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孫權發誓不用龐統真因龐統長的丑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中說起智謀之士,評價最高的當然是臥龍和鳳雛,水鏡先生司馬徽有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諸葛亮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慢悠悠出山,可以說擺足了架子。
同樣級別的龐統就比較背了,先是投曹操,然後是見孫權,最後是歸劉備。
在孫權、劉備那裡一開始都沒有得到重用,而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長的太醜,而這個原因,在面見孫權的時候,顯得尤為突出。
當孫權見到龐統的時候,看到龐統「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就很不高興。
為何孫權這麼重視人家的長相呢?
網絡配圖
這就要結合漢朝以來的品評人物的風氣來說了。
東漢以來,品評人物有兩大標準,一個是「容止」,一個是「精神」,簡單一點來講,就是很看重一個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
外在美人人都看得見,內在美沒有三五個月誰又能知道呢。
像諸葛亮第一眼就讓劉備動心?「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在劉備眼中,諸葛亮那就是神仙一流的人物。
像東吳的前任大都督周瑜,那也是一表人才,風度翩翩,於是吳人才會稱呼周瑜為「美周郎」嘛。
可以說,漢末魏晉以來,但凡官員,長相都至少是平頭正臉,這是品評人物,甚至是選拔官員的一項基本原則。
於是,長相醜陋,朝天鼻,黑面孔的龐統,不受歡迎,也就很好理解了。
不過,孫權畢竟是一位有英雄氣質的君主,不會完全因為長相而把龐統一棍子打死。
龐統真正得罪孫權,是因為貶低周瑜,抬高自己。
孫權問龐統,平生所學,以什麼學說為主?在當時,無非是儒學,法學,兵學等等。
可是龐統卻說:「不必拘執,隨機應變。
」這個不必,孫權聽了就更加不開心了。
不必就是何必,何必一定要拘泥是什麼派別的學說呢?我龐統是無門無派,隨意應變而已。
龐統的這句話,很明顯有輕視孫權的意思。
但是,孫權依然忍著。
孫權看到龐統這夢看重自己,就使出自己殺手鐧,抬出自己的偶像周瑜來了。
他問龐統,你的學問比周瑜周公瑾怎麼樣呢?龐統聽了笑著說:「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
」龐統的語言中沒有直接說自己如何高出周瑜,但是卻笑著回答,在一向崇敬周瑜的孫權看來,龐統的笑就無異於是嘲諷,無異於說周瑜算什麼呢,怎麼能和我相比。
於是孫權就很不開心了,告訴龐統,你先下去吧,等以後有機會我再用你好了。
於是,龐統知道自己沒戲了,長嘆一聲出門了。
應該說,龐統的狂傲,讓他失去了施展才華的大好機會。
但是,龐統在東吳出仕的機會並未斷絕。
孫權說話也還留有餘地,「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以後有需要,孫權還是會來找龐統的。
可是,由於魯肅的一番話,完全堵死了龐統在東吳的仕宦之路。
魯肅到底說了什麼,讓龐統受到這樣不公正的待遇呢?當魯肅知道孫權不準備用龐統時,就進去詢問原因,孫權告訴他:「狂士也,用之何益!」孫權不滿意的,是龐統的狂。
其實,狂士未必無才,或許人家是有資格狂傲呢?比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有人就認為諸葛亮很狂。
可是卻也有人認為諸葛亮根本不應該和管仲樂毅相比,那樣太屈才,應該和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相比。
狂與不狂,因人而異。
如果魯肅這麼解釋,孫權未必會生氣。
可是,魯肅說了一番話,讓孫權大怒,發誓絕不用龐統。
魯肅怎麼說的呢?魯肅說:「赤壁鏖兵之時,此人曾獻連環策,成第一功。
主公想必知之。
」魯肅高度評價龐統,認為赤壁之戰勝利的首功當屬龐統,沒有龐統獻上連環計,根本不可能取得勝利。
可是孫權聽了這句話非常刺耳,尤其是對於「第一功」,極為反感。
孫權說:「此時乃曹操自欲釘船,未必此從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孫權認為是曹操自己想要把船釘起來,和龐統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孫權講的話自然是有錯。
龐統連環計的高明之處,正在於讓敵人曹操看來,連環計是有利於自己,其實長遠來看,確實重大陷阱。
正如老子所推崇的「無為之治」的最高境界,明明君王實行了一些改革,但是百姓們都認為是自己要如此,一點不覺得是官府強迫自己一樣。
但是,魯肅的話其實也有偏頗。
赤壁之戰的成功(不談歷史,只談演義),有三大功勞,周瑜作為孫劉聯盟的主帥,施展苦肉計,然後用火攻大敗曹操,當然應該是第一功。
諸葛亮借來東風,讓火攻之計策能夠順利實施,可謂第二功。
龐統的連環計,讓火攻計策殺傷力更大,可謂第三功。
我們可以反過來推理。
沒有連環計,孫劉聯盟難獲大勝;沒有借來東風,孫劉聯軍無法獲勝;可是沒有周瑜江東主戰,孫劉聯軍都註定了滅亡。
於是,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第一功臣,這個觀點毋庸置疑。
那麼,魯肅為什麼要歪曲事實,故意誇大龐統的功勞呢?可以從兩方面設想。
一方面是魯肅一片好心,老好人魯肅繼續扮演著老好人的角色,為了要孫權留住龐統,誇大龐統的功勞,沒想到孫權聽了大怒,結果適得其反。
一方面是魯肅用心險惡,老好人魯肅也有著奸詐的面目,故意誇大龐統,甚至凌駕於周瑜之上,必然會激發孫權強烈不滿,然後就可以排擠走龐統,自己獨霸江東政壇。
兩種觀點,截然相反。
但是真相只有一個。
我不相信第一種。
作為年紀輕輕,第一次見到孫權,就敢於做出江東版「隆中對」,提出孫權可以立足江東,吞併荊州,入川占據蜀地,三分天下,進而二分天下的宏偉構想的偉大政治家魯肅,不可能是目光短淺的人。
魯肅不知道孫權性情?魯肅不知道掩蓋周瑜功勞會引發什麼嚴重後果?我不相信魯肅不知道。
但是我又不願意相信第二種。
畢竟第二種的魯肅過於陰險。
不過,生活中也好,歷史中也好,許多我們不相信的事情,都經常發生了並經常發生著。
魯肅到底說了什麼話,使得龐統出仕吳國而失敗
《新三國演義》中魯肅向東吳孫權推薦龐統,卻因龐統為人傲氣,抬高自己而貶低前任大都督周瑜。最後惹得孫權不高興,沒有用他。其實龐統出仕吳國失敗只因為魯肅的一句話,到底事情是怎樣的呢?聽小編給你細細道來。
孫權曾拒任用鳳雛龐統:不僅因為人長得太醜,而且個性太狂
三國時形容龐統是龐統「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雖然長得不太好看,不過這鳳雛這稱號不是白給的。但是孫權就曾認為龐統長得太醜而不任用他,這是為何?何孫權這麼重視人家的長相呢?這就要結合漢朝以...
