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馬懿和他的兒子都不登基稱帝?主要與這兩個人有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以郭太后的懿旨為由,成功奪取了曹爽手中的大權。

一時間,司馬家一躍成為魏國的實際掌權者。

然而讓人奇怪的是,即便是司馬懿已經是明面上的一人之下,實際則是站在權利最高峰的人,但他在有生之年都沒有廢除魏帝,登基為帝。

不僅如此,甚至連司馬師與司馬昭這兩個兒子,都沒有登基稱帝。

要知道司馬懿能最終手握重權,歸功於他的隱忍。

畢竟當初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君王太過英武霸氣,司馬懿雖然野心勃勃,但也只能隱忍不發。

可以說,司馬懿能有今天的地位,是他熬出來的。

既然司馬懿忍了這麼多年,又十分有野心,如今一朝得勢,朝中有無數人支持,但即便如此,為什麼司馬懿和他的兒子還是沒有登基稱帝,而是依舊俯首稱臣呢?

司馬懿不登基稱帝,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時機還未到。

要知道當年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成功的獲得朝中大部分老臣重臣的支持,成功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大將軍曹爽為了謀取自身利益,大力提拔像自己這樣的年輕官二代,而逐漸收回了很多老臣手中的大權,而這一行為嚴重觸犯到了各個門閥士族的利益。

正因如此,這些人才轉而支持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局勢下,並不是這些人要反曹魏,而只是反曹爽而已。

在他們心中,對曹魏的忠誠並沒有消失。

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懿當然不能立即登基稱帝,他只能逐漸收回這些大臣手中的權利,徐徐圖之,再做打算。

而且司馬家當時沒有稱帝,主要還是因為兩個人。

第一個人就是司馬昭的嫡長子司馬炎。

對於司馬懿而言,由於自己年事已高,對帝王之位沒有太多的追求,因此他登不登基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

而自己的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又是武將出生,兩人都不是司馬懿最中意的人選。

而讓司馬懿最為滿意的皇帝繼承人,就是司馬炎。

正因如此,司馬懿對這位孫子疼愛有加,不顧自己年事已高,親自對其輔導,同時也早早為其鋪路。

以至於後來司馬昭想立次子司馬攸為儲時,朝中大臣都紛紛反對,除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傳統外,司馬懿在生前也出力不少。

而讓司馬家沒能稱帝的第二個人,則是魏文帝曹丕的長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為高貴鄉公的曹髦。

當年司馬師執意要廢除曹芳,立曹據為帝。

但由於郭太后出面干涉,於是司馬師只能將曹髦接到京都,繼位為帝。

曹髦這個人看似溫潤內斂,十分守禮,實際上骨子藏著曹氏一族的霸氣,做起事來剛毅果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後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再也不能坐視不理,他不願成為漢獻帝一般的傀儡,而是想為自己真真正正的活一次,於是他帶領家僕,發動討伐。

只可惜這一次的討伐沒有成功,曹髦就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

而此時曹魏乃是正統,曹髦雖然沒有直接死在司馬家手中,但成濟本身就是司馬家的心腹,因此曹髦之死最終還是讓司馬昭背負起了不忠之名。

在對忠孝極為看中的漢代,這樣的情況是絕對不允許的。

正因如此,司馬昭為了穩定朝綱,只能暫緩登基稱帝之事了。

筆者認為,司馬懿小心謹慎,斷然不會大權在握就立即稱帝。

司馬師性子沉穩,也耐得住寂寞,而司馬昭則比較悲催,遇到了一個捨身赴死的皇帝,因此司馬懿父子最終都沒能登基稱帝,而這或許就是天意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司馬昭為什麼把改朝換代的事留給兒子?

熟讀三國的都知道,魏蜀吳三家鬥了半個世紀,最後被晉截胡,曹操奮鬥了一生的成果給司馬家做了嫁妝,而司馬家的稱帝之路完全就是曹家的翻版。雖然稱帝的套路一樣,但是曹家和司馬家的稱帝還是有本質的區別。曹...

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小人物之弒君者成濟

公元226年6月29日,40歲的魏文帝曹丕駕崩,大權落在了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司馬家族和以曹真為代表的皇族手中,這兩位共同輔佐魏明帝曹睿,同時兩大家族的明爭暗鬥愈演愈烈。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