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堪比歷代明君的皇帝卻勞累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代皇帝跟其他朝代皇帝有點不一樣,他們天生帶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氣質,這大概跟政治格局有關。

自李唐覆滅後中原王朝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小國林立政權更迭加劇了人心分離。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改後周為宋,逐漸統一了中國南北,使得中國再次統一。

然而,由於長期的內耗,人心的割裂,讓這個統一的王朝立足不穩。

趙匡胤吸取教訓,為防有人效仿於他,不得不做出抑制武力的決定。

然而,由於中原地區長期的分裂,本身來講軍事人才匱乏軍隊戰鬥力較弱,再加上外敵環伺和重文輕武,很難像漢唐一樣疆域廣大,曾經的失地很難收回來。

作為北宋王朝的皇帝,他們一出生就肩負起抵禦外敵和收復失地的重任,為保江山憂國憂民。

到了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趙頊即位時,已經百年無戰事的宋朝社會矛盾尖銳,國家財政拮据,百姓貧窮多難,軍隊廢弛積弱,迫切需要變法圖強。

宋神宗

國家需要變法革新緩和社會矛盾,而神宗皇帝對變法更是給予重望。

這位北宋第六位皇帝非同一般,他年紀輕輕卻抱負遠大,血氣方剛又銳意進取,對社會現狀了解透徹,對渴望變法迫切強烈。

另一方面,他不沉湎於宮闈房事,不喜歡郊遊打獵,從小好學崇尚先賢之學,可以說宋神宗擁有了一個明君該有的一切特質。

除此之外,經歷仁英兩朝後的北宋擁有了許多能人志士,人才濟濟名臣輩出。

仁宗皇帝時就特別注意招攬天下人才,朝廷湧現了司馬光、王安石、歐陽修、范鎮、蘇軾等治世之才,所以宋神宗理所應當會有所作為,中興大宋指日可待。

王安石

然而,看似理所應當水到渠成的事情有時候並不遂人願。

神宗皇帝曾經讀過王安石上書給仁宗皇帝的萬言書,對王安石的主張深表贊同。

因此,他上台後首先就是啟用了王安石作為變法推動者,把拒絕變法的保守派調離中央,設立條例司一心一意推行變法。

由於變法本身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再加上變法本身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以及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王安石的變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反對的勢力下到民間上到朝野甚至後宮,都對推行的變法強烈不滿。

這其中包括司馬光一干老臣,蘇軾這樣的年輕革新派,皇帝身邊的皇后太后皇太后,可謂是陣容強大。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提到的幾股勢力起初並非是完全反對,只是認為改革有諸多不合事宜,需要徐圖進行,後來演變成新舊對立也是無可奈何。

在如此強大的反對聲中,年輕的神宗皇帝和孤獨的王安石宰相態度軟化、決心有變。

因為變法的不合理以及在地方推行時執行偏差,導致民間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很多地方變相執行或拒不執行,變法派和保守派勢同水火。

為此,宋神宗不得不兩次罷免王安石的宰相之位以妥協保守勢力,親自上陣推行變法。

一直到他去世,新皇登基皇太后廢除了所有變法,王安石變法終告失敗。

王安石

這位大宋百年以來有明君特質的宋神宗皇帝,一心要通過變法中興社稷,最後在滿懷遺憾當中去世。

新皇登基皇太后廢除了所有變法,王安石變法終告失敗。

回顧神宗一生,實行變法的時機合適,滿朝可用的人才濟濟,力圖振興的決心慢慢,最後卻以失敗告終身懷遺憾離去,不得不讓人嗟嘆不已。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天時地利與人和三不可缺一,那麼宋神宗到底缺哪一個說法不一,但神宗這個皇帝大體還是符合明君的特點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為何淪落到靖康之恥的地步?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北宋靖康二年,金軍攻破東京,擄走北宋皇帝及大量趙家王公貴族。在外的康王趙構匆忙即位,集結兵馬,斷金軍後路,開啟了南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