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丞相陸遜生平 陸遜參與二宮之爭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江東大族 初露鋒芒

陸遜(公元183—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出身於江東大族。

父親陸駿,曾任東漢九江都尉。

陸遜早孤,小時候跟著從祖父陸康在廬江太守任所讀書。

袁術割據淮南,唆使孫策攻陷廬江。

一個多月後,陸康病死。

陸康事先把家眷都送回吳縣,其子陸績尚幼,剛剛十二歲的陸遜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

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陸遜、張敦、卜靜次之,風聲流聞,遠近知名。

然而,歷史的風雲際會卻把陸遜推上了東吳的政治舞台。

陸遜憑藉這個舞台,演出了一出有聲有色的活劇。

孫策死後,孫權繼領其眾,「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陸遜二十一歲,應召入孫權幕府,歷仕東、西曹為令史;稍後,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理縣政。

海昌境內連年大旱,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

東漢末年,許多農民因逃避賦役而投靠豪強大族,淪落為依附民;豪強大族為了反抗政府徵發、保衛和擴大既得利益,把依附民組成武裝隊伍。

這類豪強武裝依山阻險,被官府稱作「山賊」、「山寇」。

他們經常擾亂地方,有的豪強集團還與曹操遙相呼應,對抗孫吳政權,成了孫吳政權的心腹大患。

針對這種情況,陸遜在海昌任職期間,採取了抑制豪強,安定社會秩序,擴大軍隊的措施。

在孫權的支持下,他召募吳、會稽、丹陽三郡的依附民為兵,進討會稽豪強大帥潘臨。

他率領軍隊深入重山險谷,終於消滅了這支為害多年的豪強武裝,他的部曲也因此擴充到二千多人。

不久,他又興兵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剿滅尤突的豪強武裝。

事定之後,孫權拜陸遜為定威校尉。

孫權很賞識陸遜的才幹,把孫策的女兒嫁給這位年青有為的將領,以結秦晉之好。

孫權多次向陸遜徵詢政見,陸遜獻策說:「如今英雄對峙,豺狼覬覦。

若要戰勝敵人,平定禍亂,沒有人數眾多的軍隊是達不到目的的。

而目前山寇等舊勢力,仍然占據深山險阻,這些腹心之地不安定,就談不上大展鴻圖。

因此,當務之急是掃平山寇,取其精銳,來擴充我們的軍隊。

」孫權採納他的建議,提拔他擔任帳下右都督之職。

這時,恰巧丹陽地區又發生豪強叛亂事件,豪強費棧接受曹操封號,煽動武裝叛亂,充當曹軍內應。

陸遜奉命討伐費棧,在敵我懸殊的情況下,他多設營帳,遍布鼓角,虛張聲勢,以迷惑敵人。

然後,他乘夜領兵潛入山谷,鼓角齊鳴,向敵人發起突然攻擊,很快鎮壓了這場叛亂。

接著,陸遜檢括吳、丹陽、會稽三郡的依附民。

以強壯者當兵,羸弱者補戶,共得精兵數萬人,既打擊了地方豪強,也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麻痹關羽 智取荊州

陸遜雖然在早期活動中初露鋒芒,但並不甚為人所重,直到建安末年的吳、蜀爭奪荊州之戰,他才終於脫穎而出,成為吳軍將領中一位傑出的後起之秀。

荊州地處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以曹操為一方,以孫權、劉備為另一方,因爭奪荊州在赤壁打了一場大戰。

戰後,劉備占據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孫權占據了江夏郡和南郡南部。

劉備占領荊州大部分地區,既阻礙孫吳勢力向西擴展,又威脅著孫吳側翼的安全,成了孫權的一塊心病。

從此,吳、蜀爭奪荊州的糾紛越鬧越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漢荊州守將關羽出兵進攻曹操的樊城。

