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人生的三大失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不可挽回的失誤,區別只在於多少和大小的問題。

減少不必要的失誤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劉備的人生有哪些失誤!

劉備一生謹小慎微,對事情考慮得非常周到。

但仍舊避免不了失誤。

通過對劉備失誤的總結,我們可以學到一些經驗和教訓,幫助我們減少人生的失誤。

劉備人生第一大失誤:信任呂布,失了徐州。

從桃園三結義出道以來,劉備一直處於飄泊的狀態。

直到投靠了陶謙,才有了安定的希望。

陶謙是個老好人。

他的兒子不成器候,一見劉備這種「寬厚仁慈的君子」,就決心把徐州讓給劉備。

劉備為了自己的名聲,一直不接受陶謙的建議。

直到陶謙病死,劉備才正式入主徐州。

劉備取徐州,誰都不高興。

用曹操的話說:「汝(劉備)不費半箭之功,坐得徐州!」。

但此時曹操正與呂布廝殺,沒有精力來奪徐州。

所以劉備才能安享「果實」。

劉備得徐州,是何等美事!對於四處漂泊的他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可惜,劉備不珍惜。

這麼好的一塊「肥肉」沒多久竟被呂布奪走了。

定陶一戰,呂布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無處可投。

想要投袁紹,使者還沒到,袁紹早已經調軍幫助曹操剿殺呂布。

無奈,呂布只得投劉備。

呂布投劉備,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作出的決定。

所以他不可能真心實意。

劉備剛剛安定,亟需人才。

但呂布不是一般的「人才」。

正如袁紹謀士審配所言:「呂布,豺虎也。

」豺虎雖然勇猛,但都非常容易傷人。

劉備為什麼不想一想:自己能否駕馭這匹「豺虎」?

呂布來投,劉備要去迎接。

糜竺阻止說:「呂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留則傷人矣。

玄德曰:「前者非布襲兗州,怎解此郡之禍。

今彼窮而投我,豈有他心!」

張飛對劉備接納呂布也有意見。

但是劉備卻如此大意,不聽二人意見,出城迎接呂布,並把小沛給了他。

劉備的目的很明確,是想通過收留、迎接等動作收買呂布,為自己所用。

怎料「養虎為患」。

其實,劉備收留呂布,若能加以防範,徐州不至於丟失。

曹操假詔讓劉備領徐州牧,然後密令劉備殺掉呂布。

目的是讓劉呂「二虎競食」。

劉備對曹操的用心了如指掌。

此時他就應該加強戒備,以防不測。

可是,曹操假詔命劉備征討袁術,自己明知是計卻要硬著頭皮去執行。

好吧,即使去裝裝樣子,也沒必要自己親自去;即使親自去,也應該留穩重的關羽而不是急躁的張飛留守徐州。

可是,一切都因劉備的失誤而不可挽回。

徐州丟了,劉備只能再一次漂泊,不斷依附於別人,直到借了荊州。

如果劉備守好徐州,發展生產,增兵強將,他的事業一定能早幾年騰飛。

劉備人生第二大失誤:太多顧慮,失了龐統。

《三國演義》里龐統死得很冤。

劉備應該為龐統的死負全部責任。

我指的不是劉備和龐統換路線和坐騎的事情——這點劉備沒有什麼錯。

我指的是在取西川的時候劉備顧慮太多,錯失了大好時機。

在入不入川上,劉備猶豫不決。

是龐統再三催促,他才做了決定。

大軍進了西川,按照法正、張松、龐統的密謀,「(玄德)於涪城相會劉璋,便可圖之。

機會切不可失。

《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有如下對話:

