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祁山,沒看到兩個人,大為吃驚,就此知道征魏不會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親們知道,三國時期人材輩出,如過江之鯽。
人要是有點本事,當然想發揮一下,就是諸葛亮這樣種田系出來的,也一邊挖著土一邊等著劉備來請他。
有的史書說諸葛亮其實親自上過門,並非劉備請來的。
可見,自己有才華,希望得到運用,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有三個人卻有才不用,寧願浪費。
1.因義藏識的徐庶
徐庶這個人也是非常厲害的。
他的經歷也很傳奇,他原本不是一個謀士,而是一個俠客,他曾經替人報仇,被官差抓到,差點要被殺死。
後來,有人就跟他說,你這個樣子怎麼行啊,總有一天要倒霉啊。
於是,徐庶就棄武從文,因為在江湖上混過,那些同學還不愛搭理他,排擠他,他也不在意,一天最早到學校,搞搞衛生,學得也快。
後面,跑到荊州認識了諸葛亮。
也是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那徐庶原本也是劉備的謀士,只是曹操南下時,劉備撒腿就跑,以前只是扔老婆孩子,沒想到,這一下把人家的老娘也扔了。
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了。
這一下,徐庶沒主意了,幹大事也得照顧兒女私情啊,你看現在有很多搞探險的,丟下自己的老娘老婆孩子不管,五湖四海晃蕩,號稱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你身邊的世界你都看不過來,你滿世界晃什麼啊。
晃來晃去,還不是那個樣子?
徐庶就跟劉備辭了工: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
此別。
徐庶就此跳到了曹操陣營。
那以後呢?完全不見了消息。
到了後面,諸葛亮跟曹營交戰,沒聽到徐庶的消息,他很奇怪,他認為像徐庶這樣的人,應該得到重用啊。
於是,諸葛亮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那為什麼不見用呢?
據說不是曹操不用,而是徐庶不主動表現,隱藏了自己的才華。
為什麼呢?據說他曾跟劉備表示,自己就是到了曹營,也不替曹操出一個主意。
就這樣,徐庶的才情消失在歷史當中。
這算是為了義自宮了才華。
事情上,在曹操陣營也發生過同樣的事情。
當年張邈背叛曹操,劫持了曹操謀臣畢湛的家人,曹操說:畢湛你走吧,你老婆孩子都在人家手裡呢,你就是叛逃了,我不怪你。
結果畢湛說,我就跟著曹公,老婆死了再娶,兒子死了再生。
把曹公感動的流下了眼淚。
我們曹操可不是劉備,流眼淚那是有數的。
結果呢?畢湛趁著曹操不注意,轉身就跑了。
這說明什麼?一可能說明畢湛這個人不大氣,想走就走嘛,騙我們曹操幹什麼?像我們關羽,被曹操情鎖於許都,但關二哥心裡念著大哥,明面上也說清楚了,只要知道劉哥在哪,我肯定要走的。
另一個說明畢湛可能認為曹操這個人奸,不像劉備,要是真說要走,說不定被砍頭也不定。
那曹操有沒有砍呢?沒有的,後面又活捉畢湛,曹操依然說: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
又再一次的原諒了畢湛。
比較之下,劉備徐庶成就了一段佳話,而畢湛曹操只能說明江湖套路深。
且說徐庶,當時諸葛亮北伐,聽說徐庶的消息,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這裡說了兩個人。
一是徐庶,另一個叫石韜。
這個人也是很厲害的,當年他跟諸葛亮、徐庶還有孟建稱為諸葛四友,當年諸葛亮早就說他們可以官至刺史、郡守。
可是,石韜官位不顯。
跟他情況相似的還有四友中的另一位孟建。
他們兩人在歷史上沒留下什麼名聲,其原因倒不是像徐庶一樣,自我控能了。
而是他們的選擇。
在跟諸葛亮一起玩耍的時候,這兩人決定北上中原,回老家去,回老家,其實就是給曹操打工啦。
諸葛亮就笑話他們: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
世界這麼大,何況戀故鄉呢。
大丈夫建功立業,哪裡不可以,為什麼一定要到中原,去曹操那裡?
這其實就是一個選擇,諸葛亮就是自己憋著,當年曹操其實是請過諸葛亮的,但諸葛亮說自己不願意出山,因為不在曹操的控制範圍,曹操拿他沒辦法,只好逼司馬懿,結果逼出了一個亡魏操盤手。
諸葛亮不去曹營,並不是不想有所作為,而是清楚的認識到曹營里的能人太多,他去了,真的就是:魏殊多士邪!
