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歷史人物看現代人對「虛偽」的理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時代不同了,很多傳統觀點也在被顛覆。
三國歷史人物劉備,已被視為「虛偽」的化身。
但風雪君認為,看問題終歸不能走極端,看待一個人,也要辯證地看。
即便劉備的某些做法貌似「虛偽」,但與那些為了一己之利而傷害他人利益,甚至不顧他人死活的人相比,這種「虛偽」也難得,並值得現代管理者們借鑑!
時下,談到三國人物,但說「虛偽」,
人們便會不約而同想到劉備。
像一些歇後語: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劉備的江山——哭來的……
這些說法早已有之,還不屬於新思維。
最時髦的說法,則是伴著社會上顛覆
傳統歷史觀的一波一波翻案風颳起的;
譬如把秦始皇、曹操等傳統暴君、
奸雄形象稱之為英雄,
甚至成為很多年輕人崇拜的偶像。
與曹操「寧使我負天下,
而不教天下人負我」的「真誠」
形成鮮明對照的劉備,
其口口聲聲「忠君愛民」的言行無疑就
成為一些新生代眼中「虛偽」的典型。
綜觀80後、90後乃至00後,
喜歡劉備者鳳毛麟角,
試想若還有誰仍像千百年來人們讀三國、
聽三國時再說喜歡劉備,
甚至會引發群起嘲笑。
1
三足鼎立的形成
是因各占天時地利人和嗎?
毛宗崗批《三國》,
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操占天時,孫權占地利,劉備占人和。
竊以為也不盡然。
先說曹操。
漢末混亂的政治格局,
確實給他提供了一次次施展抱負的機遇,
也使他在一次次關鍵時刻得到利益。
曹操雖占盡了「天時」,
卻也未必沒有「地利」與「人和」。
地利就是他在天子腳下,
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那個年代
也未嘗不是人和的一個方面。
再有就是他的任人唯賢及禮賢下士
也體現了人和的另一個方面。
只是當時的一些利益集團,
利用人們傳統的忠君思想
(當然其中也不乏真正的忠臣),
打著「清君側」的旗號,
才將其列入「漢賊」系列。
再說孫權。
孫權所處的江東自古就是魚米之鄉,
又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堪稱地利。
然而,若其缺乏韜略、決策不當,
這種地利也會失去優勢。
與之形成對比的譬如劉表,
占據荊襄,與孫權所處地理位置相似,
卻無所作為。
孫權雖有「地利」,
也未必沒有「天時」與「人和」。
赤壁之戰以少勝多就是占了天時,
否則那時畏於曹操的大兵壓境,
也就降曹了。
孫權的大膽啟用新人和降將,
且用人不疑,虛心採納真知灼見,
起碼也體現了人和;
更何況他儘量避免戰爭,
對魏、蜀屢次欲降欲和,
也是為了生靈少受塗炭。
最後說劉備。
劉備與曹操、孫權不同,
表面上看他既無天時,也無地利,
只有人和,其實不然。
諸如陶謙讓徐州、劉表讓荊州等,
都是他的天時,卻一次次被他放棄了。
他雖也急於尋找一個立足之地,
但囿於其正統思想,
恥於被人「陷我於不義耶!」
終失去一次次的「天時」。
至於後來遵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
百般糾結地拿下西川,
其實在占了人和的前提下,
也算占了一定天時與地利。
再說,注重人和也不等於虛偽。
虛偽是以假話謊話來掩飾真心私心,
並藉此達到個人不可告人之目的;
可劉備的人和即使算是「虛偽」,
其實也並未給他帶來多少實惠。
他的人和,既不同於當時曹操、
孫權的人和,也不同於
兩千多年後毛澤東的人和。
毛澤東的「打土豪分田地」,
孤立或打倒少數人(階級敵人),
損有餘以補不足,
目的是為了讓眾多窮苦老百姓得到實惠,
從而踴躍上前線拼殺去
打「窮人自己」的天下;
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
民兵,兵即是民,民即是兵,
是為了讓敵人分不清,無從下手,
從而「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反觀劉備的「愛民」,
無論曹操還是孫權都做不到;
諸如攜民過江,強弱貧富均無所遺棄,
在後有追兵的情況下,
那些老弱病殘日行僅十里,
對於他只是沉重負擔而已。
雖然得民心,但也帶來災難性後果。
2
曹操、孫權、劉備
三人到底誰虛偽?
曹操、孫權、劉備的共同點,
就是都有政治抱負,且都善於
識人、用人,都有人和的策略。
但對曹操、孫權,少有人評價其虛偽;
而對劉備,卻大多認為其虛偽。
評價曹操,
過去大多認為其是個真小人,
現在則大多認為其是個真英雄。
其實,曹操有時表現得很君子,
有時則表現得很小人;
只是視對象不同,
所採取的態度也不同。
對可能妨害自己的人,
無論他是誰,也不留後患,
譬如其父故舊呂伯奢;
對自己真心喜歡的人,
無論他能否最終為己所用,
也給予儘可能的禮遇,
即使失去後想殺他,
也要假他人之手,譬如關公;
對真心效忠自己的人,
則也會動真感情,
譬如典韋、許褚、張遼等;
對那些自以為是、多嘴多舌、
影響自己權威,雖有才
卻有沒有太大用處的人,
則棄之如敝屣,譬如楊修、許攸等;
對降將也是有的殺,有的留,
有的閒置,有的重用,
只決定於其人對自己的利弊。
綜上所述,曹操不虛偽嗎?
