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張遼姍姍來遲,是因為他不想和關羽為敵嗎?事實並非如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19年對曹操來說也許是流年不利:先是本家兄弟西線主將夏侯淵被殺,5月漢中失守被劉備奪取,6月東三郡易手,7月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兵困曹仁和呂常於樊城和襄陽,一時之間曹魏風聲鶴唳。

襄樊一線對曹操來說非常重要不容有失,於是曹操調兵遣將,于禁和龐德是第一批援軍,徐晃是第二批,就連曹操自己都駐紮在摩陂隨時準備策應。

不僅如此,曹操當時還調動了其他地方的部隊這當中就包括張遼,《三國志-張遼傳》提及「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

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

」,也就是說張遼其實也在徵召之內,只是還沒等他趕到,徐晃就擊敗關羽,關羽已經匆忙撤軍回救荊州了。

張遼和關羽的關係天下皆知,兩人惺惺相惜,早在徐州之時就認識,關羽投降曹操之後兩人更是成為生死之交,所以就有一種觀點認為張遼之所以姍姍來遲沒趕上和關羽作戰,一個原因就是張遼不想與關羽為敵,也不願和關羽在戰場上生死對決所以就故意拖延,事實上果真如此嗎?其實並非如此,我們分析一下。

要理清這個問題需要明白兩點,那就是張遼當時在哪裡?張遼是什麼時候動身的?我們先看第一點。

《張遼傳》提到「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征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

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就是說216年曹操到合肥巡視逍遙津之戰(215年)之地,發了一大通感慨,估計是想到張遼樂進李典三人當時以區區七千多兵馬對抗孫權十萬大軍的不容易,就給張遼增加了人馬,讓他駐屯居巢,217年濡須口之戰後張遼仍然駐屯居巢。

居巢在合肥附近離襄樊前線遠著呢,差不多要穿越大半個豫州和半個北部荊州才能到,而徐晃的宛城離襄樊前線就近多了。

再看張遼是什麼時候動身的?張遼駐屯居巢主要就是防備孫權對合肥的進攻,三國時期東吳和曹魏在合肥一線打了五次大戰,可以說合肥是雙方對峙的最前線;自逍遙津之戰後,孫權從內心裡就懼怕張遼,有張遼在合肥一線曹操很放心。

當時孫權和曹操在合肥一線應該還是有一些小規模的衝突的,《溫恢傳》提到當時的揚州刺史溫恢對兗州刺史裴潛說「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征南方有變。

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

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

」從這點來看,孫權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夕或期間在合肥一線應該有規模不大的軍事行動。

後來關羽進展太過迅速,于禁投降龐德被殺,襄陽和樊城岌岌可危,此時的孫權有點坐不住了,一方面如果關羽拿下襄樊對他也不利,另外一方面他覺得這是個偷襲關羽荊州後方的好時機,於是「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孫權暗中聯繫曹操是在十月,「冬十月,軍還洛陽。

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先王以權推誠已驗,軍當引還,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權長驅不復後顧。

上述記載至少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孫權是十月」稱藩「,第二,曹操是看到孫權從合肥撤軍回荊州才」除合肥之守「的,也就是說孫權不走,張遼也不走,孫權一走,張遼就跟著西進救援曹仁,所以說張遼至少是十月份才動身前往襄樊前線,此時襄樊前線徐晃的第二批援軍已經趕到了,雙方都快短兵相接了。

所以並不是張遼顧忌和關羽的關係而故意拖延時間和放慢行軍速度,實在是因為路途遙遠,動身時間晚,再加上手下大部分都是步卒(從逍遙津之戰張遼帶800步卒襲擊孫權大營可以看出,曹操留給張遼的騎兵很少)沒法加快速度,這些原因才導致張遼姍姍來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如果不偷襲關羽,三國會提前統一嗎?

建安二十四年,蜀漢荊州都督關羽發動了對曹操的北伐戰役,戰役前兩個月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擒于禁,斬龐德。可就在兩個月後,東吳忽然背盟偷襲關羽,關羽兵敗麥城,被東吳殺死。之後,孫劉聯盟破裂,曹魏...

魏國十虎將

 三國時曹魏名將,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不但曹姓、夏侯姓人才輩出,外姓將領更是國士之才。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名將的存在,赤壁之後魏武才敢和蜀吳同時三線作戰而不落下風。...

關羽敗死荊州,諸葛亮究竟有多大責任

被尊為一代武聖的關羽,在其聲望達到巔峰的時刻,卻也開啟了極速敗亡的命運。公元219年8月下旬,關羽率荊州軍北上進攻曹魏大將曹仁駐守的襄樊,圍樊城、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卻在三個月之內又迅速敗...

關羽的最後一戰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襄樊戰爭,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此役中蜀漢大將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蜀漢失荊州,與東吳關係惡化,最後發生夷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