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將相野史:帝師張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的一天,一隊秦軍護衛著秦皇車輦,戒備森嚴地行進在陽武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官道上。

突然,從道旁閃出兩名刺客,如虎人羊群,直逼黃羅傘蓋的車輦,隨著一聲大喝,只見其中一人手持120斤重的鐵椎用力向車輦砸去,隨後兩人便逃之夭夭。

鐵椎誤中副車,秦始皇大驚失色,立即下令捉拿刺客。

但是,刺客借著道旁草木的掩護,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

秦始皇遇刺,這是第3次了。

第1次是荊軻借獻燕國地圖的機會將匕首藏於圖中,趕著「秦皇環柱而走」。

第2次是荊軻的朋友高漸離,他用藥熏瞎自己的雙眼,喬妝成說書人,趁給秦皇說書的時機來行刺。

這第3次暗殺的主謀,就是後來被人們譽為運籌帷幄的「帝王之師」——張良。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降下帷幕,劉邦即帝位,是為西漢高祖。

五月,高祖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

席間,劉邦問大臣們:「我能奪取天下,而項羽卻失去天下,是什麼原因呢?」群臣議論紛紛,或贊劉邦膽略過人,或稱劉邦能與天下同利。

劉邦不以為然地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要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而項羽連一個謀臣范增都留不住,所以他才敗在我的手下。

張良(?——前189年),字子房。

祖父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宰相。

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宰相。

張平卒後二十年,即公元前230年,韓亡於秦,張良失去了繼承父業的機會,喪失了唾手可得的顯赫地位。

他胸懷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復韓。

其實,韓亡後(韓成為秦的潁川郡),張良家境依然富綽,僅奴僕就有300多人。

但年輕氣盛的張良,卻不滿足於過眼煙雲般的榮華富貴,獨對秦始皇滅亡韓國懷恨在心。

即使胞弟天亡,他也無心厚葬,而是悉散家財,四處訪求刺客,因此才發生了博浪沙襲擊秦始皇的事件。

行刺未遂,張良被懸榜通緝,不得不逃往下邳(今江蘇邳縣)躲藏起來。

張良這個名字,就是為逃避追捕才改的。

下邳城北有一條沂水,沂水上有一座小橋。

張良常常憑欄遠眺,藉此打發時光。

一日,一位身著布衣,鬚髮皆白,腰系絨繩的老者來到張良跟前,並故意將鞋子扔到橋下,毫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來!」張良十分詫異,猶豫了一下,見他步履蹣跚,老態龍鍾,便忍氣下橋取來鞋子。

老人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張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照辦了。

事畢,老人也不道謝,大笑一聲,悄然離去。

彈指之間,老人又出現在張良面前,讚許道:孺子可教也。

並相約5天後在此會面。

張良覺得這位老人不同尋常,連連應允。

5天後,天剛剛亮。

張良前往赴約,想不到老人已在橋上等候多時了。

他嚴厲責備張良說:「同老人約會,為什麼遲到呢?」

再過了5天,張良在雞叫頭遍時就動身。

走近橋頭,張良大吃一驚:老人又比他早到了。

又一個5天後,尋找出路的迫切心情,促使張良不到半夜就去橋上等候老人。

這次,張良總算趕在老人前面。

老人高興地取出一編竹簡書,說:「讀了這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

10年後,你可以干出一番事業來。

13年後你會在濟北(今山東西部)谷城山下看到一塊黃石,那就是我。

」老人說完,悠然自得地走了。

張良迫不及待地打開書,一看,吃了一驚。

原來,這是一部十分名貴的《太公兵法》。

自此,張良如獲至寶,手不釋卷,把它作為學習的經典。

10年後,陳勝、吳廣首揭反秦的義旗,張良果然踏上了建功立業的道路。

13年後,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

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

唐代詩人李白在《經下邳圮橋懷張子房》一詩中寫道: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

潛匿游下邳,豈日非智勇。

我來圮橋上,懷古欽英風。

惟見碧水流,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從這個故事看,有人授張良兵書,是可能的,但授書者成了人格化的神,則未免荒謬。

很顯然,這一故事純屬後人虛構,經民間傳說而成神話。

它試圖說明,張良聰慧過人,是因為有「神授」的緣故。

這從某種程度上,又反映出後人對張良的頂禮膜拜。

張良在下邳一住就是10年。

他仗義行俠,結交廣泛。

楚國的項伯(項羽叔父)因為殺了人也逃到下邳,靠著張良的幫助,藏匿起來,他們遂成為莫逆之交。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兵反秦。

張良聞雞起舞,聚集了100多名少年前往呼應。

第2年,陳勝被殺,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張良又投袂而起,歸順在途中偶然遇到的劉邦,兩人心照神交,相見恨晚。

在伐秦路上,風餐露宿,張良向劉邦談論《太公兵法》,把六韜之略和盤托出,深受劉邦讚賞。

但張良向別人講起這些兵法來,卻沒有一個人能夠領悟的。

張良因此對劉邦有知遇之感,他喟然興嘆:「沛公(劉邦)的智慧,大概是上天授的!」

這時,另一支反秦義軍由楚國項梁率領,義軍兵驍將勇,所向披靡。

為了統一滅秦步伐,項梁召集各路將領,商議推翻秦朝的大事,劉邦帶著張良也應召前往。

項梁聽從謀臣范增的主張,把在民間牧羊的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找來,立為楚懷王,建都盱眙(今江蘇盱眙縣東北);項梁自封為武信君。