卻說龐統、法正二人,勸玄德就席間殺劉璋,西川唾手可得。

玄德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

」二人再三說之,玄德只是不從。

劉備的顧慮是害怕殺劉璋玷污了自己的名聲。

從他的話中可以知道,他並不是不想要西川,只是「恩信未立」,沒有藉口而已。

劉璋懦弱,但他手下人並不傻。

他們很清楚劉備的來意。

所以找了個藉口,把劉備調守葭萌關。

劉備向劉璋借兵,劉璋給他老弱兵士四千,米一萬斛。

按理來說已經夠意思了。

不料,「玄德大怒曰:『吾為汝禦敵,費力勞心。

汝今積財吝嗇,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毀回書,大罵而起。

」很明顯,劉備就是在找藉口。

可惜,這時候進入成都的咽喉涪水關已經被楊懷、高沛把守,劉備花了些力氣才得了涪水關。

劉備率領大軍從涪水關進兵成都,中途龐統在落鳳坡慘被射死。

假如劉備不是顧慮重重,該出手時就出手,龐統也不至於命喪落鳳坡。

龐統之死,對劉備的打擊是很大的。

司馬徽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如果龐統能夠像諸葛亮一樣活得久一些,那麼劉備的事業也許就能更順利些。

特別是可以避免劉備死後諸葛亮一人做大的局面。

劉備人生第三大失誤:意氣用事,興兵伐吳。

關羽被殺,劉備痛心疾首。

於是舉全國之兵討伐東吳,要為關羽報仇。

劉備的這一做法,完全是意氣用事。

一、用「公權」來報「私仇」,動用國家的力量來為兄弟報仇,不是仁君的做法。

劉備在討伐孫吳的詔書里說:

「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

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

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劉備的這個詔書就存在大問題。

桃園結義是私,起傾國之兵是公。

用趙雲的話說:「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願以天下為重。

」此時劉備「聰明的大腦已經被憤怒所占領」,當然聽不進任何人的建議。

二、國家初建,人心初定,還不是大舉興兵的時候。

此時,國家需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擴軍強將。

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都不應該大舉興兵。

三、劉備此舉,破壞了孫劉聯盟。

孫劉聯盟是蜀國的「大政方針」,不能動搖的國策。

興兵伐吳,等於把孫權推到了曹魏一邊,孫操聯合,蜀國危矣!

劉備的意氣用事,致有「火燒連營」之敗。

這一戰,大大削弱了蜀國的國力。

同時讓陸遜這個東吳年輕的將領早早出頭,也間接威脅到蜀國的安危。

總結劉備的失誤,可以得到如下經驗教訓。

一、防人之心不可無。

任何時候都不要過分相信別人。

在這個拜金的社會,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在這個虎狼橫行的社會,雖然誠實是必須的,但信任是有限度的。

保護自己,加強防範,永遠處於第一位。

二、不要被道德的教條束縛。

關鍵時刻不要猶豫,該出手時就出手。

時機稍縱即逝,不抓緊,想要補上,可能就會付出更多代價。

三、永遠要保持冷靜,不能衝動,不能意氣用事。

特別是一個領袖,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有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不打無把握的丈。

就像電影《一代宗師》里說的,「男人過了四十,就不要做沒有把握的事。

如若喜歡此文,請轉發,多謝支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志》中的曹、劉

《三國演義》里,劉備仁厚,曹操奸詐。與歷史上的曹操、劉備,頗有出入。當然,這是羅貫中文學創作的自由,也無可厚非。但是,這樣臉譜化的人物塑造,實在難以道盡曾經叱吒風雲的兩位英雄。所以,我想根據《三...

三國歷史上最無恥的人是誰?

呂布有本姓,然後認丁原為乾爹,後來認董卓為義父。這也就是三英戰呂布中張飛所說的三姓家奴。但今天的主角並不是呂布,而是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

閒侃三國之二:諸葛亮的機心

諸葛亮自我標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世把他當作千秋萬載的表率。《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推崇備至,不吝溢美之詞,但是書中有幾處疑問,不知是作者的敗筆還是伏筆。1、徐母之死徐庶被曹操騙到許昌,見了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