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諸葛趙雲馬超黃忠在此,武侯祠牌匾對聯贊君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昭烈廟匾額為民國十年至十一年(1921年),川軍司令四川省主席,自稱為劉備四十八代孫的劉成勛所書「漢昭烈廟」,下款書「四十八代裔孫成勛獻 」為魏碑體,功力深厚,每個字緊卷有力,無一敗筆,堪稱書法精品。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董必武撰書。

意思是劉備曾三次拜訪諸葛亮於隆中(今湖北襄陽),不辭辛勞地向他請教平治天下的大計。

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見於《隆中對》,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勢,先取荊州、益州、安撫南方,內修政治,外聯東吳,北伐曹魏,統一全國。

下聯是讚美他們這番晤對,縱論古今大勢,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奠定了以後事業的基礎,古今傳為美談。

志見出師表

好為梁父吟

郭沫若撰書。

《出師表》是諸葛亮統軍伐魏時上給蜀漢後主劉禪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負都體現在裡面。

《梁父吟》是一種古樂府曲調,並非如有些書所說全屬葬歌類。

諸葛亮在隆中時,喜愛吟誦這支歌曲,以抒發他憂國憂民的懷抱。

傳說他曾寫過一首《梁父吟》的歌詞,裡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近人游俊撰書。

上聯是說諸葛亮的兩個《出師表》酬答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情誼,因為裡面提出了用人唯賢,賞罰嚴明的治國方針,體現了竭智盡忠興復漢室的願望,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足以流傳千秋萬世而不朽,因為裡面提出了蜀漢建國治國的整個方針策略。

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鐘樓桑車蓋;

巴蜀系漢朝終始,遺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

清人完顏崇實撰書。

上聯: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又載劉備屋舍東南角有一株桑樹高五丈余,遠望如車蓋,時人說他家有王氣。

作者據此說劉備是天下英雄,為漢王朝正統攸歸,樓桑如車蓋就是王氣聚集的明證。

下聯:史稱劉邦創立漢朝,先從漢中還定三秦,然後統一天下,劉禪在成都降魏,漢朝才最後滅亡,所以說巴蜀關係到漢朝的始終。

遺民還在,懷想當年霸業,只剩這座古柏森森的祠堂了。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淚灑山河,志在五倫存正軌

縱極王侯非富貴,英靈照天地,身經百戰為斯民

近人劉咸滎撰,今人黃雅荃補書。

上聯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們浴血奮戰爭取江山,立志要維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倫的道德準則和禮法正軌。

下聯說他們後來雖然分別作了王侯,卻不是為了貪圖富貴,而是英光靈氣,照臨天地,不恤身經百戰,只為造福人民。

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

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近人劉咸滎撰書。

上聯是說昭烈廟中合祀的諸人,體現了祖孫(劉備與劉諶)、父子(關羽、張飛與其子關興、張苞)、兄弟(劉備、關羽、張飛)、君臣(劉備與其文武群臣)的各種關係,他們意在輔佐翼護蜀漢,維繫人倫綱常,爭得歷代封建王朝統治相沿的正統(正統是歷代統一天下、一系相承的系統,和偏安、僭偽是相異的)。

下聯是說劉備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起兵與群雄爭奪江山,經歷了齊(今山東)、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吳(今浙江、江蘇)、秦(今陝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後才在蜀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立國是很艱難的。

後人為立祠廟,使他們一堂上下共傳千古。

唯德與賢,可以服人,三顧頻煩天下計;

如魚得水,昭茲來許,一體君臣祭祀同

陳矩題。

描述劉備所言與諸葛亮魚水深情。

孫墨佛題:

異代相知習鑿齒

千秋同祀武鄉侯

趙藩題: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

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

王天培題: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雲霄一羽毛

沙孟海集杜甫詩題:

文章與伊訓說命相表里

經濟自清心寡欲中得來

蔣攸銛集句題:

時艱每念出師表

日暮如聞梁父吟

瞿朝宗題:

討賊竭忠貞,瀝膽披肝,天下文章惟兩表

奇才根靜學,清心寡欲,隆中半策定三分

兄弟君臣一時際會,當年鐵馬金戈,樹神旗而開西川大業

祖孫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畫棟,崇廟貌而志後漢丕基

清人張清夜撰,上聯是說劉備和關羽、張飛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躍馬橫戈,轉戰疆場,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才樹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開創了蜀漢的帝業。

下聯是說蜀漢王朝祖孫父子英明賢良,足以流勞百世。

今日大殿里紅色的楹柱,彩繪的棟樑,莊嚴雄偉的氣象,尚標誌著蜀漢當年宏偉的基業。

生不視強寇西來,天意茫茫,傷心慟灑河山淚

死好見先皇地下,英姿凜凜,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劉咸滎撰,今人劉東父補書。

這副對聯懸掛在劉諶龕前,讚美他英勇殉國的壯烈精神。

劉諶是劉備的孫子,劉禪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

史載魏軍進逼成都,劉禪束手無策,準備投降時,劉諶憤激地諫說:「若理窮力屈,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無奈劉禪不聽,諶便哭訴於備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