張良早就立志恢復韓國。

於是乘機向項梁建議立韓國之後為王。

他對項梁說:「您已經立了楚國的後代為王。

韓國的後代橫陽君韓成很賢德,應該立他為韓王。

這樣,就可以多樹黨羽,互相支援,共同起兵反秦。

」於是,項梁封韓成為韓王,封張良為韓國司徒(位似丞相),並讓張良與韓王成一起帶領千餘人向西攻打韓國故地。

項梁接連打了幾次勝仗,便驕傲起來。

秦將章邯乘其不備,大破楚軍,項梁被殺。

於是,楚懷王從盱眙撤至彭城(今江蘇徐州),並命項羽攻打章邯,由北路入關,同時命劉邦西進,直搗秦都咸陽。

劉邦從碭縣出發,經成武(今山東曹州)、高陽(今河南杞縣西)、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等地,攻占了潁川。

張良隨韓王成一起,趕來相會。

劉邦在張良協助下,連下10餘城,迅速平定了韓國地盤。

劉邦請韓王成留守陽翟(今河南禹縣),自己與張良繼續向西進軍。

公元前206年6月,劉邦進軍南陽郡。

南陽郡守下令死保宛城。

劉邦求勝心切,恐宛城久攻不下,延誤時日,便想從宛城西邊繞道而行,直撲關中。

張良深謀遠慮,看出了丟掉宛城的弊端。

他對劉邦說:「如不把宛城攻下,就會陷入後有宛城,前有強兵,腹背受敵、被動挨打的局面,這是兵家之大忌。

」劉邦徹悟,遂依張良之計,偃旗息鼓,調兵回師,又在天亮前把宛城團團圍住,使南陽郡守不戰而降。

南陽本是一個大郡,士民眾,積蓄多。

劉邦在此招兵買馬,儲草備糧,兵力很快壯大到兩萬餘人。

9月,劉邦麾兵趨至蟯關。

蟯關(今陝西商縣西北)是南陽通往關中的咽喉要道,也是拱衛咸陽的最後一道關隘。

劉邦兵臨城下,便欲驅動2萬士卒強行仰攻。

張良認為,秦有重兵扼守,不可輕敵,與其強攻,不如智取。

於是,他建議劉邦,一方面派出部分兵卒,在附近山頭大張旗幟,作為疑兵,迷惑敵人;另一方面,準備對把守蟯關的秦將韓榮等人施以重賂,假裝議和,趁其懈怠,奇襲蟯關。

劉邦同意了張良的計策。

第二天,便派遣謀士酈食其人城,拜見秦將韓榮。

依張良囑託,酈食其一開始即投石問路:「天下伐齊,並非沛公一人。

若將軍肯惜百姓生靈的痛苦,就開關向沛公投降,沛公亦將感激將軍,保持祿位。

」酈食其故意將「祿位」二字說得有板有眼。

韓榮聽出了弦外之音,但仍裝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說:「本人食秦祿很久,這樣做未免太不義了。

可否給我3天時問,與諸將共議,或戰或降,取決於大家。

三天後,張良遣酈食其再見韓榮,說:「將軍忠心耿耿,值得欽佩。

今特奉上沛公親撥黃金千兩,表示對將軍的崇敬。

沛公已下令退兵,與將軍議和。

韓榮乃屠戶子弟,貪圖錢財,見利忘義,他對酈食其說:「既然如此,權且收下此禮。

但我仍然希望大家講和罷兵,免得生靈塗炭。

酈食其回見沛公,備道詳情。

張良建議劉邦,派10餘兵,裝成百姓模樣,各挑一擔柴禾,中間藏著火炮,從小道繞至關後,放火燒山;再令大將樊噲高舉旗幟,鼓譟前進,攻打崎關。

韓榮自受金以後,認為戰事將歇,終日飲酒作樂,毫無戒備。

忽見劉邦大軍沖至關前,又見關後遍山起火,炮聲不絕,遂奪路而逃。

關內秦兵,群龍無首,亂成一團,降的降,死的死了。

拿下蟯關,劉邦兵叩咸陽。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到達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只做了46天皇帝的秦王子嬰便手捧傳國玉璽,向劉邦投降,至此,秦王朝統治徹底瓦解。

劉邦年輕時,曾在咸陽服過徭役,看到秦始皇車駕出巡,不無羨慕地說:「大丈夫應當這樣!」

劉邦攻人咸陽,被浩浩蕩蕩的隊伍簇擁著,面對簞食壺漿的百姓,怎能不飄飄欲仙!趕到關中一看,蘭台椒房,瓊樓玉字,金碧輝煌,令人眼花繚亂;後宮數千嬪妃,傾國傾城,儀態萬方,更令他流連忘返,樂不可支。

他跟眾將說:「當初,楚懷王有約,先人關者為王。

如今我先進關了,我就居此以安人心,你們看如何?」賣狗肉出身的大將樊噲雖是個粗人,但此時卻粗中有細,勸諫劉邦說:「您是想得到天下,還是想當富翁呢?這些奢侈之物,正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你要它何用?還是趕快回軍霸上,不要留在宮中吧。

