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老子《道德經》:想了解道德經,你必須先知道這一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老子,又名李耳,相傳活了兩百多歲,是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

老子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現在很多人對國學越來越有興趣,因為國學中的智慧完全適用於現代社會,甚至可以說可以解決現代社會的大多數問題。

國學《道德經》主要從治國,治家,個人自治出發,為人們的為人處世提供了經驗。

很多人都會認為國學晦澀難懂,其實不然。

凡是大智慧,多是以簡單的問題來敘述。

我們之所以認為《道德經》難懂,除了老子的無為思想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是由文言文寫的。

看翻譯都難以理解的思想,看文言文更費勁了,所以很多人直接就放棄了。

但是,在他們放棄閱讀的同時也就放棄了一座寶藏,一個思想金礦。

今天主要講述《道德經》一個重要的思想,也是《道德經》的入門思想。

只有了解了這個思想,你才能以正確的方式理解後面的內容。

這個思想就是:何謂道?

這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講述的內容,《道德經》第一章的題目是:道可道,非常道。

也有的書籍寫道可道,非恆道。

用老子的話說就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大家不必在意這些細節。

在第一章中,老子提出了「道」這個概念。

但是他並沒有說出「道」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因為他口中的「道」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即真正的「大道」是沒有名字的。

道,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話就是自然規律。

但是我們熟知的自然規律,或者說可以被人們所發現的規律都不能稱之為「大道」。

真正的大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它在虛空之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雖然它不為人們所見,卻又主宰著萬物。

這就是老子「無」的思想。

想要理解和學習《道德經》,必須建立「道」,也就是「無」的思想。

所有的實體都來源於無形的「道」,所有的無皆來源於有。

我們的宇宙本是虛空一片,在這虛空之中出現了萬物。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如下: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分享國學智慧,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鬼谷子》、《菜根譚》、《史記》、《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

本人書痴一枚,不定期推薦書單和書評,包括但不限於個人成長,小說傳記,時間管理等。

歡迎關注和轉發, 發發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譯文】「道...

道德經01

01.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