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致命傷,決定了孫權只求割據一方,從來沒機會統一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為什麼文武全才,國士無雙的辛棄疾,對孫權評價如此之高:【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占據東南,堅持征戰不休,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
】
而今天網際網路上一些一知半解之徒,卻將讚美孫權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生生曲解成了【孫權只配當曹操劉備的兒子】?
以為孫權只是繼承父兄基業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會擴張,才是對這個先後在赤壁、夷陵兩大戰役,大敗當世兩雄曹操、劉備的一代梟雄的極大誤解。
公元200年,孫策死時,廬江郡脫離孫氏治下,只剩四郡之地(丹陽、吳郡、豫章、會稽),而孫權歷經二十年時間,將地盤擴張到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個州,總計二十餘郡。
當時江東地區地廣人稀,生產力水平低下,根本不具備以此為根基,去統一天下的條件。
此時的中國人口密度,可以參考下面這張漢朝州郡圖,一個郡的顏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高,生產力發達,人力資源豐富;一個郡的顏色越淺,代表人口密度越低,生產力水平低下。
益州精華首為蜀郡,次廣漢;荊州精華首為南陽,次為南郡;揚州精華為淮南的九江、六安(東漢合併入九江),次為廬江;也只有這幾個州郡的戶口數和繁華程度,能勉強和中原各州郡相比。
而東吳的基本領土,是江南的吳、丹陽、會稽、豫章四郡,還有個廬陵,是從豫章郡分治出來的,而廬江郡只得了沿江一小塊。
至於今天的福建省一帶,當時只在會稽郡下設置了一個建安縣,根本就是力量真空。
孫權即位時的這些地盤,也就和益州的巴郡、漢中;荊州的荊南諸郡一樣,看著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開發度而論,也就比南中、嶺南這些蠻荒之地強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區,決不可同日而語。
這還不算,在曹魏和東吳的常年戰爭中,曹操下令把原本繁華的淮南地區,徹底搬空成了無人區,一如他們對付蜀國,搬空漢中郡一樣。
所以,作為一個精明的現實主義者,比之從貧瘠的江東去幻想如何征服整個天下這種雄(好)心(高)壯(騖)志(遠),孫權的選擇當然是腳踏實地,儘可能多地擴大領土。
事實上他已經做得足夠成功。
很多人先入為主地接受了「三分天下曹孫劉」,將孫權當成定要和曹操、劉備逐鹿天下的對手,所以當然覺得他的行事作風,毫無爭奪天下之志,令人失望。
豈不知相比衣帶詔、斬車胄後,劉備和曹操已是不死不休;孫權和曹操從來並無不可解的利害衝突。
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東的計劃?只怕未必。
他連荊州也才剛剛到手,遠談不上統治鞏固。
因此《程昱傳》表彰他有認為孫權聯合劉備反曹的先見之明,亦等於說曹營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內,包括曹操本人在內,都認為孫權會和公孫康殺二袁一樣,殺了劉備這個頭號反賊,獻其首以歸附中樞,才對此盲目樂觀。
【尚、熙與烏丸逆軍戰,敗走奔遼東,公孫康誘斬之,送其首……康亦心計曰:「今不取熙、尚,無以為說於國家。
」】【太祖征荊州,劉備奔吳。
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
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
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
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權果多與備兵,以御太祖。
】
《武帝紀》談及赤壁之戰,之所以只提「與備戰」,說白了不過是此時信息不對稱,曹操只是虛言恫嚇,沒有當真以孫權為對手,還以為自己僅僅在和劉備軍作戰。
因為有之前曹操認可公孫氏割據遼東四郡的先例,揚州菁華之地本在淮南,孫氏占據的江東六郡同樣是貧瘠偏遠的化外之地。
如張昭等東吳文臣,會相信孫權表面臣服,綁送劉備或斬其首級給曹操示好,曹操會同樣允許孫權名義上歸附,合法割據江東,也在情理之中。
而以一眾東吳文臣在歷史上的品行,若單憑魯肅一面之辭,便以為他們都是只顧個人功名利祿之徒,不惜賣主之人,不免失之片面。
莫忘孫策託孤時遺訓,同樣是囑託張昭能守則守,不能守則歸附中樞,爭天下野心自此而止,只要能保孫氏一門子弟平安,才是孫策臨終時最看重的。
所以曹操赤壁戰後的後悔,正是沒想到孫權是吃軟不吃硬的人,虛言恫嚇「會獵江東」,卻起了反作用。
其後曹操主力和孫權糾纏十年,在淮南地區多次大戰,對雙方都是得不償失,反讓劉備趁機西進做大。