」但是劉邦不聽。

張良復諫:「因為秦做了暴虐無道的事,您才來到這裡。

為天下剷除兇殘的昏君,就應以樸素為號召。

現在剛剛進入秦宮,就安於和秦王一樣享樂,這就叫做『以暴易暴』。

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樊噲的意見是對的。

」劉邦一向依重張良,聽了這番話後,立即還軍霸上。

一心稱霸天下的項羽,在平定了黃河以北廣大地區後,正準備率軍入關,聽說劉邦隊伍已攻破咸陽,氣得暴跳如雷。

他統率40萬大軍(號稱百萬)進入函谷關,威風凜凜地屯駐鴻門(今臨潼以東),與霸上(今長安以東)劉邦的軍隊遙遙相對。

恰在此時,劉邦手下有個名叫曹無傷的將領,為討好項羽,派人告密說:「劉邦想做關中王,把天下占為己有。

」項羽一聽,有如火上澆油,準備襲擊劉邦。

項羽的謀士范增亦順水推舟進言道:「以前劉邦是個貪財好色之徒。

這次人關後,他卻不貪財寶,不近女色,可見他志向不小。

應該儘快消滅他,千萬不可坐失良機!」

誰知項羽劍拔弩張要消滅劉邦的事,卻驚動了左尹項伯。

為報張良昔日救命之恩,項伯連夜騎上快馬,直奔劉邦駐地。

他找到了張良,把項羽的計劃和范增的主張告訴了他,勸他趕快逃離劉邦,免得成為劉邦的陪葬品。

張良聞訊,心急如焚。

但他頭腦冷靜,足智多謀,靈機一動,便對項伯說:「我奉懷王之命,送劉邦入關,現劉邦有危,我卻偷偷走掉,這樣做太不講義氣了,請容我向劉邦辭個行吧。

」項伯只好應允。

張良把項伯透露的情況趕緊稟告劉邦。

劉邦聽後大吃一驚。

張良問劉邦:「您估計,您的士卒能夠擋住項羽的士兵嗎?」劉邦默想了一會,說:「當然不能,但是有什麼辦法呢?」於是,張良力勸劉邦拜會項伯。

項伯礙於情面,只好接受劉邦的求見。

劉邦象款待久別的故友一樣招待項伯。

張良頻頻為項伯斟酒,並說劉邦有個女兒仍待字閨中,願許配給項伯的侄子項東。

項伯來不及細想,張良伸開雙手把項伯的袍角與劉邦的袍角提起來系在一起,然後用劍一割,兩人的袍子各落下一個角。

按風俗,劉邦與項伯就這樣成了親家。

在張良的暗示下,劉邦又對項伯說:「我入關以後,清查了人口,封存了府庫,一絲一毫不敢自取,只等項羽到來。

我之所以派兵守關,是防止其他盜賊的出入,日日夜夜盼望項羽的到來,哪敢謀反呢?還是請您把這些情況告訴項羽吧。

」項伯信以為真,滿口答應,並對劉邦說:「明天早晨,您務必去向項羽說明,表示歉意。

項伯離營,被范增發現了。

考慮到天機已被泄露,范增不得不放棄偷襲的計劃。

項伯回營後,把劉邦的話如實報告給項羽,並說:「劉邦先攻入關中,你不但不賞,反而要進攻人家,這是多麼不義啊!你應該好好招待他。

第2天清晨,劉邦依項伯之約率張良等人來到鴻門,向項羽陪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秦,您縱橫黃河以北,我轉戰黃河以南。

沒有想到我能首先攻入關中推翻秦朝。

在這裡與您重逢。

現在竟有小人從中挑撥,使我們兄弟之間發生誤會。

」項羽脫口答道:「這都是你的麾下曹無傷說的,要不然,我哪能如此呢?」言畢,請劉邦赴宴。

席間,老謀深算的范增頻頻向項羽示意,要他下決心殺掉劉邦。

可是項羽毫無反應,依舊飲酒。

范增見項羽無意殺劉邦,又生一計。

把大將項莊叫來,讓他向劉邦敬酒,然後借舞劍助興之機,殺死劉邦。

張良看穿了范增的用意,並向項伯示意。

項伯拔劍與項莊對舞,並用身體時時掩護「親家」劉邦,使項莊無法下手。

由於張良遇事機警,鴻門宴僅僅成為一場虛驚。

它使劉邦及其軍隊避免了一場殘酷的血戰,也為劉邦統一天下提供了重要的契機。

對此,范增倒是一針見血、十分氣憤地對項羽說:「將來和你爭奪天下的必定是劉邦,我們就等著作他的俘虜吧!」

鴻門宴後,項羽率人屠了咸陽城,殺了子嬰,又放火燒了阿房宮。

「項羽一炬火,驪山三月紅」,咸陽腥風陣陣,滿目荒涼,變成一片廢墟。

與此同時,項羽又派人去見楚懷王,要求更改以前的盟約,被懷王拒絕。

桀驁不馴的項羽惱羞成怒,一氣之下把懷王遷往江南,建都郴縣(今湖南郴縣)。

表面上仍尊稱他為「義帝」,實際上卻剝奪了他的權力。

公元前206年2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並擅自分封18個諸侯王。

為限制劉邦發展,藉口巴、蜀也是漢中之地,封劉邦為漢王,統領遙遠的巴、蜀地區,建都南鄭(今陝西漢中)。

范增為徹底牽制劉邦,堵塞他東進的道路,又建議項羽三分關中,把秦朝降將章邯封為雍壬,統領咸陽以西地區,建都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封司馬欣為塞王,統領咸陽以東,黃河以西地區,建都櫟陽(今陝西臨潼以北);封董翳為翟王,統領上郡(今陝西北部),建都高奴(今陝西延安)。

劉邦見項羽背信棄義,忍無可忍,想發兵攻打項羽。

張良認為: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進攻,等於自投羅網,不如暫作退讓,先鞏固巴、蜀,養精蓄銳,再伺機起事。

