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堪比歷代明君的皇帝卻勞累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宋代皇帝跟其他朝代皇帝有點不一樣,他們天生帶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氣質,這大概跟政治格局有關。
自李唐覆滅後中原王朝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小國林立政權更迭加劇了人心分離。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改後周為宋,逐漸統一了中國南北,使得中國再次統一。
然而,由於長期的內耗,人心的割裂,讓這個統一的王朝立足不穩。
趙匡胤吸取教訓,為防有人效仿於他,不得不做出抑制武力的決定。
然而,由於中原地區長期的分裂,本身來講軍事人才匱乏軍隊戰鬥力較弱,再加上外敵環伺和重文輕武,很難像漢唐一樣疆域廣大,曾經的失地很難收回來。
作為北宋王朝的皇帝,他們一出生就肩負起抵禦外敵和收復失地的重任,為保江山憂國憂民。
到了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趙頊即位時,已經百年無戰事的宋朝社會矛盾尖銳,國家財政拮据,百姓貧窮多難,軍隊廢弛積弱,迫切需要變法圖強。
國家需要變法革新緩和社會矛盾,而神宗皇帝對變法更是給予重望。
這位北宋第六位皇帝非同一般,他年紀輕輕卻抱負遠大,血氣方剛又銳意進取,對社會現狀了解透徹,對渴望變法迫切強烈。
另一方面,他不沉湎於宮闈房事,不喜歡郊遊打獵,從小好學崇尚先賢之學,可以說宋神宗擁有了一個明君該有的一切特質。
除此之外,經歷仁英兩朝後的北宋擁有了許多能人志士,人才濟濟名臣輩出。
仁宗皇帝時就特別注意招攬天下人才,朝廷湧現了司馬光、王安石、歐陽修、范鎮、蘇軾等治世之才,所以宋神宗理所應當會有所作為,中興大宋指日可待。
然而,看似理所應當水到渠成的事情有時候並不遂人願。
神宗皇帝曾經讀過王安石上書給仁宗皇帝的萬言書,對王安石的主張深表贊同。
因此,他上台後首先就是啟用了王安石作為變法推動者,把拒絕變法的保守派調離中央,設立條例司一心一意推行變法。
由於變法本身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再加上變法本身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以及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王安石的變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反對的勢力下到民間上到朝野甚至後宮,都對推行的變法強烈不滿。
這其中包括司馬光一干老臣,蘇軾這樣的年輕革新派,皇帝身邊的皇后太后皇太后,可謂是陣容強大。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提到的幾股勢力起初並非是完全反對,只是認為改革有諸多不合事宜,需要徐圖進行,後來演變成新舊對立也是無可奈何。
在如此強大的反對聲中,年輕的神宗皇帝和孤獨的王安石宰相態度軟化、決心有變。
因為變法的不合理以及在地方推行時執行偏差,導致民間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很多地方變相執行或拒不執行,變法派和保守派勢同水火。
為此,宋神宗不得不兩次罷免王安石的宰相之位以妥協保守勢力,親自上陣推行變法。
一直到他去世,新皇登基皇太后廢除了所有變法,王安石變法終告失敗。
這位大宋百年以來有明君特質的宋神宗皇帝,一心要通過變法中興社稷,最後在滿懷遺憾當中去世。
新皇登基皇太后廢除了所有變法,王安石變法終告失敗。
回顧神宗一生,實行變法的時機合適,滿朝可用的人才濟濟,力圖振興的決心慢慢,最後卻以失敗告終身懷遺憾離去,不得不讓人嗟嘆不已。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天時地利與人和三不可缺一,那麼宋神宗到底缺哪一個說法不一,但神宗這個皇帝大體還是符合明君的特點的。
此人博學多才剛正不阿,卻頑固保守硬把一個剛復興的王朝推向滅亡
他自幼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勤奮好學,刻苦努力,博學多才,剛正不阿,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但是不幸的是最終他卻成了大宋王朝的掘墓人,這既是他個人的性格悲劇,也是大宋王朝的悲劇。他是誰呢...
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朝代——北宋歷代皇帝簡述
1、 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出官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
宋神宗是宋朝的第幾位皇帝?後人對宋神宗評價到底是好是壞?
宋神宗是明君嗎宋神宗是宋朝的第六為皇帝,那時分南宋、北宋,他是北宋的。宋神宗也是一位相當年輕的皇帝,20歲就從父親那繼承了帝位,在位期間也一直為了北宋的繁榮強大而不懈努力。宋神宗是明君嗎?聽小編...
一個時代,兩個偉人,一個使國家強大,一個把帝國推向深淵
宋太祖趙匡胤導演皇袍加身大戲之後,創建大宋,隨後收南平,滅西蜀,平南漢,滅南唐,僅剩北漢小國及煙雲十六州,天下大局,基本平定。宋太祖趙匡胤與宰相趙普為了結束唐末地方割據與五代十國連年混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