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聯孫拒曹」為何是有始無終的大悲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此乃諸葛亮曾被劉備冷處理多年之鐵證,當然「聯孫拒曹」的戰略同時也被冷處理多年,並進一步演變為與孫權不共戴天之局面。
諸葛亮是否曾竭力勸阻劉備東征?固無明確記載,但《法正傳》載明:
劉備
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
章武二年(222),大軍敗績,還住白帝。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為群臣之首,又一向主張「聯孫拒曹」,斷乎不可能袖手旁觀,應該一再進行諫勸才符合他的立場、品德。
可見在劉備稱王、稱帝前後,諸葛亮對劉備的發言權已經遠不及從劉璋手下投奔來的法正矣!
種種跡象表明諸葛亮始終堅持「聯孫拒曹」戰略,對於荊州問題,固然亦未明確表態,希望同時擁有益州、荊州,已有蛛絲馬跡可尋,然如果荊州問題解決不妥,無法「聯孫」時,諸葛亮仍將忍痛作出讓步而保持「聯孫」局面。
曹操進駐漢中時,劉備歸還荊州予孫權,主要為形勢所迫,亦不能排除諸葛亮起了一定作用。
劉備(網絡配圖)
此人劉備萬般寵愛,曹操也垂涎三尺,一代奇才,無奈英年早逝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年代,有馳騁沙場的名將,也有運籌帷幄的謀臣,他們在這個歷史舞台發光發熱。面對人才,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哪怕是孫權,都是千方百計招納,其中有一人就不得不說,...
蜀國退出三國爭霸只是因為他的早逝,他的地位甚至比諸葛亮還高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鐵面無私,卻不知他身為蜀郡太守因為小小的恩怨就打死打傷數人,(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三國志·法正傳》)。甚至諸葛亮還替他向劉備辯解:「主公...
劉備與諸葛亮關係並非如影視劇中親密無間
劉備於207年「三顧茅廬」,請出雄才大略的諸葛亮為其效力。據史料記載,此二人一見如故,劉備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後人自然認為此君臣二人是「魚水」關係。但事實是不是如此呢?他們之間...
此人不死,夷陵之戰必會成功,大破吳國給關羽報仇,其實很簡單
這個人就是劉備帳下第一謀士法正是也法正不死,劉備伐吳就不會失敗,最起碼不會導致自己大敗(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劉備不死,蜀國實力還可以呈一種上升趨勢
劉備伐吳,以強打弱,為何落得慘敗收場?諸葛亮的一句話道破玄機
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劉備建國稱帝後,出征東吳已經成了一個沒腦子的舉動,因為此戰不僅沒拿回來荊州,甚至還把蜀國一大半精銳給折了進去。然而,其實在歷史上,劉備伐吳著實是深謀遠慮之舉。首先,北伐中原,...
諸葛亮軍事生涯的遺憾:沒有勸住劉備攻打東吳,他是否要負全責?
夷陵之戰可謂對蜀漢的未來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作為蜀漢的頭腦,諸葛亮沒有成功勸阻主公攻打東吳,使得最後的局面十分尷尬。我覺得沒勸住劉備去打孫權,算是武侯職業生涯的一個遺憾吧。
三國演義中被嚴重低估的人,他要不死諸葛亮永無出頭之日
三國演義中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神乎其神,他乃劉備身邊的第一謀士,輔佐劉備建功立業,開創了蜀漢王朝。劉備死後又託孤於諸葛亮,他任何事都親力親為。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等事跡為蜀漢後期的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真那麼鐵嗎
「三顧茅廬」的故事在中國早已經是婦孺皆知,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更是魚不離水。然史料顯示,他們之間的關係未必如此。 從三顧茅廬後到白帝城託孤前,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並非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
他比諸葛亮更得劉備信任,卻還能讓諸葛亮為他徇私
話說當年關羽被東吳、曹魏合力夾擊,退至麥城,因為拒降被東吳馬忠所斬。蜀王劉備聽聞結義兄弟被人斬首,痛不欲生,決意報仇。在公元222年8月劉備整軍東征,儘管當時所有情況都表明不宜東征,諸葛亮等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