劉邦別無選擇。

長嘆一聲,答應了張良的請求。

張良把所受賞賜的黃金百鎰。

珍珠二斗,全部轉贈給項伯。

劉邦洞悉張良的意圖。

又給張良許多財寶。

張良請項伯在項羽面前為劉邦求取漢中之地。

項羽居然應允。

這樣,漢中地區名義上劃歸了劉邦。

4月,各諸侯王分別回到各自的封地。

張良原本是韓王成的臣下,且一心惦念韓王成,不能跟隨劉邦到南鄭,但又依依不捨。

張良護送劉邦,一路上經杜縣(今陝西西安東南),入蝕中(今安南,即子午谷),很快到達褒谷(在陝西褒城)。

褒谷又叫褒斜道,位於崇山峻岭之中,山高谷深,懸崖陡峭,蜿蜒數百里,中間有褒水流過,歷來是從陝入川的南北通道和兵家必爭之地。

因懸崖絕壁,元路可行,人們就在半山腰的石壁上凌空駕設棧道,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張良望著棧道,突發奇想,奏請漢王:「您走後可以把棧道燒掉。

」漢王不解其意,張良不厭其煩解釋道:

「留著它對漢家有三害,燒了它有三利。

第一,燒了棧道對漢家來說,易聚不易散。

——漢王到南鄭去是為發展力量。

但我們帶去的這10萬人,關東人多,到了南鄭以後,萬一水土不服,誰願在那受罪呀?要留著這個棧道,用不了多久,這10萬人就變成了一盤流沙;把它燒掉,大家知道回不去了,也就安心呆在南鄭了。

這就是燒了它的第一利,反之就是一害。

「第二,燒了棧道,姦細不能往來,您在南鄭收錄巴、蜀兩郡之民,養兵練將,聚草屯糧,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項羽不會知道。

不然,您在南鄭的作為都不能逃過項羽的耳目,這樣,只要您力量有所壯大,項羽就會先發制人,進兵南鄭或派兵把住要塞,您怎麼可能捲土重來呢?這是燒了棧道對漢家的又一利,反之,不是又一害嗎?」

劉邦認為,張良的分析切中要害,連連稱是。

張良接著說:「燒了棧道,項羽無西顧之憂了,您不再是項羽的眼中釘肉中刺了,這就在客觀上麻痹了項羽,他自會放鬆對您的戒備。

將來漢軍養足了銳氣,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這不是燒了棧道對漢家的又一利,不燒棧道的又一害嗎?」

劉邦依照張良的意願,果然放火燒掉了棧道。

張良回到了韓國。

由於他輔佐了劉邦,引起了項羽的忌恨,所以項羽不讓韓王成到封國去,而是把他帶到彭城。

項羽到達彭城後,又把韓王成降為穰侯,不久就把他殺了。

8月,劉邦接受韓信的建議,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故道,從側面出兵關中,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欣、翟王翳也先後歸降,掃除了東進道路上的攔路虎。

項羽聽到三秦平定的消息,封鄭昌為韓王,準備對付劉邦。

張良唯恐項羽攻打劉邦,就給項羽寫信說:「漢王名不符實,所以他想得到關中。

只要按當初的約定得到了關中,他決不敢再向東發展了。

此時,由於項羽分封不公,田榮首先在齊國舉兵反抗項羽;陳余沒有被封為王,也對項羽不滿,便跟田榮聯合起來對付項羽。

張良又把田榮、陳余聯合反抗的事告訴了項羽,試圖轉移項羽對劉邦的注意力。

項羽果然掉戈北土攻打田榮。

張良扶韓不成,乘亂西逃,復歸劉邦,被封為成信侯。

劉邦恢復關中後,建都櫟陽;田榮戰敗被殺,但田榮的兒子田廣自立為齊王,繼續對抗項羽。

項羽知道漢王劉邦已經向東推進,但一時又無可奈何,便決定先擊敗田廣,平定齊地,然後再去攻打劉邦。

這就給劉邦造成可乘之機。

漢王二年(前205年),劉邦率領56萬大軍經過洛陽到達外黃(在今河南蘭考東南)。

原來跟田榮聯合,反對項羽的彭越,這時也率領3萬人歸屬劉邦。

劉邦封他為魏相國,轉戰梁地,自己親率大軍直撲彭城。

項羽聞訊,急領3萬精兵回師彭城。

劉邦孤軍深入,遭到項羽勇猛的反擊,漢軍傷亡20餘萬人,劉邦率數十名騎兵逃至下邑(今江蘇碭山)。

彭城之戰,不僅使劉邦的主力受到意想不到的慘重損失,而且連先前投降劉邦的諸侯也紛紛倒戈,又投靠了項羽。

劉邦頓感前途黯淡,統一天下的希望似乎要破滅了,他單槍匹馬困在下邑,牽掛原已攻獲的關東地區,恐因時變亦被項羽奪去,遂對左右說,願把關東地區讓給能與他共建大業的人統領。

張良深謀遠慮,向劉邦舉薦了3人:一位是楚國的猛將九江王英布。

他因受項羽指使坑殺秦降卒20萬而聲名狼藉,並由此對項羽產生懷疑和忌恨。

項羽與田榮作戰時,曾徵調他支援,他謊稱有病,只派數千人前往敷衍。

彭城之戰,項羽令他前來相助,他又按兵不動,可見,可以策動他反楚。

一位是在梁地反抗楚軍的彭越。

他獨掌萬餘兵馬,但沒有安身立命的地盤,對項羽心懷不滿,亦可以派人聯合。

還有一位是韓信,在漢軍中只有他能獨當一面,可以委之重任。

張良對這三人的力量、處境洞若觀火,遂建議劉邦把關東地區許給這三人。

劉邦轉憂為喜,即派人分路遊說九江王英布,聯合彭越,調遣韓信。

不久,一個內外聯合、共同打擊項羽的軍事聯盟結成。

後來,劉邦就是藉助這三股力量,最終打敗了項羽,奪回了天下。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收集餘部,移軍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

