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曹操終於等到了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建元元年(公元196年)的夏天,當荀攸收到曹操寄來的邀請函時,幾乎是沒有任何猶豫的,就啟程去了許縣。
儘管有知人善任的荀彧作擔保,認為自己這個侄子堪當大任,但對此時的曹操來說,也許這只是一次「寧可錯找一百,不可放過一個」的求賢試探。
他不會知道,這個來自潁川的年輕人,將對自己的霸業起到怎樣推波助瀾,甚至關鍵性的作用。
荀攸,字公達,來自東漢有名的高門,潁川荀氏。
他出生那一年,發生了朱達起義。
雖然起義失敗,但當地蠻族自此盤踞一方,與漢廷相抗,逐漸拉開亂世的序幕。
也許這註定了荀攸將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物,而不平凡的人物,幾乎在早年都會經歷一些挫折與磨礪。
荀攸也不例外。
他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十三歲的時候,祖父荀曇也離開了人世。
當時荀曇有一位老朋友張權,請求為荀曇守墓。
荀家本來打算同意,荀攸卻說,這人臉色不對勁,恐怕另有隱情。
結果荀家一查,發現張權竟然是殺人逃犯。
這件事令人們對少年荀攸另眼相看,但這樣的另眼是短暫的,仿佛平淡生活中一個偶然的熱鬧,並不足以驚動什麼,所以平息後,是長久的寂靜。
荀攸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已經是大將軍何進執政的時候了。
這一年四月,漢靈帝劉宏駕崩,少帝劉辯即位,年僅十三歲。
何太后倚重兄長大將軍何進,把持朝政;董卓乘亂,起兵河東。
而在這之前不久,荀攸與海內名士二十多人一起,剛被何進徵召,官拜黃門侍郎。
那時候的他,已經三十二歲,天下,也將正式迎來一場轟轟烈烈的亂世。
荀攸對此心知肚明,甚至對他來說,也許亂世,才是發揮自己才華的最好舞台。
於是在冷眼旁觀董卓廢立皇帝,毒殺太后等一系列暴行後,幾乎是帶著一些興奮,荀攸對議郎何顒等人說:「董卓雖然兵力強盛,但不得民心,不如我們把他殺了,然後據崤山、函谷關,效仿當年的齊桓公、晉文公,挾天子以令諸侯。
」
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見荀攸並不否定董卓的做法,只是認為他不守信義,殘暴無能,不足以號令天下。
若是有能耐之人,自然能登天子之位。
而這個人,也許就是荀攸自己。
可惜的是,這件事不幸敗露,董卓將何顒、荀攸收捕入獄。
何顒十分害怕,最終自殺身亡,荀攸卻若無其事,飲食如常。
的確,對荀攸這樣的人來說,若是不能成就一番霸業,活著,與死去又有什麼分別呢?
好在不久以後,董卓被殺,荀攸倖免一死。
他本來棄官返鄉,中途又被徵召為任城相,但以荀攸的野心,區區任城王的相國,又怎麼滿足得了他呢?還是蜀漢更好,地險城堅,人們豐衣足食,足以退保一方,自立為王。
荀攸精打細算,向朝廷請為蜀郡太守,但因為道路不通,被迫停留在荊州,一待就是七年。
在四十歲之前,荀攸經歷了這樣多的不得志,也許他也懷疑過,自己是否真的還有施展才華的那一天。
而這個時候,機會來了。
在那封來自許縣的信上,曹操給了荀攸一個非常漂亮的台階下:如今天下大亂,正是智者勞心的時候,而您退避蜀漢的時間,也太久了吧!
荀攸收到信後,立刻來到了許縣。
曹操與之交談後,非常高興,對推薦他的荀彧說:「荀攸不是尋常人啊!若是有他相助,天下事何患不成!」
話雖如此,但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荀攸第一次獻策,建議以緩兵之計攻打張繡時,曹操並不相信他,堅持出兵,結果大敗而歸。
曹操非常後悔。
有了這次教訓,在攻打呂布時,曹操採納了荀攸的建議。
那時曹操與呂布在下邳相持已久,將士們疲憊不堪,曹操也打算放棄了。
荀攸與郭嘉卻鼓勵他說,呂布有勇無謀,他的謀士陳宮雖然聰明,但反應遲鈍,跟不上我們的節奏。
更何況,用兵所謂,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呂布已經失敗三次了,士氣銳減,我們趕緊進攻,一定能取得勝利。
曹操便下令引沂水、泗水入城,生擒了呂布、陳宮。
曹操曾給過荀攸最高的褒獎,儘管在後世眼中,郭嘉才是他最喜愛的謀士。
他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荀攸這個人,看上去很木訥怯懦,其實有勇有謀,更難得的,是他不因功自誇,低調處事,這才是少有人能及得上的大智慧啊。
這也許和荀攸早年的經歷有關。
曾經的他,何嘗不張狂,輕易就將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大逆不道的話講出口,然而在鋃鐺入獄險些被殺,欲據蜀漢卻滯留荊州後,荀攸不僅不再直白地表露自己的野心,還漸漸收斂起所有張狂鋒芒,變得慎重起來。
他為曹操出謀劃策,事先不會有任何人知道,連對自己的親人都守口如瓶。
苦難之後,時光給了荀攸最好的饋贈——更加敏銳沉澱的智巧,更加謹慎的行事風格,更加適合這個亂世的生存法則。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荀攸不太顯名的原因之一。
然而,美玉畢竟是美玉,即便看似質樸,也終有閃耀的那一天。
荀攸在後世的喧囂中仿佛僅得微名,但在某個偶然回眸的瞬間,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史書中這樣那樣的精彩絕倫,都是出自他手。
比如斬顏良,誅文丑。
《三國演義》中對這一幕有著太精彩的描述——「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
河北軍如波開浪裂。
關公徑奔顏良。
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
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
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
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這是斬顏良。
「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
大喝:「賊將休走!」與文丑交馬。
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
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這是誅文丑。
幾乎所有人都對那個拿著青龍刀,嗖嗖就將對方大將人頭砍下來的關羽著了迷,然而剝離了小說家的幻想以後,真實的戰場上,將與將的爭鋒,軍隊與軍隊的對峙,顯然更加殘酷與持久。
勝利,需要計謀。
這些計謀,都是出自荀攸。
如果荀攸沒有提出聲東擊西,讓曹操先引兵延津,再出其不意地以輕騎襲擊白馬,關羽哪裡有機會斬殺顏良呢?