故聯文頌美他生不忍見到強敵曹魏軍隊來到西川,但天意難說(指劉禪不聽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殺身殉國,去見劉備於地下。

這樣英勇壯烈、大義凜然的氣概,當然是早沒有把南吳北魏的人看在眼裡的。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清末權四川鹽茶使者雲南劍川趙藩撰書。

這副對聯總結了諸葛亮軍、政兩方面的經驗,向為廣大人民所傳誦。

上聯說能使用攻心戰術,如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那樣使其心服,則一切懷異心、圖反叛的陰謀就自會消失,所以古來懂得用兵之道的軍事家並不是單憑武力取勝。

我國大軍事家孫武在所著的《孫子兵法》里就主張攻心為上,攻城次之,要「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聯著重指出審勢是為政的關鍵,意在勸勉後來治蜀的人,要深思熟慮,如諸葛亮那樣謹慎地審度時勢,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才能建功立業,而不至於犯錯誤。

聯文意義深遠,可供借鑑。

文章與伊訓說命相表里

經濟自清心寡欲中得來

這副聯語是清人陳矩集宋代文學家蘇軾、理學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趙藩手書。

上句是說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書·商書》的《伊訓》、《說命》兩篇相比美;下句是說諸葛亮經國濟世的功業,系從「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中涵養培育得來。

異代相知習鑿齒

千秋同祀武鄉侯

近人鍾瀚撰書。

上聯是說後代深知諸葛亮的,是晉人習鑿齒。

他著《漢晉春秋》,首先摒棄一般史家以魏為正統的作法,推尊蜀為正統,並大力頌揚諸葛亮的勳業。

下聯是說曾封武鄉侯的諸葛亮,治蜀有功,遺愛在民,千多年來人民都到這裡來瞻仰祭祀他。

聯文對昭烈武侯同祀備加頌揚。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

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

諸葛亮曾經對臨終時的劉備說過:「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後來六出祁山伐魏,積勞病死於五丈原。

他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都在蜀亡時殉國,真不傀是勤勞國事,三世忠貞。

所以曾任過太子中庶子職務的陳壽,雖然是繼仇視蜀漢的曹魏立國的晉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國志》里,仍然對他們大加讚揚。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天地間驚人的文章,致後世也有「讀《出師表》而不下淚者不忠」的說法。

傳說千年後的民族英雄岳飛出師抗金,夜宿南陽諸葛廬時,閱讀《出師表》,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便和淚和墨一氣書寫下全文,以志其景仰之忱。

書法氣勢磅礴,龍飛鳳舞,拓本廣泛流傳,至今祠內翻刻的石碑,尚吸引著眾多的遊人盡情地欣賞。

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

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見《後出師表》,意思是獻身國事,自當不恤勞瘁,死而後止。

生封武鄉侯、死諡忠武侯的諸葛武侯,確是十分忠勇英武的。

至於他「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體國恤民的精神,則有出師兩表留下宏規碩范,足為後世準則。

三分割拒迂幬策

萬古雲霄一羽毛

這兩句從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五摘來。

上句讚美諸葛亮隆中一對,分析當時大勢,定下三國鼎立局面,與魏、吳各自割據一方,然後聯吳伐魏,統一天下的大計。

這種深謀遠慮的籌議策劃,是屈曲艱難,煞費苦心的。

下句本《梁書·劉遵傳》「此亦威鳳—羽,足以驗其五德」立意,說諸葛亮的才德器識,有如雲霄鸞鳳,三分功業,屈處偏隅,胸中抱負,未能盡展,萬古而下所見到的,不過是雲霄的一片羽毛罷了。

鳳有威儀,故名威鳳,是世間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難得的賢才,這裡用來頌美諸葛亮是萬古唯一的人傑。

只手挽殘局,常歸談笑

鞠躬悲盡瘁,剩有謳歌清人陳廷楷撰,今人關山月補書。

上聯讚美諸葛亮大力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挽回漢朝天下殘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揮若定,在談笑間即操勝算,使敵人聞風喪膽。

下聯說諸葛亮為國宣勞,大功未成,就積勞病死在前線。

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使萬民景仰悲悼,歷代都立專祠祭祀,至今廣大人民還是對他謳歌頌揚。

一杯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人完顏崇實撰,今人劉孟伉補書。

上聯「一抔土」即一捧土,借指墳墓,意思是劉備的墳墓(史稱惠陵)現在還高高地聳立著,那曹操修築的銅雀台卻早巳荒蕪,他埋在漳河邊的七十二個疑冢(假墳,曹操埋七十二疑冢系宋元以後的傳說,正史沒有記載)也無處尋覓了。

下聯是說三國分立的局面,已成歷史陳跡,但憑這剩下的古路和石雕的麟獸,還能令人想見當年漢代皇帝的儀式排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臥龍崗:名人名聯千古傳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諸葛亮青年時代「躬耕於南陽」的舊址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也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處,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和「草廬對策」就發生在這裡。現存楹...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