蕭何也從關中送來了補充的兵員、物資,漢軍軍威復振,把項羽阻攔在滎陽以東。

敖倉是秦代建立的天下著名的糧倉,它位於滎陽西北的敖山上。

劉邦下令在滎陽和敖倉之間修築甬道,以便安全取用敖倉的糧食。

為了削弱項羽,劉邦派韓信渡過黃河,進攻安邑(今山西省夏縣)。

9月,韓信活捉了魏王豹,從側翼聲援劉邦,孤立項羽。

12月,項羽調兵遣將進攻劉邦,把滎陽團團圍住,又趁機堵塞了甬道。

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以撐持局面。

劉邦寢食不安,便把謀士酈食其找來商量對策。

酈食其此時年逾花甲,已沒有了隨劉邦下陳留、攻唬關時的機智。

面對項羽圍困孤城,便提出「分封六國後裔以削楚」的權宜之計:

「從前商湯討伐夏桀,在杞國封亡國國君的後代;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在宋國封亡國國君的後代;秦始皇失德棄義,侵占諸侯國家,滅了六國,使六國的後代沒有立錐之地。

陛下果真能再立六國的後代,全都授給他們國王的大印,這樣各國國君和臣子百姓一定都對陛下感恩戴德,無不嚮往您的聲望,仰慕您的仁義,甘作陛下的下屬臣妾。

德義一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稱霸了,項羽也必將整肅衣裳前來朝謁漢王。

劉邦聽了,連聲稱善,下令趕製大印。

酈食其正準備到各地行封,恰好張良外出歸來。

漢王正在吃飯,他高興地對張良說:「有人為我謀劃了削弱楚軍的計策。

」就把酈食其的計劃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張良。

張良脫口而出:「如果陛下按酈食其的主意行事,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漢王大惑不解,如墜五里霧中。

張良隨手執箸(筷子),比比劃劃地講出一番道理來。

張良說:「從前商湯討伐夏桀,封亡君後代在杞國,是因為他能置桀於死地;如今陛下能置項羽於死地嗎?」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分封六國後代的第一個原因。

「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封亡君後代在宋,是因為他有實力取下商紂王的首級,如今陛下能取項羽的頭嗎?這是不能分封的第二個原因。

「周武王進入殷的都城,表彰殷時賢人商容,釋放被拘禁的箕子,加高比乾的墳墓;如今陛下能修建聖人的墳塋,表彰賢人,尊重智者的門第嗎?」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分封六國後代的第三個原因。

張良進一步反問道:「先人發放鉅橋的糧食,散發鹿台的錢財,用來賜給貧窮的老百姓,陛下如今能散發府庫的糧食和財錢給老百姓嗎?武王滅商以後,收起戰車而用坐車,把武器擱置起來,並用虎皮覆蓋,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現在陛下能停止武備,施行文治,不再用兵嗎?武王把馬放在華山的南坡,表示不再打仗,如今陛下能放牧戰馬不再打仗嗎?周武王曾經把牛放養在桃林的北面,表示不再運輸和儲積糧草,如今陛下能不再運輸和儲積糧草嗎?這些是不能分封六國的另外四個原因。

張良最後指出:「天下的游士離開他們的親屬,拋棄祖先的墳墓,遠離他們的故人舊友,跟隨陛下走南闖北,日夜盼望的只是能得到一小塊封地。

如今,陛下想再分封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為王,天下的游士就會各回其國,各事其主,和自己的親友團聚,回到故里掃祭墳墓,陛下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分封六國的第八個原因。

況且,如今楚強漢弱,六國即使勉強重建,也會受到壓力而屈從楚國,反抗陛下,這難道不是惹火燒身嗎?」

漢王聽得目瞪口呆,輟食吐哺,痛罵酈生:「這個書呆子,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便下令銷毀所有的印章。

張良的分析,確實鞭辟入裡。

當初,陳勝起兵時,六國也都想推翻秦朝,反秦的目標是一致的。

陳勝分封六國的後代,暫時還可以起到聯絡與黨,孤立秦朝的作用,況且當時天下的土地並不歸陳勝所有,所以陳勝把秦朝的土地分封給六國的後代,既有美名又有實惠。

但是,對劉邦來說就不同了。

楚漢相爭,勝負未卜,且呈楚強漢弱之勢,六國諸侯並非全都反對項羽;如果劉邦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六國的後代,就等於削弱了自己,幫助了敵人。

這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辦法。

況且,秦朝滅亡後,項羽在並未站穩陣腳時,也曾分封諸侯,結果眾叛親離,兵戈迭起,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此乃前車之鑑。

張良力拒分封,表現了他對當時形勢有清醒的了解,顯現出一個古代謀略家的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

韓信為將,豁然大度,善謀略,知己知彼,攻則必破,守則必固,每戰皆勝,是楚、漢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中樞。

