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僅震懾二十萬魏軍,而且還跟司馬懿完美配合累死了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和曹魏「司馬懿」堪稱一對天造地設的「冤家對頭」,甚至在三國中後期,整個歷史舞台都被這兩人的精彩表演所占據。

其中尤以「空城計」、「火燒上方谷」和「死諸葛嚇走活仲達」最為炙口;世人從這些經典戰役中看到,往往都是諸葛亮大勝,而司馬懿則次次慘敗。

正因如此大多認為司馬懿之才遠不及諸葛亮,只不過是司馬懿用了最簡單的戰法「守」才最終獲得名義上的「勝利」。


這種說法從某種角度看也不為錯,但最終結果是司馬懿成功阻止了諸葛亮出祁山入中原,甚至最終三國一統歸於晉。

如果只簡單的說司馬懿「熬」字功練得好也不盡然,很多時候司馬懿也需要有能人相助;而三國史中恰恰就有這麼一個善於和司馬懿「配合」的能人,不僅能板著臉「壓制」司馬懿,甚至「累死」了諸葛亮。

諸葛亮前「五出祁山」未果,在建興十二年四月,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又拉開了序幕;此次北伐諸葛亮的對手仍舊是「宿敵」司馬懿。

諸葛亮此次北伐做足了功課,不僅統兵十萬,帶上了蜀漢後期的名將「魏延」、「姜維」和「馬岱」,而且早早在沿途屯田,基本解決了前幾次都因糧草不繼而被迫撤軍的窘境。

司馬懿也做為曹魏最後一個能與「諸葛亮」對壘的人,被魏明帝「曹睿」親授二十萬兵馬禦敵。

司馬懿仍舊是老辦法——「守」,這一招也是諸葛亮最為忌憚的戰術;儘管四處屯田,但面對「持久戰」仍不能滿足軍事需要,因此諸葛亮最希望的結果就是「速戰速決」。


諸葛亮面對這樣的窘境先是大肆挑釁,後又送「艷服」寫信羞辱,結果司馬懿不惱不躁,穩坐帥台屹然不動。

儘管司馬懿心寬,面對諸葛亮的各種挑釁不為所動,但帳下的曹兵魏將卻受不了;這其實可以理解,為將者,天職就是征殺戰場。

此時面對敵人的各種羞辱,司馬懿不出戰這一行為在征殺戰場的「武將」們看來就是一種「懦夫」行為,有違「武將」心中「寧死不屈」的尚武理念。

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計策,之所以送女裝其實並非為了激怒司馬懿,當然諸葛亮也情知這麼淺顯的「激將法」是不可能騙過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諸葛亮要的不是激怒司馬懿,而是激怒司馬懿帳下「武將」。

果不其然,曹魏武將受不了屈辱,紛紛在司馬懿面前請戰,而且「身為大將,寧死不屈」的理由十分充分;如果此時司馬懿不拿出安撫這些人的最佳辦法的話,這些「武夫」即便是臨陣抗命也有理有據,甚至傳到魏明帝處,曹睿都沒理由治罪。


司馬懿本是「儒將」,面對這幫殺人不眨眼的「武夫」其實也心有餘悸;最慘的結果是,一旦這些人抗命衝出大營與諸葛亮交戰,那麼此次蜀軍就很有可能出得岐山,直取中原;諸葛亮此計其實甚是毒辣,逼得司馬懿進退兩難,形勢極其危急。

此時的司馬懿肯定是難以個人名義「鎮住」眾將了,唯有曹魏皇帝「曹睿」出言呵斥不可。

於是司馬懿就在眾將面前憤然表示,自己也十分渴望出兵,但「魏帝」不許,待請求皇上之後再做定奪!