等到曹操一旦放棄武力統一計劃,同意認可孫權割據江南(荊州牧),封高官(驃騎將軍)賜顯爵(南昌侯),孫權就求之不得,上表稱臣了。
之前孫權聯合劉備的十年反曹戰爭,不如說也正為以戰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漢王朝中樞,認可他的合法割據地位的因素更大。
整個孫權統治時期,不斷派出海船去台灣、去海南、去東南亞,首要目的都是為了搜刮人口。
幾乎每個東吳將領的個人傳記,都在拚命打山越,無非就是抓野人也掠奪人口。
這場對山越戰爭持續數十年,最後初步解決問題的諸葛恪,三年時間收服四十萬山越,得四萬甲兵,孫權大喜過望,臨終前立他為首席託孤大臣,以賞其功。
所以:當任何君主的領地一大半還都是野人和荒地的時候,他也會對外出擴張興趣乏乏。
至於如何一統天下,孫權表示呵呵呵,今天天氣真好。
人家的本職工作,明明就是地盤大一點是一點,割據長一年是一年的軍閥呀。
作為中國歷史上對抗中原大一統王朝的割據江南第一人,首開數千年青史之先河,孫權已經完成得足夠出色了。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
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
陸遜族人被孫策滅了一半,為何還能成為東吳大都督?孫權怎麼想的
陸遜族人被孫策滅了一半,為何還能成為東吳大都督?孫權怎麼想的 在三國歷史上有三大戰役。一個是官渡之戰,在這一戰中,曹操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強大的袁紹勢力從此走向了衰落。而曹操成為了新的北方霸主...
孫權有何過人之處,辛棄疾為什麼要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平定烏桓凱旋還鄴。北方各割據勢力基本肅清,他可以全心全意地對南方用兵了。早有南下荊州之志的曹操抓緊了政治、軍事各方部署:作玄武池大練水軍,同時調整了最高統治機構,罷三公官,置...
力主降曹的張昭,反贏得江東人人敬仰,更被曹操視為眼中釘
赤壁之戰時力主降曹的張昭,從來並非真正意義的「投降派」,相反,從孫策攻取江東起,張昭就一直被孫氏兄弟信賴為老師,並從無到有組建了孫吳政權整個幕僚文官系統,地位等同於荀彧之於曹魏、諸葛亮之於劉備。...
孫策死後8年,曹操北方未定,為何孫權一次也沒有北伐?
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刺殺身亡,最高興的莫過於曹操。當時曹操正在準備和袁紹的決戰,最怕就是孫策渡江北伐,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劉表、劉璋皆不足懼,但東吳小霸王的威名卻讓曹操必須足夠重視...
書生拜將破劉勝曹贏關羽 為何最終被孫權逼死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是「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的詩句,表達詩人寧願做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戰爭似乎與書生無關,但歷史一次次的證明,書生也能成為一代名將。之前編者獨孤雁...
白手起家,五年稱霸江東,他若是不死,東吳會是另一個樣子!
都知道孫權是江東霸主,帶領孫氏集團雄踞一方,三國鼎立。但很多人都會不經意地忽略孫權的兄長孫策的地位。而事實上,他如果不死,江東會是另一個樣子。江東孫家的基業創始人孫堅在荊州去世的時候,小霸王孫策...
三國演義中此三人乃父子關係,雄踞江東,三分天下與曹操劉備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隨之三分天下,曹操劉備乃當世豪傑,各占其一,理所當然。但此人天生碧眼紫發,卻以少年之軀,繼承其父與兄之業,與兩位當世豪傑三分天下,此人便是東吳孫權。
赤壁之戰時的孫劉聯軍和曹軍實力對比
赤壁之戰是三國前期一場重要戰役,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擊敗了北來的強大曹軍,為三國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礎。東坡居士《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歷史上了諸葛亮與周瑜到底誰更厲害
毛宗崗曾說用美人陪襯大美人是演義很高明的創作手法。演義里周瑜生來就是為了襯托"絕世美人諸葛亮的主要美人之一。羅貫中雖然不忘有時在他頭上插點花,但那是為了使他襯得別人更好看用的。所以他就是死了也要...
三國:孫權是三國最無能的君主,只配給劉備和曹操當兒子
昔曹孟德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時劉備正在用韜晦之計,聽到此處,嚇得酒杯落地,唯恐被曹公識破。在曹操眼裡,雖然劉備正在落魄,可天下也只有劉備可稱得上是他的對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