當關羽的大軍團團圍住樊城的時候,鎮守夏口的東吳漢昌太守呂蒙突然聲稱舊病復發,要回京城建業(今江蘇南京)治病。

呂蒙帶著隨從,張張揚揚離開荊州,途中路過蕪湖。

這時陸遜駐兵蕪湖,他連忙趕去謁見。

一陣寒暄之後,陸遜說道:「呂將軍與關羽接境,您走了以後,荊州的局勢豈不很令人擔憂嗎?」呂蒙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說:「足下言之有理,只是我的病情日益沉重,實在無法堅持下去。

」陸遜又說:「將軍一走,目前確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關羽驕傲自大,盛氣凌人;這次立了大功,更加得意忘形。

他一心只想北進,而對我不疑,這回聽說將軍有病回建業,必然更是不加防備。

如果我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定可以穩操勝券。

請將軍回到建業面見至尊的時候,與他好好計議一番。

」陸遜的這席話不禁使呂蒙大吃一驚。

原來,呂蒙病重是假,麻痹關羽、伺機出擊是真,這是孫權和呂蒙合演的一齣戲,可沒想到戲剛出台,就被陸遜識破了。

不過軍機不可泄露,呂蒙只得佯裝無動於衷,他說:「關羽是員猛將,本來就很難與他抗衡。

現在他占據荊州,甚得人心,又剛剛打了勝仗,銳氣更盛,奪取荊州恐怕不那麼容易吧!」呂蒙回到建業,孫權問他:「誰可以代替你?」呂蒙極力推薦陸遜,他說:「陸遜有深謀遠慮,可以委以重任;況且他目前名聲不大,不是關羽忌怕的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於是孫權任命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進駐陸口,接替呂蒙統率孫吳西線軍隊。

陸遜赴任後,為了進一步麻痹關羽,給關羽寫了一封措詞十分謙恭的書信。

信上說:「將軍善於用兵,軍紀嚴明,小舉大克,功業何等偉大!敵人的失敗,就是我們聯盟的勝利,我們獲悉喜訊,無不拍手稱快,希望能與將軍席捲中原,同扶漢室。

我是一個很遲鈍的人,受任西上,時刻盼望親聆教誨。

」不久,關羽水淹曹操援軍,殺龐德,俘虜大將于禁,陸遜又馬上去信祝賀說:「將軍水淹曹軍,活捉于禁等人的消息傳來,大家讚嘆不已,都認為將軍的功勳足以流芳百世,即使往昔晉文公城濮的雄師,淮陰侯攻克趙國的謀略,也比不上將軍。

近來我聽說徐晃帶領少數騎兵,在一旁窺探。

曹操是個狡猾的傢伙,或者還會派兵增援,以求一逞。

雖然曹軍已經疲憊不堪,但也有些驍勇強悍之徒。

打了勝仗以後,容易因輕敵吃虧,古人越是打勝仗越是警惕,因此,希望將軍集思廣益,保證大獲全勝。

我是一個粗疏遲鈍的書生,有幸與將軍這樣才能非凡、品德高尚的人為鄰,很樂意傾訴自己的一孔之見,雖然不一定有用,僅供將軍參考。

」關羽讀了這些信後,覺得陸遜謙虛、誠懇,彬彬有禮,大有投靠自己之意,也就不把他放在心上了。

這時,關羽雖然在前線取得節節勝利,但他的後方卻危機四伏。

留守江陵、公安的將領糜芳、士仁因軍資供應不及時,關羽聲言要懲治他們,糜芳、士仁不堪忍受,頓生異心。

這些情報,陸遜都了如指掌。

他見破蜀時機已經成熟,立即派人向孫權作了匯報。

孫權當機立斷,命令陸遜、呂蒙為前部,攻打荊州,他自己也親率主力,向西挺進。

呂蒙、陸遜兵分兩路,直撲關羽的大後方。

呂蒙率軍攻打公安、江陵;陸遜則長驅直入,攻打宜都郡,劉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棄城潰逃,其它據點長吏和蠻夷酋長都望風投降。