一個被歷史嚴重低估的人物,才智不在諸葛周瑜之下,卻淪為陪襯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而此時火火燒赤壁的硝煙,已經散去22年了。當年主戰的周瑜和魯肅都已不在人間,但是孫權沒有忘記二人曾立下的汗馬功勞,更是將自己能夠君臨天下的首功歸於周瑜的名下。他對臣...
此人是三分天下的最大功臣,卻被《三國演義》黑了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造成這個局面最主要的一次戰爭就是赤壁之戰,曹操的大軍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打敗,從此開創了魏吳蜀三足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戰誰的功勞最大?其實都忽略了這個人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80萬大軍南下,意圖統一中國,在赤壁與孫劉聯軍一戰,被打的丟盔卸甲,狼狽而逃,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三國演義》中,著重描寫了不少耳熟能詳的典故,比如草船借箭、舌戰群...
和諸葛亮齊名的龐統為何剛投靠劉備就死了?原來都是他在背後耍詐
當年水鏡先生司馬徽言道:「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單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鳳雛龐統的才能絕對不在諸葛亮之下。就拿赤壁之戰來說,雖然諸葛亮親赴東吳商量破曹大計但是曹操的的百萬大軍也不是吃素的。商...
閒聊東吳四大都督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
自古就說江東子弟多才俊 三國時期的東吳 在演義似乎是戲份最少的一國 (蜀國光壞太大 魏國曹操太顯眼)但江東的人才不少 文有張昭闞澤顧雍 武有甘寧凌統太史慈 當然 在江東首推的除了英年早逝的小霸王...
一個乃嚴重被歷史低估的謀士,才智不在諸葛周瑜之下,卻淪為陪襯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而此時火火燒赤壁的硝煙,已經散去22年了。當年主戰的周瑜和魯肅都已不在人間,但是孫權沒有忘記二人曾立下的汗馬功勞,更是將自己能夠君臨天下的首功歸於周瑜的名下。他對臣...
三國用人為什麼多看相貌?連司馬懿也受過相貌之苦?羅貫中用意?
結合漢朝以來的品評人物的風氣來說了。東漢以來,品評人物有兩大標準,一個是「容止」,一個是「精神」,簡單一點來講,就是很看重一個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外在美人人都看得見,內在美沒有三五個月誰又能知...
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怎麼不放火箭?魯肅:不行就同歸於盡
東漢末年,天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期間出現了許多家喻戶曉的人物。對於諸葛亮的一些故事恐怕大家也是非常熟悉了,諸葛亮提出的「隆中決策」,在數十年一直被劉備當做是基本國策來執行,可以說諸葛亮為劉...
決定赤壁勝負的四位關鍵人物,一位作用有限,另一位毫無建樹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發生在赤壁之戰期間,故事的相關人物分別為周瑜、魯肅和龐統。原文如下:
若是沒有此人相助,恐怕孫權和劉備早已成為了曹操的階下之囚
三國之中,英雄人物數不勝數,而當時盤踞於北方的曹操手下能人異士眾多,西蜀劉備的手下勇武將士也不少,反觀東吳孫權比起他二人,可以說是很差勁了,那為什麼,在當時天下大亂的時候,孫權亦能成為一方的霸主...
周瑜是被氣死的嗎?真相是這樣的
周瑜---三國高富帥的代表人物之一,智勇雙全,在《三國演義》里卻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氣量褊狹,心胸狹小之人,並且因為嫉妒諸葛先生的才智,而活活被諸葛亮氣死,由此給後人造成了誤解,對周瑜來說,實在...
赤壁之戰誰的功勞最大?不是孔明,不是周瑜,而是他
說起赤壁大戰,大家都能說出幾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草船借箭,蔣干被騙,周瑜打黃蓋,曹操三敗華容道等等。此一戰,曹操被一把大火燒回了中原,再無國力一統江山,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勢。
朱坤明:三國里赤壁之戰的主要功臣是周瑜還是諸葛亮
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里最精彩的一次大戰役,劉備和孫權聯手,一起出兵將意圖統一中國南方的霸主曹操擊敗,從此魏、蜀、吳三分天下,三國演義里主要是為了表現諸葛亮的智慧,激孫權,借東風,最後孫劉聯軍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