公元前203年11月,韓信奇計破齊後,派人送信給劉邦。

信中說:「齊國偽詐多變,反覆無常,又緊靠楚國,請封我為齊假王,以便鎮服齊國。

」劉邦讀罷,火冒三丈,大罵道:「我被楚軍圍困,日夜盼望你來協助我,你倒要自立為王!」張良深知韓信的重要:如果他歸順劉邦,劉邦就會勝利;如果他投靠項羽,項羽就會打敗劉邦。

於是,張良用腳尖踢踢劉邦,暗示他不要再說下去,並且俯在他耳邊說:「現在形勢對我們不利,哪能阻止韓信自立為王呢?不如順水推舟封他為齊王,讓他安心駐守齊國。

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劉邦幡然徹悟,改口罵道:「大丈夫能平定諸侯,就可以立為真王,何必做假王呢?」於是,他立即派張良前往授印。

張良不顧路途危險,穿越犬牙交錯的戰場,從滎陽直達齊都臨淄(今山東中部),授印冊封。

韓信撫摸著朝思暮想的金印,不禁眉開眼笑。

張良趁機勸說他發兵攻楚,韓信也滿口允諾。

在滎陽戰場上進退兩難的項羽,自思無法抽調部隊對付側翼韓信大軍,於是,利用與韓信「有故」的關係,派說客武涉誘勸韓信「反漢,與楚連和」。

韓信義無反顧地回答:「我跟從項羽,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用,而漢王對我則言聽計從,解衣推食,並封我為王,我不能辜負漢王!」武涉後腳出門,項羽謀士蒯徹前腳跨進韓府,唆使擁有重兵的韓信說:「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也被韓信婉言拒絕了。

張良撫綏韓信,雖為權宜之計,但小小一個封印卻為劉邦贏得了楚漢天平上最為關鍵的一個籌碼。

由此可見,他的遠見卓識確實高人一籌。

經過長期相持,楚漢戰爭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實力對比越來越有利於劉邦。

韓信在黃河中下游穩住了陣腳,從東北方威脅項羽;彭越等人又不斷從南方騷擾楚軍,使項羽四面受敵。

色厲內荏的項羽,頓生一計,要求與劉邦單獨比武,劉邦單騎出陣與項羽對話。

明槍易擋,暗箭難防,項羽趁其不備,放箭射中劉邦的胸部。

劉邦怕影響軍心,便摸著自己的腳趾說:「虜中吾趾」,然後從容退入軍營,因傷重臥床。

張良入帳請安,好言加以寬慰。

項羽見劉邦中箭,興高采烈。

試圖乘劉邦病危,軍心浮動之際剷平漢營。

張良看出了項羽的用心,力勸劉邦忍痛巡視軍營。

漢軍將士見劉邦安然無恙,愁容頓釋。

項羽探聽到劉邦仍在軍中巡行,惆悵不已,終不敢貿然輕舉妄動。

項羽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以送回被扣押的劉邦父親和妻子為條件,謀求停戰議和,企圖獲得喘息之機,以便東山再起。

公元前202年9月,劉、項簽訂了楚漢並存的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溝議和」。

鴻溝是戰國時修鑿的水利工程。

它溝通了中原地區的黃、濟、汝、淮、泗諸河,是當時重要的水利交通幹線。

鴻溝議和,是以鴻溝為界,東歸楚,西歸漢。

它在客觀上標誌著項羽已徹底失去了軍事上的優勢。

項羽率軍佯裝東歸。

劉邦自反秦以來,轉戰數年,出生人死,鞍馬勞累,幾次幸免於難。

楚漢議和後,他也向西撤兵。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張良聽到劉邦與項羽簽訂「鴻溝和約」之後,力阻劉邦西撤。