孫權以陸遜領宜都太守,拜為撫邊將軍,封華亭侯。

接著,陸遜派遣部將李異,謝旌等領兵三千人,水陸並進,攻破蜀將詹晏,生擒陳鳳,又大破其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

秭歸大族文布、鄧凱招聚夷兵幾千人,企圖抵抗吳軍,又被陸遜率軍擊敗。

文、鄧逃走,蜀軍任以為將,陸遜派人誘降,文布終於領兵歸降。

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占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西蜀的大門。

當關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從樊城撤軍的時候,公安、江陵已經被糜芳、士仁獻給了吳軍。

蜀軍進退維谷,走投無路,疲於奔命,軍心動搖。

關羽只得領兵退守麥城,最後終於全軍覆滅,他父子二人也被東吳所殺。

在奪取荊州的戰役中,陸遜指揮吳軍殲敵幾萬人,孫權十分高興,提升他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改元黃初。

翌年(公元221年)四月,劉備也在蜀中稱帝。

與此同時,孫權移鎮於鄂,改名武昌。

陸遜主張延納剛剛返回荊州的士人,以擴大孫吳政權的影響,孫權採用了他的意見。

火燒連營 彝陵大捷

荊州戰後,劉備一直耿耿於懷,他不聽趙雲等人的勸阻,準備親自領兵伐吳,再奪荊州。

孫權懾於曹魏大兵壓境,派人向劉備求和,吳南郡太守諸葛瑾也寫信給劉備,勸他捐棄前嫌,共御曹軍。

但劉備報仇心切,都斷然加以拒絕,於是,吳、蜀之間爆發了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歷史上有名的彝陵之戰。

這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出三峽,蜀軍前鋒吳班、馮習首先攻下巫縣,緊接著四萬蜀軍長驅直下,占領秭歸。

孫權只得命將出師,迎戰蜀軍,他拜陸遜為大都督,統率將軍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五萬餘人禦敵。

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一月,劉備到達秭歸,命令吳班、陳式的水軍沿長江東下,封鎖彝陵一帶沿江兩岸。

然後,劉備率領各路大軍攀山越嶺深入到猇亭,武陵地區的蠻夷等少數民族受到劉備使者的鼓動,也派兵參戰。

蜀軍進展神速,聲勢浩大,從巫峽到彝陵的長江沿岸,軍營連成一片,綿延七百多里。

整個形勢對吳軍十分不利,吳軍統帥陸遜面臨著嚴重的考驗。

陸遜實行戰略退卻,退守彝陵。

他按兵不動,避開蜀軍的銳氣,不與蜀軍決戰,而冷靜地等待戰機。

一些吳軍將領沉不住氣了,紛紛要求出兵,給蜀軍一個迎頭痛擊,陸遜耐心地對他們說:「劉備舉兵東下,銳氣正盛,現在又居高臨下,占據險要地形。

我們一時難以攻下;縱然攻下了,也難以全殲敵人。

可是如果我們出師不利,就會影響全局,這決不是小事。

目前我們只能激勵將士,廣施方略,靜觀其變。

蜀軍駐屯在群山之間,兵力不易展開,時間一長,自當疲憊不堪,等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抓住它的弱點制服它。

」諸將並不服氣,以為他畏懼敵人,心中都憤憤不平。

這時,蜀軍在猇亭以南的夷道包圍了孫桓。

孫桓乃是孫權的侄兒,他派人向陸遜求救,陸遜說:「不能派兵。

」諸將說:「安東將軍是公族,現在被蜀軍包圍,非常危險,為什麼不發兵救授?」陸遜回答說:「安東將軍得到士兵擁護,城池堅固,糧食充足,不必為他擔憂。

等到我的計劃實現了,我就是不救他,圍兵自然也會解除的。

」 陸遜部下的將領,有的是孫策的舊將,久經沙場,資格很老;有的是王公貴戚,地位很高。

他們都很傲慢,不肯接受陸遜的節制。

大敵當前,這種傾向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後果將不堪設想。

陸遜召集諸將,手按著劍對他們說:「劉備聞名天下,曹操尚且顧忌他。

現在他就在我們面前,確實是我們的勁敵。

諸位都受到國家重用,理應同心協力,共同抗敵。

我雖然是一介書生,但受命為全軍統帥,主上所以讓大家聽從我的指揮,是因為我多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辱負重。

