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無力回天,蜀漢滅亡,其原因何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炎興元年(公元263年),蜀漢滅亡了。

劉諶悲痛萬分,殺死自己的妻子兒女後自殺了。

劉禪敕令姜維投降,將士們大怒,拔刀砍石,不得已投降。

一切都這麼突然,炎興的年號剛起用,曹魏的鐵蹄便已踏入成都,所興者也從火德漢室變成了司馬炎。

蜀漢政權五十年間不知遭遇多少磨難,都挺過來了,何以在這一次一朝傾覆?若非積弊已久怎會如此?

我們有必要梳理一下蜀漢滅亡的原因。

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是鄧艾偷渡陰平、迎戰的將領不靠譜、蜀地無險可守和譙周主張投降。

其後隱藏的根本原因值得深思。

為何在姜維已經在陰平布防的情況下,鄧艾還是得手了?蜀漢迎戰將領的不靠譜還是要歸結到政治問題上:朝中大臣與姜維發生了矛盾。

若姜維不去沓中屯田,不讓諸葛瞻抵抗鄧艾,蜀漢也不會如此迅速滅亡。

朝中矛盾的癥結還是北伐的問題。

為何在姜維上書要求派軍增防的情況下,劉禪還是拖到開打了才增防?也是政治問題:劉禪昏庸,黃皓亂政,朝政腐敗。

為何原先崇敬諸葛亮的譙周要主張投降?為何劉禪和群臣只商議如何脫身且同意了譙周的看法?同樣是政治問題:蜀漢政權衰落腐敗,已經離心離德,就連其最高統治者也不清楚其意義所在,不清楚自己的責任了。

那麼蜀漢政權最初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先主劉備胸懷大志,「欲信大義於天下」,他所要伸張的大義是什麼呢?是復興傾頹的漢室還是自己獨有的政治理想?二者應該兼有。

在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樣幾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可以反映出劉備的價值觀。

劉備與諸葛亮均推崇法治,而後「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深受百姓愛戴,可見其政治理想就是法治以維持社會的安定,讓百姓生活幸福。

曹操追殺劉備時,劉備猶不拋棄百姓,亦可見其信義仁德。

也因此,劉備才有這麼強大的人格魅力,蜀漢政權才具有凝聚力。

相比之下,所謂復興漢室其實空泛了很多。

漢末亂世,誰還在乎什麼漢室正統?讀讀群臣勸曹丕稱帝的表里的名單,一串漢室老臣。

所謂華歆在魏代漢時不高興,怎麼抓伏皇后時他沒有想過自己是大漢忠臣?

孫權虛偽地在外交時管蜀漢叫「漢」,私下裡卻說「咸以為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

發自內心的為漢室痛哭流涕的,怕不是只有一個蘇則。

嗚呼哀哉。

所謂政治正統性,在沒人相信的情況下,只能用來自我安慰。

可劉備、諸葛亮依舊堅持著,為了正統而奮鬥。

為了證明自己是東漢政權的延續,對於漢制全面襲承而不加以改變。

把三國做一番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曹魏有九品中正制、戶調製等等變革,得到世家大族的擁戴,在文化上有玄學,為後來晉的士族門閥做了鋪墊。

東吳則有世襲領兵制、復田復客制等變革,同樣保證了世家大族的私人利益。

相比之下,蜀漢則幾乎沒有什麼新事物,只能算是東漢政權的延續。

曹魏廢除中常侍一職,限制宦官的官職,而蜀漢仍設置中常侍(雖然大長秋改由士人擔任),只靠董允監督,於是董允一死,黃皓「始預政事」。

諸葛亮法治,他死後卻連年大赦。

這都是典型的人治,並非從制度上變革。

察舉制蜀漢也一直在沿用,卻有大量先為官後察舉的記錄(彭羕、周群、張翼、馬忠、李朝、蔣琬、常播、常勗等),既已經得到任用,則是浪費了選拔更多人才的機會。

且察舉多「以族取人」,寒門難以得到任用。

蜀漢還在沿用漢朝的口錢算賦制度,不效仿曹魏的戶調製按戶收稅,至於出現前文中蜀郡「士伍亡命」,戶口漏脫萬餘人的情況。

蜀漢亡國時只剩「金銀各二千斤」,但還有「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趙)雲別傳》也有「軍資余絹」的記載,可見蜀漢實際上已經開始以實物代替錢幣稅,但不一定落實在了制度上。