他認為,此時正是消滅項羽,奪取天下的大好時機。

如果中途休戰,就會前功盡棄。

他對劉邦說:「現在,您已經占據了大半個江山,各路諸侯皆已歸附,不如畢其功於一役,窮追猛打。

否則,給項羽以喘息之機,就會養虎遺患。

」劉邦覺得張良言之有理,又念項羽多次背信棄義,急令漢軍跨越鴻溝,揮戈東向。

10月,劉邦追擊項羽,來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南)。

此前,劉邦已和韓信、彭越約定,在固陵會師,共剿項羽。

可是,韓信、彭越遲遲不到。

楚軍趁劉邦孤軍深入,又把漢軍殺得大敗。

劉邦只得退守要塞,掘塹堅守。

韓、彭罷兵,急得劉邦六神無主,七竅生煙。

張良分析道:「韓信的老家在楚地,他還想擴大封地。

至於彭越,魏王豹已死,且無後代,任魏相國的彭越也想稱王。

總之,在楚兵將破而韓信、彭越未有分地的情況下,他們不來固陵是可想而知的。

」接著,張良提出了具體的分封方案:把陳州以東直到海邊的土地(今安徽、江蘇兩省的淮北地區)都加封給韓信;而把睢陽以北直到谷城地區(今河南東部及山東西部)劃給彭越。

張良斷言:如是而行,韓、彭二人必來會師,楚軍定將被打敗,否則,鹿死誰手,不得而知。

張良所言,可謂人木三分。

劉邦欣然接受,遂傳令冊封。

韓、彭受封后果然麾軍直撲固陵。

12月,漢軍各路隊伍把項羽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南)。

金鼓齊鳴,戰馬奔馳,在漢兵十面包圍下,項羽已成瓮中之鱉。

常言道:「餓死的駱駝比馬大。

」項羽儘管被困垓下,但仍有8000楚兵保護他。

他在山溝里紮下20里連營,仗著糧草殷實,一時間劉邦也真奈何不了他。

張良對劉邦說:「8000楚兵不消滅,項羽就完不了。

但這些楚兵個個英勇善戰,本事高強,又盤據險要地形。

硬打強攻必然傷亡很大,應當用計退敵,才能保全有生力量。

」劉邦按捺不住心裡的高興道:「用什麼妙計呢?」張良說:「楚兵跟隨項羽征殺,離鄉日久。

作戰順利時不易思念家鄉,但身陷重圍則容易思念親人。

現在他們連連失敗,被困深山,前途未卜,已是走投無路。

如能勾起他們思鄉之情,定會軍心渙散,不戰而降。

於是,便有了張良吹簫,漢軍以楚聲相和,一夜之間「唱」退了8000楚兵的傳說。

其實,張良破楚不僅僅只靠吹簫,有人說,還使用了別的「秘密武器」。

張良回到營中,本想用簫吹出楚調,讓楚兵聽到家鄉的聲音,勾起思鄉的感情。

可是轉念一想:霸王軍營20里,兵士們分散駐紮,自己這一支簫吹得再響,也傳不到半里遠。

近處的聽到了,但遠處卻無法聽到,項羽的軍隊照樣垮不了。

張良又苦思冥想,終於有了主意。

他派士兵上山砍來茅竹,選取粗竹子劈成竹篾,再把竹篾彎彎捆捆,紮成鳥形,上面糊了薄紙,做成紙鷂。

又派人選取細竹子截成小段,做成哨子,綁在紙鷂上。

晚上,月明星稀,空中刮著微風,張良開始用計了。

他命令士兵們拿著線繩、紙鷂分散到四面山崗上去等候,自己則登上了山坡的風口,在一塊石頭上坐下來,用簫吹起了哀怨、低沉、淒涼的楚地小調。

附近的士兵聽了,好不傷心,先是嘆息,後來忍不住落下眼淚,放出悲聲。

這個時候,四面山崗上的漢軍一齊放起了紙鷂。

紙鷂飄蕩在項羽軍營的上空,黑壓壓的一片。

微風吹來,紙鷂上的哨子嗚嗚作響,鶴唳鴻哀,淒悽慘慘,如泣如訴,所有的士兵都禁不住受到感染,哭聲驚天動地。

有的楚兵議論道:「整天打仗,有家難歸;弄不好連個屍首也留不下。

眼下大勢已去,這仗還為誰打呀?死保霸王還有何用呢?乾脆散了罷!」楚兵便把盔甲一甩,兵器一扔,做了劉邦的俘虜。

項羽還在帳中和虞姬喝著悶酒。

虞姬到底是女人,心細,聽到楚調、哭聲,知道末日已到,把劍一舉抹了脖子。

霸王成了孤家寡人,翌日,在烏江邊上自刎而死。

後來,人們喜歡放風箏,據說就是從漢朝張良那兒興起的。

公元前202年,劉邦即帝位,史稱漢高祖,建立了漢朝。

漢王朝已立,但都城地址未定。

有人建議都洛陽,言都洛陽者皆山東故人。

可是,婁敬卻勸高祖都關中,高祖覺得婁敬所言有理,卻又拿不定主意,便問張良。

張良想到,奪取天下後,高祖在採用秦的郡縣制的同時,部分地實行了周的分封制,各路異姓諸侯王割據一方,蠢蠢欲動,構成對漢王朝的嚴重威脅。

因此,尚在襁褓中的漢王朝還存在著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建都應首先考慮到怎樣有利於控制異姓諸侯王。

張良權衡一番後,向高祖力陳都洛陽之弊,都關中之利。

他分析道:

「首先,從軍事上講,洛陽雖然四周有山河險阻,但地處中原,容易四面受敵。

而關中東有崤山、函谷關作為屏障,西有隴水、蜀水作為依靠,屏山帶水,比洛陽地勢更為險要。

如扼守關中三方,獨以一面控制諸侯,其勢亦如高屋建瓴。

因此,無論諸侯安定或變亂,關中都是能攻善守的戰略要地。

其次,從經濟上講,洛陽方圓數百里,地少田薄,而關中沃野千里,再加上南有富饒的巴蜀,北有豐茂的牧地。

當諸侯有變時,可以憑藉黃河、渭河兩條交通大動脈,從關中順流而下,輸送軍需到東方。

更重要的是,從政治基礎上講,關中比洛陽優越。

漢軍兵入咸陽,秋毫無犯,深受關中之民的擁護。

楚漢相爭中,關中又成為漢軍的可靠後方。

總之,關中對西漢王朝來說,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劉邦採納張良、婁敬的建議,毅然遷都關中。

時已人夏,和風吹拂,垂柳搖曳。

洛陽城內,人聲鼎沸,車水馬龍。

高祖率文武百官浩浩蕩蕩開往關中。

漢王朝初定,劉邦大封功臣。

張良雖無疆場格鬥之功,但有運籌帷幄之勞。

因此,高祖讓張良「自擇齊3萬戶」為封邑。

「大城名都」的人口只有秦時的五分之一,且齊地位於黃河下游,經濟發展較早,素以富饒著稱。

因此,在凋敝、蕭條的漢初,齊地3萬戶是極厚的食祿。

與一些大臣爭功的態度相反,張良卻婉言謝絕了高祖的賞賜。

他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時,跟陛下在留城(今江蘇沛縣西南)相遇,這是天意成全,把我交給陛下。