你們都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得違抗命令,軍法無情,不可冒犯!」有一次,劉備派將領吳班帶著幾千名士兵在吳軍陣地前面的平地上安營紮寨,向吳軍挑戰。

吳軍將領按捺不住,主張出擊,陸遜非常沉著,他分析說:「其中必然有詐,等著瞧吧!」果然不出陸遜所料,劉備確實預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精兵,只要陸遜出擊,伏兵就會突然包圍過來。

劉備見吳軍沒有上當,才把伏兵從山谷中撤出,這時,陸遜對諸將說:「我所以不同意大家出擊吳班,是料到敵人一定有陰謀。

」諸將稍稍心服。

時間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了,吳軍始終堅守陣地,拒不應戰;蜀軍無計可施,思想上漸漸鬆懈了。

閏五月,陸遜決定反攻,他上書孫權說:「彝陵是要害之地,國家的西部門戶,既容易攻占,也容易失守。

丟掉彝陵不只是丟掉一個郡,整個荊州都將岌岌可危,所以我與劉備爭奪彝陵,一定要取得勝利。

我起初擔心劉備水陸並進,而現在他放棄水軍,只用步兵,處處結營。

據我的觀察,他的部署今後也不會出現什麼變化,因此至尊可以高枕無憂,不必挂念了。

當陸遜下令發起進攻時,諸將疑慮重重,紛紛說:「攻擊劉備應當趁蜀軍立足不穩的時候,現在他們已經深入五、六百里,雙方已經相持七、八個月,他們所占據的戰略要地都加兵固守了。

這個時候再去攻打,一定沒有好結果。

」陸遜反駁說:「劉備是個狡猾的敵人,見多識廣,經驗豐富。

當他的軍隊剛剛集結的時候,他對各方面都考慮得很周密細緻,那時我們不能與他硬拚。

現在他們駐紮時間長了,沒有找到進攻的機會,士卒疲乏,鬥志消沉,又無計可施,這個時候正是我們殲敵的大好時機。

」 陸遜十分謹慎,決戰之前,他派出一支小部隊先作試探性的進攻,攻打蜀軍的一個營寨,結果失利了。

原來持反對意見的將領說起風涼話:「這是讓士兵去送死呢!」陸遜卻說:「我已經找到破敵之法了。

」此時正值盛夏,蜀軍營寨多用木柵構築,而且地處峽谷,草木叢生,利於火攻。

陸遜命令士兵人人帶上一把茅草,順風點火。

於是,吳軍將士沖入蜀軍陣地,放起火來,頓時火勢熊熊,蜀軍營帳化成一片火海。

在蜀軍混亂中,陸遜命昭武將軍朱然率五千人馬突破蜀軍前鋒,與偏將軍韓當的部隊共同攻占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蜀軍的退路。

接著,陸遜又命振威將軍潘璋攻擊蜀護軍馮習等,他自己則親率吳軍主力,在猇亭向蜀軍主力發起進攻。

蜀軍前鋒潰敗以後,士氣一落千丈。

不久,蜀將張南、馮習戰死,杜路、劉寧走投無路,被迫投降。

蜀侍中馬良和少數族首領沙摩柯部也被殲滅。

蜀軍的四十餘座營寨都不復存在了。

劉備只好收拾殘部,退守彝陵西北的馬鞍山。

這一仗,蜀軍所有的舟船、器械、輜重全都被吳軍繳獲。

陸遜又乘勝指揮吳軍從四面進逼馬鞍山,消滅蜀軍萬餘人。

劉備在夜色掩護下帶著少數兵將拚死突圍,幸虧驛卒焚燒鎧甲,堵塞吳軍追路,才逃回了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他又慚愧又憤恨地說:「我竟然被陸遜所欺辱,豈不是天意嗎!」所謂天意,不過是劉備的遁詞。

