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以強打弱,為何落得慘敗收場?諸葛亮的一句話道破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劉備建國稱帝後,出征東吳已經成了一個沒腦子的舉動,因為此戰不僅沒拿回來荊州,甚至還把蜀國一大半精銳給折了進去。

然而,其實在歷史上,劉備伐吳著實是深謀遠慮之舉。

首先,北伐中原,要從四川出兵,那麼勢必山高路險,補給困難。

但是討伐東吳就不一樣,益州位於上游之地,伐吳可以水陸並進。

並且,北方的曹丕剛剛上位,內部還不穩,此時討伐東吳,則漢中一帶不會遭到魏軍襲擾。

並且那時候,荊州僅僅失去了一年,蜀漢的群眾基礎還在,一旦能夠在正面戰場擊潰吳國主力軍,整個荊州必定望風而降,從軍事角度來看,伐吳對於蜀漢來說,有百益而無一害。

其次,那時候的蜀漢內部其實也不穩,我們都知道,跟隨劉備起家的是荊州系,而劉備攻克益州後,又親手提拔起了益州系。

這兩者之中,平日裡本就矛盾重重。

在荊州失守後,荊州系官員勢必要與益州系官員產生矛盾。

歷史上轉移內部矛盾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對外發動戰爭,這樣便可以轉移注意力。

那當時,劉備集團的「總經理」諸葛亮對於伐吳之戰又持有怎樣的看法呢?咱們從三國志上來看,諸葛亮只是覺得劉備此番伐吳計劃有些倉促,但並不認為這是錯的。

與三國演義中不同,真正歷史上的諸葛亮,認為曹魏與東吳都是蜀漢的敵人。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

」很多人在看到這句話之後,都認為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但又勸不動劉備,他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里。

世人皆知這句話,但很少有人看到後面那一句。

「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足以表明諸葛亮對於劉備伐吳是持贊成意見的,並且他認為,劉備失敗,並不是因為其他雜七雜八的理由,就是少了一個前線參謀長,如果法正還活著,說不好就拿下荊州了。

從劉備的角度來看,那時候的他已經60歲了,只有孤注一擲,才能賭回建安二十四年初的優勢,為繼任者劉禪搏一個更好的局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真相: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真的很融洽嗎?

大家對於諸葛亮與劉備都很熟悉,但是對於他們之間的關係,真的如,《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麼完美嗎?兩者的配合完美無缺!其實,不然,歷史中的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並不是十分的友好,起碼在剛開始的時候,...

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真那麼鐵嗎

「三顧茅廬」的故事在中國早已經是婦孺皆知,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更是魚不離水。然史料顯示,他們之間的關係未必如此。 從三顧茅廬後到白帝城託孤前,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並非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

劉備「聯孫拒曹」為何是有始無終的大悲劇

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此乃諸葛亮曾被劉備冷處理多年之鐵證,當然「聯孫拒曹」的戰略同時也被冷處理多年,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