如果在敵眾我寡的時候,荀攸沒有堅持以輜重糧草為誘餌,待袁軍逼近時一舉殲破,而是與其他人一樣建議曹操退守大營,關羽又怎麼能乘亂殺掉文丑呢?
而後來成為曹魏猛將的張郃,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時,也是因為荀攸的勸說,才得以被曹魏信任。
所以你看,在史書中的荀攸,是這樣的聰慧,算無遺策;他對人心的洞察,對形勢的判斷,準確到可怕。
他的眼光,精準而獨到,總是那樣不動聲色,卻又直擊核心。
就好像好友鍾繇評價他一般,「每次我要行動之前,總會反覆思考,覺得已經算無遺策了,去問荀攸的時候,他又會給出更加高明的見解」。
荀攸天生,就是一個謀士。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面臨一個選擇的難題:到底是討伐劉表,還是參與袁譚、袁尚的冀州爭奪戰。
大部分人都認為劉表兵力強盛,應該先行除去。
荀攸卻反其道而行之——劉表坐保江漢,並沒有一爭天下的雄心,但袁紹的這兩個兒子,本來就擁有他留下的十萬多兵甲,還有四州土地,一旦同心協力,就難以圖謀了,不如乘亂而入,各個擊破,以定天下——「此時不可失也」。
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後來冀州果然得以平定。
曹操非常高興,上表給漢獻帝稱讚他,以為自己之所以所向披靡,都是荀攸的功勞。
荀攸因功被封為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升任為中軍師,增加四百戶封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為魏王時,荀攸被擢為尚書令。
的確是這樣的。
如果沒有荀攸,曹操還是那個曹操,然而曹魏,卻不會是後來的那個曹魏了。
這一切的榮耀,都是荀攸應得的,而這一切的榮耀,於荀攸來說,也都是不值一提的。
這時的他,已經是一個老人了。
從少年時的失意,到退避蜀漢,再到被曹操起用,屢獻奇策,將英雄豪傑盡收囊中,變相地實現了自己少年時的夢想——亂世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病榻上漫漫地回想自己的一生,再看著眼前,跪在床下行禮,來探望自己的世子曹丕,荀攸應該不會再覺得有任何遺憾。
第二年,荀攸在討伐孫權的路上去世,時年五十八。
雖然在後世眼中,荀攸沒有郭嘉、荀彧那樣響亮的名聲,但在他去世後,曹操每次提到他都痛哭流涕;後來的曹魏,也如他希望的那樣,開創了另一個新時代。
我想,這一切,對曾經心懷「齊桓、晉文」之志的荀攸來說,已然足夠。
誰是曹操的第一功勳謀臣?盤點曹操的五大謀士
曹操帳下謀士眾多,他們運籌帷幄,為魏國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輔臣雲集,就無人像諸葛亮在蜀國那般被眾星拱月,對壘誰是第一功勳謀臣也見仁見智。在筆者看來,則以荀彧莫屬。 荀彧字文若,豫州潁川人。永...
曹魏頂級首席謀士荀攸為何沒有郭嘉名氣大?荀攸真的像電視劇一樣被賜死的嗎
荀攸(157年-214年),表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傑出戰術家,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
原來他才是曹操身邊最得力的謀士!
東漢末年,戰亂不斷,各地戰火連天,百姓叫苦不迭。然而,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亂世出奇才,有些人是在亂世才會發光的。而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個人在當時堪稱奇才,他的所有計謀無一失算,可謂是真正的算無遺...
他叔父被曹操逼迫自殺 他卻為何能讓曹丕以父禮相待?
荀攸,字公達,東漢末穎川穎陽人。他出身於士族家庭,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計。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他是荀彧的侄子,也是曹操平定北方貢獻最大的謀士之一,其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僅次於他的叔叔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