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向天再借二十年陽壽希圖續命的一段故事,恐怕是深刻理解諸葛亮為出師未捷身先死而抱憾,腦補出這麼神乎其神的一段吧!
諸葛亮留給兒子的八十六字書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
教育孩子最好的家訓便是諸葛武候之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寧靜無以致遠。不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