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丨因為一句民間俗語,他被誤會了千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有一句人盡皆知的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

這句蓋棺定論的話可真把廖化這個人給說慘了。

實際上,無論是在陳壽的《三國志》里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細細品讀,廖化都不像是個平庸之輩。

不要不相信,他不但武藝高強,智識過人,還曾經千里走單騎,活捉司馬懿。

關羽敗走麥城時,被吳兵包圍得水泄不通,急需搬兵求救,此時關羽問曰:「誰敢突圍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此時挺身而出:「某願往。

」即使被吳軍困得水泄不通,廖化最終還是成功突圍;

再者,諸葛亮祁山對決司馬懿時,廖化身為副將,在遭遇曹真副將秦良時,只一刀就將其斬於馬下;後姜維鄧艾祁山對決時,廖化作為先鋒,遇鄧艾催督先鋒鄭論來襲,廖化早已料及,以伏兵八百殺出,兩馬交處,鄭倫未及答話就被斬於馬下……如此看來,廖化之武藝絕非稀鬆平常。

《三國志》記載道:「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

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

思歸先主,乃詐死。

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

會先主東征。

遇於秭歸。

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

大意是廖化在關羽兵敗後詐降孫權,因思念先主,他竟然詐死騙過了吳國君臣,帶著老母親歷經千里萬難從東吳找到了西蜀,見到劉備後直接封官許願當上了「宜都太守」。

廖化最露臉的一次戰鬥是在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對陣司馬懿的戰役中。

諸葛亮用木牛流馬誘敵之計引得老奸巨滑的司馬懿上當,「卻說司馬懿被張翼、廖化一陣殺敗,匹馬單槍,望密林間而走。

張翼收住後軍,廖化當先追趕。

看看趕上,懿著慌,繞樹而轉。

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樹上,及拔出刀時,懿已走出林外,廖化隨後趕出,卻不知去向,但見樹林之東,落下頭盔一個。

廖化取盔捎在馬上,一直望東追趕。

原來司馬懿把金盔棄於林東,反向西去了……廖化獻上金盔,錄為頭功」。

在戰鬥中,廖化一馬當先,他懂得「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不顧一切地要活捉敵猷司馬懿。

要不是廖化一刀沒砍在樹上,以及司馬懿老奸巨滑聲東擊西,也許廖化就改變歷史了。

廖化不但在征伐中屢立奇功,在政治謀略上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姜維為大將,廖化為先鋒第七次兵伐中原,連番用計殺的魏將鄧艾丟盔卸甲,廖化刀斬魏先鋒鄭倫,鄧艾也挨了四箭身受重傷,正要建成大功之際,劉禪卻中了鄧艾的反間計命令姜維退兵,原來是鄧艾派黨均到成都買通姦臣黃皓,散步流言,「說姜維怨望天子,不久投魏」。

姜維傳令退兵,此時廖化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今雖有詔,未可動也」,可惜姜維不聽,「十年之功,毀於一旦」,蜀軍喪失了伐魏的最好時機。

姜維九伐中原,征取廖化的意見,廖化見伐魏的最佳時機已經失去,再次用兵純屬勞民傷財了,所以不同意用兵,他說:「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

將軍強欲行難為之事,此化所以未敢專也。

」姜維大怒,留廖化守漢中,自伐中原,結果可想而知。

廖化一生,先後跟著關羽、諸葛亮、姜維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以勇敢果斷著稱,最後官封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

在三國時就有「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之譽。

王是王平,句是句扶,張為張翼,廖就是指的廖化。

蜀國後期人才缺乏不假,但把廖化這樣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人才比喻成「平庸之輩」,恐怕這才是歷史上最大的冤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之姜維六伐中原草草收場

吳主孫休勸蜀國北伐,姜維欣然答應,秣馬厲兵準備攻打祁山。其實姜維北伐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此時的朝廷真的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劉禪同學自從大權在握,那是在作死的道路上一騎絕塵。早就說過,一個沒有大...

關羽兵敗被殺,廖化為何能活到最後?

關羽是三國蜀漢名將,跟隨劉備出生入死,身經百戰,鎮守荊州八年,後來發動襄樊戰役,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再後來被東吳偷襲,大意失荊州。關羽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在巔峰之時,卻兵敗身亡,然而,作為關羽的...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其實是一種誤解

姜維北伐時,蜀中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經亡故,無人無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而現在大多數人卻誤解了廖化,以為廖化只是區區無名之輩,這其實是對廖化的誤解,廖化並不是無能之輩,廖化還可以稱得上是...

被埋沒的悲情英雄——廖化的戎馬一生

從第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亭候五關斬六將,廖化開始投靠蜀漢政權一直到第119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廖化身死,共92回。一個人先後經歷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三足鼎立,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