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真正的世外高人,比諸葛亮看得透,一生不出山為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在講述劉備三顧茅廬這一情節時,有這樣的小插曲:劉備到隆中陌拜諸葛亮,路上看到一個人。
只見他器宇軒昂、英姿颯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走來。
搭訕了幾句之後,劉備十分激動,認為此人能助自己平定天下。
然而,此人卻推脫自己無意於功名,拜了一拜,便離開了。
這個神奇的世外高人就是崔州平。
崔州平,名崔鈞。
年少時期,他也結交江湖豪傑,先後擔任過虎賁中郎將、西河太守等職。
崔州平結交的小夥伴也不是一般人,至少也算個大V,他和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並稱「諸葛四友」,諸葛亮排老大,崔州平排老二。
諸葛亮在隆中時,常常向人吹自己是管仲、樂毅一樣的人物,周圍的人大多嗤之以鼻,認為此人不過裝逼而已,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認為諸葛亮確實有大才。
若干年後,當年小夥伴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劉備駐軍新野之時,徐庶前往投奔,後來因為母親被曹操擄獲,不得已來到曹營。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石廣元也到曹魏政權,先後做了郡守、典農校尉。
而孟公威,在曹魏官拜涼州刺史、征東將軍。
混得最風光的是就是老大諸葛亮,成為蜀漢的丞相。
這也正應了年輕時候諸葛亮的預言。
當年一起扯淡的時候,諸葛亮曾經對徐庶等人說:「你們三個人的仕途可以做到刺史、郡守!」徐庶等人就反問:「你能做到什麼職位?」誰知諸葛亮就是笑笑,不說話。
孟公威那時候常常懷念家鄉,動不動就哭鼻子鬧鄉愁,諸葛亮卻說:「中國有那麼多讀書人,應當雲遊四方,為何要回老家呢?」
相比之下,混得最菜的就是老二崔州平了。
他也曾經是熱情青年,袁紹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崔州平擔任西河太守並參加過討伐董卓的戰鬥。
然而,或許是深知天下大勢的道理,他一直沒有出關做官。
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三人都在曹魏政權做官,但沒有大的建樹;諸葛亮幫助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但也無法統一天下,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
崔州平選擇了順應天命,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對於崔州平的這個選擇,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發表你的高見!
諸葛亮排老大,他排老二,至死不出山為官,平凡度過一生
《三國演義》在講述劉備三顧茅廬這一情節時,有這樣的小插曲:劉備到隆中陌拜諸葛亮,路上看到一個人。只見他器宇軒昂、英姿颯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走來。搭訕了幾句之後,劉備十分激動...
三國里「諸葛亮隆中四友」都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三國演義》里描繪了許許多多的鮮活人物,這其間既有帝王將相,也不乏才子佳人,既有當世名人,也有山野隱居之士。真可謂群英薈萃,正如羅貫中在開篇所列的詞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書中第...
諸葛亮四個好友,荊州歸曹魏後,三個被曹操徵用,一個神秘失蹤
年輕的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隆中之時,有四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分別是:徐元直(名庶)、石廣元(名韜)、孟公威(名建)、崔州平(名鈞),合稱「諸葛四友」。
諸葛亮的四個好朋友,曹操打下荊州以後,三個被其徵用,一個失蹤
年輕的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隆中之時,有四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分別是:徐元直(名庶)、石廣元(名韜)、孟公威(名建)、崔州平(名鈞),合稱「諸葛四友」。
諸葛亮四個好友,荊州歸曹魏後,三個被曹操徵用,一個神秘失蹤
年輕的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隆中之時,有四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分別是:徐元直(名庶)、石廣元(名韜)、孟公威(名建)、崔州平(名鈞),合稱「諸葛四友」。
他是諸葛亮知己,才能在諸葛亮之上,為何選擇隱居山中,閒雲野鶴
在東漢獻帝執政時期,由於漢獻帝生性懦弱,當上皇帝之後一直被當時的軍閥董卓所控制。而面對董卓執掌大權後的為所欲為,甚至殘害皇室族人,為禍百姓,身為傀儡的漢獻帝都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束手無策。因此導致...
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對我們學習有什麼啟示?
諸葛亮一生,不僅一直在學習,而且學習方法也為後人稱道。在隆中時,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人一起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具體的學習訣竅是啥?千百年來,人們對此爭論不休。
徐庶投奔曹操前做了一件什麼事讓諸葛亮很不爽
徐庶投奔曹操前做了一件什麼事讓諸葛亮很不爽歷史上,司馬徽推薦孔明、龐統之後,先安排徐庶徐元直去投奔劉備,為孔明探路。劉備欣然重用徐庶。後者立即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