所以把留地封給我,我就心滿意足了,哪裡還敢要3萬戶?」高祖接受了他的請求,封張良為留侯。

當時,劉邦分封了20餘名大臣。

其他人日夜爭功,使劉邦左右為難,無法再封。

一天高祖看見將領們三三兩兩坐在沙地上交頭接耳,就問張良他們在議論什麼。

張良故作驚訝地說:「難道陛下還不知道嗎?他們在密謀造反呢!」高祖大吃一驚:「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他們為什麼又板叛呢?」張良告訴高祖:「自從您當了皇帝後,封的都是象蕭何、曹參等親近的人,懲罰的都是你平時仇恨的人。

這些聚在一起的將軍怕輪不到受封,——天下哪來那麼多的土地封賞每一個有功的將士?——又怕皇帝計較他們以前的過失而被收拾,自然就聚集在一起謀反。

」高祖發愁了,不知如何是好。

張良給高祖出了個主意,要他馬上封一個大家都知道是皇上最痛恨的人,來安定人心。

於是,高祖大擺酒宴,當場封雍齒為什方侯。

原來,雍齒與高祖曾是舊交,但雍齒多次侮辱高祖,也曾背叛過高祖,但高祖念他功勞大而不忍心殺他。

那些功臣在宴會上見雍齒被封了侯,都高高興興地說:「雍齒尚且封侯,我們就更無所顧慮了。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評論這件事說,張良這樣做,使高祖避免了「阿私之交」,使群臣消除了「猜懼之謀」,「國家無虞,利及後世。

若良者,可謂善諫矣。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亦賦詩讚道:

漢業存亡俯仰中,

留侯於此每從容。

固陵始議韓彭地,

復道方圖雍齒封。

漢朝建立後,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日益尖銳和激發,舉止如婦人的張良又體弱多病,更加上張良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又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他索性「等功名於物外,置榮利於不顧」,杜門謝客,深居簡出,採取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態度,專心修心養性,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

但呂后感謝張良建議起用「商山四皓」、鞏固了太子的地位,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了勸告,仍就食了人間煙火。

以往史家,多以張良晚年消極引退,加以非議,殊不知,張良至死仍傾向國事,參與朝政。

況且張良引退,不僅確有權宜利弊的深算,還有讓權於後人的遠慮。

事情是這樣的:公元前197年,皇室內部發生了戚夫人爭寵奪嫡的事件。

高祖本來立了呂后的兒子劉盈為太子,但以後呂后常留長安,而戚夫人則與高祖形影不離,深受寵愛。

一方面戚夫人經常向高祖哭訴,請求廢掉劉盈,改立自己生的如意為太子。

另一方面,高祖對太子劉盈也不大喜歡,經常說:「如意類我」;太子劉盈「仁弱」,「不類我」。

於是,高祖便想廢掉劉盈,改立如意為太子。

當時,許多大臣竭力諫爭,高祖始終不肯改變主意。

呂后一籌莫展,只得讓她哥哥、建成侯呂釋之去找張良。

呂釋之對張良說:「您是陛下的謀臣。

現在陛下要廢掉太子,您哪能放手不管呢?」張良推辭道:「以前陛下打天下的時候,經常處在困厄之中,所以才肯用我的計謀;現在天下安定,陛下從恩愛出發,想另立太子,這是骨肉之間的事,就是有一百個張良也沒有用處。

」呂釋之賴著不走,一定要張良出主意。

張良實在推脫不過,就獻計說:「這件事用口舌是爭不成的。

天下有四個老人,很受皇上尊重。

但是,因為皇上對人傲慢無禮,所以他們寧願藏匿深山,也不願意當朝廷的臣子。

皇上很器重這四個人,如果太子劉盈能不惜金玉財寶,用謙恭的言辭、用舒適的車子設法帶領他們出入朝廷,有意讓皇上看到,讓他知道這四個人在輔佐太子,這樣,對鞏固太子的地位是很有幫助的。

呂后依照張良的吩咐,派人把這四個老人迎來了。

公元前195年,高祖平定黥布叛亂後,病得更厲害了,愈發想更換太子。

但在一次酒宴上,高祖卻改變了主意。

酒宴剛開始,太子劉盈給高祖斟酒,四個老人跟在太子左右。

這四人年齡都在80以上,鬚眉皓白,衣冠甚偉。

高祖見了,覺得奇怪,一問才知道他們是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

高祖不解地問道:「我請你們,你們不來,總是躲著我。

現在你們為什麼願意跟我兒子來往呢?四人齊聲說:皇上一向看不起儒生,經常罵不絕口,我們不願受人污辱,所以才遠遠地躲起來。

現在聽說太子仁者,尊敬賢者,善待儒生,天下誰都想為太子效力,所以我們自願前來!」高祖說:麻煩你們始終如一地輔佐太子吧。

四人言畢離去。

高祖目送他們,說:「太子羽翼已成。

」在旁的戚夫人哭泣流涕。

高祖隨口唱道:「大鵬高高飛起,展翅飛躍千里。

羽翼業已長成,四海飛來飛去。

四海飛來飛去,尚能使用何計!雖有好箭利器,又能射向哪裡?」……

這場皇室內部的爭鬥,儘管轟動朝野,幾反幾復,但是,由於張良的運籌帷幄,終於使呂后太子劉盈獲勝,從而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政治動亂,從穩定西漢王朝的統治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久經戰亂的漢初人民,需要的是休養生息的太平盛世。

公元前189年,張良去世,埋葬在谷城山下的黃石崗。

公元731年,唐玄宗為崇尚武功,特給呂尚立廟(即「武成王廟」),選「十哲」(歷代十位著名軍事家)配享,便以張良居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