此言一出果然奏效,儘管司馬懿手握二十萬雄兵,但畢竟為臣,皇帝不發話當然不敢動;儘管曹兵魏將如何兇悍,最終還要聽命於皇帝,否則就是「造反」。

「造反」的罪名無論是司馬懿還是武將中的任何一個人,誰都擔待不起;司馬懿「假借」皇帝之名,一可以轉移眾將對自己的不滿,二則也起到了震懾的作用。

由此看,司馬懿臨陣禦敵之才實不在諸葛亮之下。


再說魏明帝「曹睿」也非等閒之輩,明明委任司馬懿統領全軍,調兵遣將早已授權。

如果司馬懿想要出兵打仗,完全是一句話的事。

今天司馬懿此時竟然不遠萬里送來「請戰」奏章,曹睿見奏章馬上明白了司馬懿的意思;於是就委任「辛毗」代表自己趕往前線去「監督」司馬懿。

曹睿為什麼要派「辛毗」呢?曹睿聰明就聰明在這裡。

因為「辛毗」其人剛正不阿,凡是他認為對的事情,就是當年的曹丕他也敢直面衝撞。

果然,「辛毗」來到司馬懿軍中廢話不多說,面對眾將的紛紛請戰,他只有兩個字「不許!」說完回房休息。

眾將心中不甘,又向司馬懿請戰;司馬懿也不多說,指指「辛毗」房前旗杆。

眾將一看,原來「辛毗」房前立一高杆,上掛「氂尾三節旄」;至此,眾將再不敢妄言「抗命出戰」。


這「氂尾三節旄」可不是什麼裝飾品,叫做「節」,代表著「皇帝親臨」;在當時凡是「持節」的大臣直接代表著皇帝,他說的話就是皇帝說的話。

此時辛毗「持節」,他說的話就是皇帝「曹睿」說的話,任你能征慣戰,憑你戰功赫赫,不聽辛毗的話就是不聽皇帝的話,不聽皇帝的話就是「造反」。

可以說司馬懿和辛毗的配合真是做到了「天衣無縫」,一個扮演「紅臉」震懾全軍,一個扮演「白臉」貌似無辜;實則不僅二十萬「魏軍」從此再無亂象,就連蜀軍「諸葛亮」也苦不堪言。

諸葛亮統領十萬蜀軍被司馬懿擋住三個多月,一則時間久了蜀軍鬥志消磨,二則後續糧草軍械實在跟不上;如果再這麼拖下去十萬蜀軍將不戰而敗。

諸葛亮深知其中利害,但好不容易才從「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中掙扎出來,此時退兵實在可惜;諸葛亮也不得不面對「進不能,退不舍」的兩難境地。

為了保持蜀軍隨時能戰的士氣,諸葛亮唯有更加努力的「治軍」。

正如使者泄露給司馬懿的信息,諸葛亮連「杖二十」的小事都要親力親為,外加吃得少,做的多;不久後,果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終於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一死,蜀軍退兵,這也宣告著司馬懿又一次獲得了最終「勝利」。


諸葛亮此次北伐可以說是與司馬懿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對於司馬懿的傷害卻是巨大的;如果不是有辛毗的完美「配合」,司馬懿僅憑一己之力肯定是難以把持二十萬軍隊的。

從另個一個角度看,辛毗不僅「持節」鎮住了司馬懿及其全軍,更是累死諸葛亮的元兇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此人制伏司馬懿拯救了三十萬將士的性命

蜀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拉開序幕。諸葛亮親自出征,並調派了征西大將軍魏延、長史楊儀、征西將軍姜維、前軍都督張翼、討寇將軍王平、輔漢將軍虎步監孟琰、將軍馬岱、司馬...

燒腦三國——司馬懿龜縮有道還聚龜成勢

有些大臣建議,諸葛亮大軍壓境,應擺駕長安,以壯聲勢,魏明帝說:「權走,亮膽破,大將軍以制之,吾無憂矣。」諸葛亮移軍攻取散關等地,回師進攻司馬懿。八月,司馬懿「堅壁拒守,以逸待勞」,與諸葛亮相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