當年孫權也想請諸葛亮,諸葛亮也說了: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就是老闆雖好,但不能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那也沒有用。
誰能盡情發揮諸葛亮的才華,當然是劉皇叔啦,人家死時,都牽著人家的小手說了,我的兒子要行,一起干,要不行,你擼了他,自己干。
後面,諸葛亮是主政一國,青史留名。
就是司馬懿也被他力壓一頭。
說回石韜、孟建這兩位,他們放棄了創業型公司劉皇叔,投靠了央企曹操,就只能穩定過完一生,想要突破就難啦。
這是因為義和選擇,才華被壓制的,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真的當隱士不出山的,這類人有管寧等人,他們為什麼不出山?
可能他們才是真正看透的,理解了老子無為的精粹,三國為什麼亂,為什麼百姓十室九空,就是豪傑太多了嘛。
三國三位被埋沒的天才,一位為劉備而自宮,一位方向錯誤
親們知道,三國時期人材輩出,如過江之鯽。人要是有點本事,當然想發揮一下,就是諸葛亮這樣種田系出來的,也一邊挖著土一邊等著劉備來請他。有的史書說諸葛亮其實親自上過門,並非劉備請來的。可見,自己有才...
徐庶到曹營以後,怎麼從三國歷史上消失了?
徐庶到曹營以後「一言不發」,不影響三國歷史,羅貫中自然懶得寫。徐庶跟諸葛亮關係很好,兩人是一起讀書的好友,徐庶還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早年他們與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人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
讓人嘆惜的謀士,終生不為曹操設計,沒有他,劉備不會請諸葛亮
三國演義里有這樣一段情節:劉備攻打樊城時,魏國大將曹仁使了一個陣,叫八門金鎖陣,結果被趙雲帶著兵給破了。曹仁一語中的指出,劉備身邊必有高人。這個高人就是徐庶,他是三國中最讓人惋惜的謀士,本是劉備...
說到悲情,三國里非他莫屬
徐庶,字元直,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三國演義刻畫的徐元直,進操營一言不發,不擬一謀,不獻一計,肯定是藝術加工。那麼,該如何解讀三國名士徐庶的三國人生呢?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3位著名人物,氣懵曹操了
第一位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與關羽,徐庶不同。荀彧身在曹營心不是在劉備,而是漢王朝。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亦最為淒悲。荀彧是三國時期卓越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
徐庶辭別劉備後,諸葛亮說了5個字,揭開蜀漢覆滅的真相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劉備依附荊州劉表駐紮於新野,潁川人徐庶聞訊前往投奔,成為劉備的重要謀士,但徐庶在劉備麾下作為史書並未留下多少記載。大破曹仁八門金鎖陣更是子虛烏有,唯一影響深遠的大概就是推舉...
趣評《三國演義》:此人把忠孝做到了兩全,義氣甚至趕超關羽
在大家熟知的三國演義中,都為關羽的義氣而拍手稱讚。關羽不貪財不好色不戀權,即便是在今天也無幾人可以做得到。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關羽名流青史,為後人所敬仰。然而在三國中還有一人堪比關羽之義,這人就是—...
三國時期的徐庶,被俘到曹營後,真的沒獻過一策嗎?
三國中的徐庶,足智多謀,熟讀兵法,用兵如神!原是劉備謀士,他初出茅廬就立幾次大功,被曹操看中,曹操為得到徐庶,施計劫持徐母,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擄去,不得已進曹營,但臨別時說了,自己雖身在曹營,但絕...
此人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後才有三顧茅廬!他們誰更厲害?
在三國時代,要想成就一番霸業,光有武藝高強的武將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智謀之士參與謀劃,為其出一些妙計奇謀;蜀主劉備在沒有諸葛亮之前的遭遇就說明了一點。我們知道那時稱這種謀士為軍師,在諸葛亮之前,劉...
徐庶到了曹操陣營後泯然眾人的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
一說到徐庶,大家都會想到他是孝子,以及後來他到曹操陣營後一言不發,可是這都是小說《三國演義》杜撰的。實際上諸葛亮也並不是徐庶前往曹營推薦的,諸葛亮出山後還與徐庶一同共事於劉備,只是時間不長而已。...
徐庶棄劉備投曹操,是因為忠孝不能兩全?其實是徐庶背叛了劉備!
由於《三國演義》的渲染,許多人記住了劉備身邊的第一個軍師徐庶。當時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處,正處於人生的低谷期,正是徐庶主動來投,為劉備贏下了幾場勝仗。只可惜曹操想讓徐庶為自己出謀劃策,於是將徐庶...
三國里「諸葛亮隆中四友」都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三國演義》里描繪了許許多多的鮮活人物,這其間既有帝王將相,也不乏才子佳人,既有當世名人,也有山野隱居之士。真可謂群英薈萃,正如羅貫中在開篇所列的詞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書中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