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敢伐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34年,諸葛亮去世,司馬懿此時任曹魏大將軍,相當於武裝部隊總司令,坐鎮長安,全面負責對蜀漢的戰事。

諸葛亮去世時司馬懿正在五丈原前線,此時蜀漢發生內訌,魏延、楊儀爭鬥,司馬懿其實是想趁勢發起進攻的,《晉書》記載,司馬懿「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也就是說,不是司馬懿不想伐蜀或者不敢伐蜀,而是魏明帝不想。

魏明帝是站在全盤的角度進行考慮的,因為除了蜀漢那邊還有一個敵人孫吳,與蜀漢對峙日久,曹魏損耗也很大,需要修整一段時間,並不具備馬上伐蜀的條件。

伐不伐蜀不是司馬懿說了算的,司馬懿當然得聽命令。

235年,司馬懿轉任太尉,仍負責軍事並坐鎮長安,他在這裡一邊備戰一邊發展經濟,《晉書》記載:「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

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237年,遼東的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為燕王,要搞分裂活動,魏明帝派別人去打了一下,結果失利,只得讓司馬懿這位老將出馬。

司馬懿次年以太尉的身份征遼東,離開了與蜀軍作戰的主戰場,歷時約一年將遼東平定。

239年,正月里曹睿駕崩,司馬懿還在從遼東回師的路上,他接到數道急詔,坐追鋒車趕到洛陽,總算見到曹睿一面,曹睿向他託孤,讓他與新任大將軍曹爽一起共同輔佐年僅8年的少帝曹芳。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仍任太尉,同時兼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從此他沒有再回西線戰場,是否伐蜀也不由他一人決定。

不久,曹爽一夥以少帝的名義升司馬懿為太傅,其實是將其架空,司馬懿雖位高、名高、功高,但其實逐漸淡出了曹魏核心層,後來司馬懿索性稱病不上朝了。

244年,曹爽策划過一場伐蜀之戰,目的是立下軍功徹底壓住司馬懿,對於此戰司馬懿表示反對,他認為魏軍準備不足,伐蜀只能無功而返。

司馬懿的這個態度可以理解為他作為經驗豐富的將領,且長期在西線與蜀軍作戰,了解實際情況,故爾認為伐蜀不妥。

也可以理解為,他看出曹爽的私心,不想讓曹爽一夥更為得勢。

這一仗果如司馬懿所料,魏軍出征後遭到蜀軍周密且頑強的抵抗,陷入進退兩難之地,只得灰溜溜撤回。

249年,忍無可忍的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將曹爽一夥誅除,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時才真正「說了算」,但他首先面臨的急迫問題是那些忠於曹魏的人發起了叛亂,根本無瑕去想伐蜀的事。

250年,王凌在淮南叛亂,司馬懿親自征伐,消滅了王凌。

這時他能不能考慮一下伐蜀之事呢?不能了,因為幾個月後他就去世了,終年73年。

通過以上史實回溯,可以看到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確實沒有再伐過蜀,不過不是他不敢,而是另有其它原因:前一階段是因為他說了不算,想伐也伐不了;中間則是朝廷鬥爭逐漸白熱化,伐蜀成為鬥爭的一項內容,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司馬懿不希望別人去伐蜀;後期司馬懿總算獨攬了大權,但留給他的時間太有限,伐蜀已無從考慮了。

來源:悟空問答   編輯:靈丘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人生大贏家司馬懿,司馬仲達(下)

袁元上期說到諸葛亮第四次功魏,最終在與司馬懿的對峙中,因糧草不及不得不退兵。諸葛亮退兵後司馬懿料定此次諸葛亮回去後必定廣積糧草,不經過三年是不會出兵的。 果然3年後,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攻魏,行...

司馬懿……

生平早年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軍師聯盟真真假假,這才是真正的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