蜀漢可能仍在實行漢代的定率田租制而非新的定額田租制,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以至於「民有菜色」。

蜀漢延續東漢不設置專業史官的制度,導致「行事多遺」(詳見後文)。

在文化方面,蜀漢仍停留在古今文經學、讖緯學等老學問,守成有餘而創新不足。

如果蜀漢是為漢室正統來北伐,我可以說是偉大的,卻算不上是明智的。

諸葛亮執行滅魏戰略的結果只能是因為蜀漢國小、蜀道難行、蜀地疲敝而失敗。

姜維北伐對國力的消耗遠遠超過諸葛亮北伐,自然也會失敗。

北伐勞民傷財,既沒能成功滅魏實現遠大理想,也沒能讓百姓認同(尤其是後期)。

百姓不在乎你是漢還是魏,只要你對他們好就行了。

蜀漢後期民有菜色,北伐還有什麼意義?姜維在舉國怨讟時繼續北伐,恐怕並非出於什麼志向。

且由姜維、夏侯霸兩位魏國降將主導,降將郭循刺殺費禕鋪平道路,在魏國內部反抗司馬氏勢力的幫助下促成的北伐,實在是滑稽。

正如饒勝文先生所言,北伐的意義已經消解。

此時的蜀漢該如何定性?難道還是譙周《仇國倫》所言的因襲兩漢之餘緒(「因余」)的國家嗎?似乎沒人在乎漢室了,那些腐朽的制度卻依舊。

那麼還是那個劉備、諸葛亮時的推崇法治的天府嗎?政治理想好像也沒了,人亡政息了。

從法治到無為而治再到根本不治,其實還是人治,癥結不能根除。

如今只見面有菜色的百姓了。

原先劉備的人格魅力呢?仁義道德呢?凝聚力呢?由於價值觀不復存在產生的矛盾無可調和。

蜀漢存在的意義呢?不該繼續存在下去了。

此時的蜀漢已經成為一個矛盾結合體:大多數人麻木,不知道蜀漢的意義,卻仍有人為之而努力,因此引發矛盾,喪失人心。

蜀漢政權因為各種主觀因素、客觀因素的匯集,最終無力回天,覆滅是必然的。

新書介紹

《蜀漢興衰五十年》是針對蜀漢政權五十年歷史的深入研究和詳細解讀。

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占領蜀地,到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政權從此滅亡。

蜀漢興衰五十年,風起雲湧話滄桑。

讓我們一起回到三國時期,探究蜀漢興衰。

吳奇霖

北京市人大附中朝陽分校初一學生。

自幼酷愛歷史,尤其是三國歷史。

希望用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去重新詮釋蜀漢、東吳、曹魏的三國爭霸歷史。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文武全才悲劇英雄姜維

姜維在演義中的篇幅並不多,並且出現在後期。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謀反之臣,晉朝時所寫的正史《三國志》,並不敢...

誰毀掉了蜀漢政權?姜維一昏招斷送江山!

文/獨孤雁263年8月,曹魏權臣司馬昭以鄧艾、鍾會為將,調派18萬大軍討伐蜀漢,短短四個月後,後主劉禪不戰而降,存在42年的蜀漢政權宣告滅亡。關於蜀漢政權滅亡的原因很多,諸如人才匱乏,地狹民少,...

蜀國治理得最好 卻最先滅亡 究其原因是什麼

自赤壁之戰以後,三足鼎立之勢已然形成,三國君主紛紛稱帝,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次年,劉備在蜀地稱帝,國號「蜀」,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

其膽大如雞卵的姜維,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三國演義》說到,諸葛亮死後,大將軍姜維繼承其北伐遺志,多次率兵攻魏,但終未能改變形勢對比。魏將鄧艾、鍾會分兵攻擊。鄧艾出奇兵偷襲涪城,威脅成都,後主驚惶無措而投降。姜維見大勢已去,設計率部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