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磨刀霍霍,曹軍密集調整,唯有一人蒙在鼓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三國鼎立局面是一個實力均勢問題,兩方弱的往往會結盟對抗強的一方。

前文已敘,孫權和呂蒙一直都在等待機會,要將荊州奪回,建安二十四年八九月間,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孫權心中既恨劉備關羽,又暗懷妒忌,恰巧此時曹操有意與孫權聯手,雙方可謂一拍即合,孫劉聯盟實際在此時已經破裂,孫曹聯盟在暗中締結。

呂蒙向孫權建議道:「關羽進攻襄樊卻留下許多兵馬守荊州,這是怕我偷襲他。

我身體不好時常有病,不如以此為藉口,將我的兵馬分給他人,並將我以養病為由調回建業。

關羽聽說我不在了,一定會將荊州守軍抽調往襄樊前線。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從長江出擊,趁其空虛無備,奪下荊州,擒殺關羽。

孫權問呂蒙誰可以替代他,呂蒙推薦了年輕無名但深有謀略的陸遜。

孫權採納了呂蒙的建議,為了一舉奪下荊州,東吳進行了四大部署:

一、任命陸遜接替呂蒙,麻痹關羽;

二、命人與曹操秘密締約,要求曹操在前線拖住關羽;

三、調集幾乎舉國兵力,隨時準備渡江,進攻荊州;

四、暗中探明荊州關羽軍的情報,對荊州守軍的情況了如指掌,做到了知己知彼。

東吳大軍準備就緒,只待一聲令下,就傾巢而出。

為了達到奇襲的效果,東吳君臣秘密行事,只有少數心腹知道這一計劃,關羽對此更是一無所知。

而就在東吳君臣悄然準備偷襲荊州的時候,此時的襄樊前線,戰局也發生了變化。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從關中回到洛陽,他調集天下兵馬要親自出戰關羽,他的這一舉動被謀士桓階勸阻了,桓階認為:如今曹仁雖處重圍之中,但必會誓死固守,主公只需要在北方為其壯大聲勢,不必親自前去,只要徐晃曹仁同心協力就足以擊敗關羽。

曹操聽從了桓階的意見,進駐摩坡,坐觀勝敗,同時派出援軍增援徐晃,並命徐晃出戰關羽。

此時,徐晃開始向郾城的關羽阻援部隊出擊,關羽軍隊以完成防禦部署,阻斷了徐晃前進的道路。

徐晃心生一計,命人在偃城周圍挖出一條大溝,並佯稱以此對偃城守軍進行包圍。

守軍果然中計,尚未真正交戰就燒毀了營寨自行撤回了。

徐晃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偃城並將兩邊的營寨連接在一起,不久又前進至陽陵坡一線。

這裡距離關羽設在樊城的包圍圈也僅有三丈多遠了。

不過,徐晃認為自己的兵力還不足以打破關羽對樊城的圍困,並沒有下令對關羽展開進攻。

而徐晃手下的部分將領則擔心樊城會由於徐晃遲遲不發動進攻而失陷,有些性急的將領對徐晃公開責備。

只有隨同徐晃一起出征的議郎趙偐認為徐晃的做法是正確的。

趙偐表示:目前徐晃的兵力不足,如果此時貿然發動進攻,不但無法得到解圍的目的,反而會造成重大傷亡。

趙偐認為目前最為關鍵的是等待曹操的援軍趕到,同時設法通知在樊城困守的曹仁援軍將至。

趙儼是曹操的心腹,即便是曹操的宗室大將夏侯淵見到趙儼也要禮讓三分,趙偐的表態使得全軍將領無人再敢阻擾徐晃的決策,徐晃得以約束軍隊暫停進攻,等待援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影響三國走勢的戰役:襄樊之戰

上篇講到關羽北伐襄樊,開始了他人生中他最輝煌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殊死大戰中,他以荊州三郡之力先後迎戰魏吳源源不斷的支援(即使最後兵敗身隕,亦不愧為三國第一戰神)。

關羽丟掉荊州只是因為大意?

看《三國演義》最不忍看到的是第76回「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這一回里蜀漢五虎上將之首英勇無敵的關羽不僅丟掉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自身性命也賠進去了,可以說一世英名毀於一旦。而且失荊州對...

關公敗走麥城被擒歷史真相

麥城在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鄉境內,距平陽鎮20餘公里。為東周時楚國重要城邑,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縣治所在地。清同治《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之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

無名小輩的一份來信,導致荊襄戰局急轉直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在此期間,樊城的局勢愈發險惡。城內與城外的聯繫中斷。城中的糧食也即將用盡。由於大雨的衝擊,樊城的部分城牆被大水沖毀,防守難度更加艱巨。在這種極其不利的局面下,不少的...

面對曹操和孫權,關羽如何獨自鎮守荊州五年?

荊州,《三國志》中說「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隆中之對已經明確說,占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劉備借到荊州後派誰鎮守顯得尤為重要。趙雲應該是最早考...

一代武聖關羽斬華雄、殺顏良,為何止於樊城?

在三國時期,被譽為武聖的關羽,可謂是忠義的化身.不僅一身武功曠古絕今,對於兄弟義氣更是相當的看重。曾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即便是千軍萬馬,亦悵笑殺敵。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關羽,卻在最後戰敗,...

關羽的最後一戰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襄樊戰爭,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此役中蜀漢大將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蜀漢失荊州,與東吳關係惡化,最後發生夷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