對孫權,人們評價較少,
這裡也無需多說。
若就事論事,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
很多時候他不是也很虛偽嗎?
其實,每個人都有虛偽一面,
關鍵是看大節,看關鍵時刻;
所謂虛偽,有時也是策略。
評價劉備,過去大多認為其是個明君,
現在則大多認為其假仁假義,
是個偽君子。
如果說這種評價也有道理的話,
只因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
對事情的看法也不同。
綜觀劉備,他叫玄德,
所遺留下來的典範亦是仁德,
後世擁劉也是為了「擁德」。
他不在位時很俠義,在位時很仁慈,
這樣的人古往今來都應該很難得。
對於劉備來說,為匡扶漢室,
在用人方面,囿於其「忠義」思想,
要得人心、得忠義之士,他才遠不及
曹操、孫權那般謀士成群,兵多將廣;
只因非忠義之士,即使心儀於己,
他也不歡迎。
譬如魏延,主動為其獻關
(荊州,本是他一直看好的立足之地),
他卻置之不理;
後來雖然用了魏延,
也只是對其利用而已,
遠不如對五虎上將之信任。
在致力於以荊州為根據地方面,
囿於其「忠義」思想,
他也堅持必須「師出有名」。
先是劉表讓荊州,劉備不允;
後是劉表之子劉琮降曹,
他又不採納部下意見藉機取荊州
(儘管諸葛亮勸說,劉琮既降曹,
此時取荊州也相當於取自曹操手中),
只因「同是漢室宗親」
(他認為此時取荊州依然會說不清)。
後來之所以賴在那裡不走,
並弄成「借荊州」:
一是讓曹操先取荊州而自己後取之,
就名正言順了;
二是因為利用了周瑜的變相相助,
才託故相借。
這樣,荊州不僅不是取自同宗兄弟之手,
只是取自外氏(曹)之手,
而且也只是賴外氏(孫)之帳而已。
換句話說,
劉備的「忠義」只體現在原則問題上
(匡扶漢室,亦即劉氏宗族),
並非對任何人都如此;
其實,戰場上兵不厭詐,這也無可厚非。
試想,諸葛亮何許人也?
劉備若果真虛偽,會瞞得住他嗎?
他會為之出山,
並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
劉備一生活得很累,累在既要實現抱負,
又追求忠信仁義等形式上,
直到死也為兄弟之義(為關公報仇)。
曹操一生活得很累,
卻不是累在追求這些形式上,
而是累在多疑,
累在實現抱負的內容和效果上,
直到死也是因為多疑(懷疑華佗加害)。
明君也好,偽君子也罷,
劉備所能做到的,
試問嘲笑其虛偽者有幾人能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
卻指責人家,這無疑有失公允吧?
何必苛求古人?何必求全責備?
現代各級領導人或老闆,
即使是出於私心,
即使是假仁假義,
若能像劉備那樣愛惜人才,
若能像劉備那樣讓自己的百姓
或下屬工作得愉快並得到實惠,
所謂的「虛偽」又何妨?
作者:風雪獨行者
諸葛亮《隆中對》析天下 勸劉備勿與曹操爭鋒
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勢,向劉備提供了立國的策略,《隆中對》原文擇錄如下:隆中對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諸葛亮最害怕的人和蜀漢最大的罪人竟然都指向關羽
【評論是善意,轉發是鼓勵,收藏是讚賞,關注是動力!謝謝!】諸葛亮,中國人都知道,三國時期劉備的軍師,蜀漢的丞相,戰略、計謀層出不窮,《三國演義》更是把諸葛亮吹上了天,足智多謀以致出神入化,三氣周...
三國著名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處世哲學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諸侯割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身處亂世,有劉備一般要立志匡扶漢室的末代忠臣;有袁術一樣妄圖稱帝的亂世奸雄;有趙雲一樣忠貞護主的忠義之士;也有諸葛亮一般鞠躬盡瘁的肱骨之臣...
歷史中的大人物01:諸葛亮與隆中對
真的很博通專欄以後推出一種新的形式:「歷史中的大人物」。希望大家多提意見,也可以留言寫出自己所關心的人物。由於筆者在少年時候最喜歡諸葛亮,所以將諸葛亮放在第一期。
劉備臨死前,給劉禪說了一句話,只有14個字,如今成為做人準則
三國時期英雄人物數不勝數,水淹七軍的關雲長、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三國中的「奸雄」曹操,都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大英雄。當然漢中王劉備也是其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但是說起劉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顛沛流離的...
為什麼三國中劉備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看幾則小故事可見端倪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英雄輩出,人才濟濟;出將入相,好不熱鬧。三國之中,曹操和孫權,都比劉備兵多將廣,勢大力強。但在歷史上,在廣大人民的心目中,卻獨尊劉備,讚譽不絕。歷史把德馨、尊崇和欽仰之情,專...
諸葛亮為何不去投奔曹操,就因為劉備更加「仁義」嗎?
導語:曹操、劉備和諸葛亮在影視作品中看似同齡人,其實曹、劉二人比諸葛亮大得多,諸葛亮還在南陽耕讀之時,曹丞相就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聞名天下,諸葛亮為何不去投奔他,反而選擇劉備,僅僅是因為劉皇...
關羽為什麼必須死?因為在關羽死後,魏蜀吳三方都做了同樣一件事
關羽的死,是一個分界線,把近百年的三國戰亂時代,分成了前三國和後三國兩個時期。但是,有時候回想起來,卻會發現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關羽為什麼會倉促北上?關於被圍困時,劉封為什麼不救關羽,他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