彝陵之戰充分顯示了陸遜卓越高超的軍事才能,他審時度勢,指揮吳軍撤退誘敵,以逸待勞,集中兵力,造成有利態勢;他謹慎選擇時機,該停則停,該打則打,堅決果斷,終於一舉殲滅蜀軍主力,解除了來自西面的威脅。

因此,他被孫權拔擢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劉備敗逃後,徐盛、潘璋等將領主張繼續追擊蜀軍,擒拿劉備。

陸遜畢竟是一位有戰略眼光,全局在胸的名將,他不忘魏軍陳兵邊界,蠢蠢欲動,故決計退兵。

九月,魏軍果然大出,孫吳三處受敵,但因早有準備,所以魏軍毫無所獲。

不久,劉備病死,蜀丞相諸葛亮輔佐劉禪。

此後,諸葛亮與孫權連和,恢復了吳蜀聯盟。

駐守江陵的陸遜,經常代表孫權與蜀國互通信息。

他的府中,有一枚孫權的印章,孫權寫信給劉禪、諸葛亮,常先交陸遜過目,不妥之處,陸遜即加修改,再重新封好,加蓋孫權的印章。

擔任丞相 飲恨而終

陸遜的政治地位不斷上升。

黃武七年(公元228年),他被授予假黃鉞、大都督,作為元帥指揮九萬大軍迎擊魏大司馬、揚州都督曹休,斬獲萬餘人、牛馬騾驢車乘萬餘輛和無數軍資器械。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稱帝,他官拜上大將軍、右都護。

孫權東巡建業,征陸遜赴武昌輔太子,並任荊州牧及掌豫章、廬陵、鄱陽三郡事。

赤烏七年(公元244年),陸遜繼顧雍之後任丞相。

孫權在所發布的任命詔書中說:「惟君天資聰叡,明德顯融,統任上將,匡國弭難。

夫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

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

今以君為丞相,使使持節、守太常傅常授印綬。

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織,敬服王命,綏靖四方。

於乎!總司三事,以訓群僚,可不敬與,君其勉之!其州牧、都護、領武昌事如故。

陸遜曾經建議擴大軍屯,增廣諸將屯田面積,以彌補糧食不足,甚得孫權的讚賞。

他主張實行德政,緩刑罰,寬賦調。

孫權寫信對他說:「設立法令,是要遏惡防邪,儆戒未犯的人,沒有刑罰以威懾小人哪能成呢!這是先令後誅,使人免於犯法。

」孫權還令抄寫法律條文送陸遜徵求意見。

但終因孫吳的法律比較嚴酷,後來陸遜又上疏說:「臣以為法律嚴峻,而下面犯法的人仍很多。

近年以來將吏獲罪者,雖然因為不慎,可加以責罰,但天下尚未統一,我們正在圖謀進取,故小過應該寬恕,以穩定下屬的情緒。

尤其目前軍政事務繁多,用人要以才能為先,只要不是不可救藥和不能容忍的,都請給予重用,發揮他們的才幹。

」陸遜反對窮兵黷武,極力勸阻派兵征伐夷州、朱崖和北討公孫淵等軍事行動,提出「育養士民,寬其租賦」的建議。

他說:「平亂討逆,需依賴兵威;農桑衣食,是百姓的本業。

而今戰爭不能止息,百姓蒙受饑寒之苦。

臣以為應當育養士民,寬其租賦。

」嘉禾六年(公元237年),中郎將周祗奏請在鄱陽召募郡民為兵,孫權以問陸遜,陸遜認為此郡百姓易動難安,不能召兵,周祗固執己見,果然引起鄱陽、豫章、廬陵三郡的動亂。

