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錯用的兩個人,一人導致北伐失敗,一人導致蜀中無大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169期 文/無常奉天玉)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漢末三國時期的頂尖謀士之一。

他隱居隆中,躬耕隴畝,卻能定下三分天下之計;他取東西二川,平定南中,戰無不勝;他出兵北伐,雖未入主中原,卻也戰果纍纍;他受劉備託孤,雖有取代劉禪之權,卻一向忠義耿耿。

如此看來,他幾乎成為了完美的化身。

然而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他終究還是受人詬病的——世人抨擊他的關鍵點,在於他不懂用人。

的確,比起有知人之明的劉備,諸葛亮在這一方面差了很多。

他一生最器重的人,卻給他乃至蜀漢帶來災難,不但導致了北伐的失敗,還讓蜀漢折損了一員名將。

這是怎麼回事呢?被他看錯的人,又是誰呢?

一、被高估了能力的馬謖

馬謖,字幼常,是名臣馬良之弟。

馬謖曾擔任過綿竹縣令等地方官職,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

據記載,諸葛亮認為馬謖頗有器量,而且通曉軍事,經常與他一起討論軍事、政事,有時甚至會通宵達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諸葛亮是打算將馬謖當作接班人來培養的。

最開始的時候,劉備倒是沒有說什麼,不過他臨終的時候,還是忍不住開口了,直接對諸葛亮道:「馬謖這個人,比較浮誇,沒有真實才幹,不能委以重任」。

《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記載:「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然而諸葛亮並沒有聽取劉備的建議,他將馬謖作命為了參軍,繼續與他討論各類事務。

後來諸葛亮出兵平定南蠻,馬謖對諸葛亮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聽取了他的建議,讓蠻夷高度自治,的確換來了幾年的和平。

自此以後,諸葛亮更高看馬謖一眼,並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力排眾議,對馬謖委以重任,讓其率兵前往街亭,抵擋魏將張郃的進攻。

結果,令他沒想到的是,馬謖果然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卻不能用理論結合實際的庸才——馬謖到了街亭之後,違抗了諸葛亮的命令,率兵棄城上山,被張郃截斷了水源,很快就潰敗了,街亭也徹底失守。

這時,諸葛亮如果繼續進軍,很可能被魏軍包了餃子,為了保險起見,他放棄了豐碩的戰果,迅速率軍撤退。

至此,第一次浩浩蕩蕩的北伐戰爭,就此宣告結束。

而且從此之後,他發動的幾次北伐,再也未能取得這樣的戰果。

試想,如果他聽從了劉備的建議,早早的認識到馬謖不堪大用,此戰的結果,是否會改變,三國局勢又是否會是另一番模樣呢?

二、被高估了氣度的楊儀

楊儀,字威公,是襄陽人氏,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擔任的是丞相長史一職。

每次隨諸葛亮出征,規劃兵馬的編隊,籌備糧草等事,皆是他負責的,其才幹的確沒的說。

不過此人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嫉賢妒能,且非常的小肚雞腸。

而他最看不慣的人物,則非當時的軍中第一人魏延莫屬。

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意思是說,魏延驍勇善戰,在軍中又有威望,再加上他剛而自矜,當時的人們都忌憚他,只有楊儀對他不假辭色,兩人之間的關係,勢如水火。

諸葛亮知道此事,但是他既倚仗楊儀之能,又倚重魏延之勇,便沒有處理此事,僅僅是維持著兩人之間的平衡。

不過,他雖看重魏延,卻不贊成魏延冒險奇襲曹魏的建議,所以他臨終的時候,安排退兵之事,將魏延排除在外了,並交待楊儀等人道,撤退的時候,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便可放任他自去。

可是,他還是高估了楊儀的氣度,即使他已經明言要放棄魏延了,楊儀還是沒有放過魏延的性命,而是派馬岱斬了魏延的首級。

自此之後,蜀漢再無可以獨當一面的將帥之才,甚至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狀況。

試想,如果諸葛亮早早的看透了楊儀的氣量之小,對此事進行周密的安排,是否可以避免這一悲劇的發生呢?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

導讀:「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這是後人對三國之一的蜀漢政權人才嚴重缺失的生動形象地描述。蜀漢人才缺乏,而將才更是奇缺,以致於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時,軍中將領已經到了捉襟見肘、不得不用武...

這三個人間接死於諸葛亮之手,非常可惜!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蜀漢名相,一生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至病死在五丈原北伐前線,諸葛亮一生功蓋寰宇,彪炳千秋,然而,諸葛亮無意中,卻害死了三個人,他們都是蜀漢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