陸遜發兵討伐,才平定了這場動亂,並選拔精兵八千餘人。

後來,謝淵、謝厺上書要求「興利改作」,陸遜奏議說:「國以民為本,強盛出於民力,財富來自百姓。

民富國弱,民貧國強,是從來沒有的,所以治國者得民則治,失民則亂。

不讓百姓得利,只要求他們效力,是難以做到的。

因此,請聖上降恩,寧濟百姓,待數年以後,國家比較富裕,再圖改作。

」關於「興利改作」的具體內容,已經不得其詳,從陸遜所說看,可能是對老百姓的巧取豪奪。

孫權性多疑,晚年更甚。

他設立中書校事監察各級官吏,而校事呂壹等恃寵弄權,離間君臣,擅作威福,挾嫌報復,且手段又十分殘忍,使許多大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

即使是陸遜也不敢盡言直諫,只能與潘濬竊竊私議,相對流涕而已。

陸遜擔任丞相後,仍然駐守武昌。

這時,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不睦,孫權聽信讒言,遂有廢黜太子之意。

陸遜一再上疏規諫,他說:「太子正統,應有磐石之固,而魯王為藩臣,他們在尊卑俸秩上當高下有差,這樣才能使他們彼此得所,也使上下安定。

」他還要求到建業當面申述自己的意見。

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顧譚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義,反對廢嫡立庶。

但是,孫權既不許陸遜還都,又以親附太子的罪名處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流徙。

太傅吾粲因幾次與陸遜通信,竟被下獄處死。

接著,孫權連連派遣內廷使者譴責陸遜。

赤烏八年(公元245年)二月陸遜飲恨而死,時年六十三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書生拜將破劉勝曹贏關羽 為何最終被孫權逼死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是「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的詩句,表達詩人寧願做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戰爭似乎與書生無關,但歷史一次次的證明,書生也能成為一代名將。之前編者獨孤雁...

三國群雄傳(19):吳下呂蒙智取大意關二爺

呂蒙,三國時期吳國重要的將領。在魯肅死後,接過了大都督的軍職,成為統領東吳三軍的最高統帥。關於呂蒙,有一個勵志的故事,那就是《吳下阿蒙》。這個故事在《三國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以及《...

關羽的最後一戰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襄樊戰爭,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此役中蜀漢大將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蜀漢失荊州,與東吳關係惡化,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三國里一個真正上被為國士無雙的人

今天小編看了《三國志.吳書》時,無意之中發現陳壽對周瑜魯肅呂蒙等人只草草做了個合傳,卻濃墨重筆的替陸遜單獨做傳。作為歷史上有名史學家陳壽是不可能偏愛陸遜的,首先我們先介紹一下陸遜陸遜(183-2...

三國陸遜,一個東吳帥哥的傳奇故事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他原名陸議,世代為江東大族。陸遜很小就死了父親,跟隨堂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到他的任所生活。袁術與陸康有矛盾,準備進擊陸康,陸康便讓陸遜和親眷們回吳縣。陸遜比陸康的兒子陸績...

歷史千人冊(291-300)

291、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境)人。繼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迫曹仁離南郡,升偏將軍。十七年,隨孫權拒曹操於濡須水,並建議孫權夾水口立塢,塢成後吳軍在防禦作...

三國時期東吳四英傑之一——陸遜簡介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建安八年(203年),...

三國孫吳名將陸遜的一生

陸遜家族,為江東大族。祖父陸紆,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少年喪父,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興平元年(194年),因袁術和陸康不和,袁術派遣孫策攻打廬...

古今64名將之一、東吳丞相婁侯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