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最強腹黑謀士 一生幾乎算無遺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拋低吸,這是所有股民的夢想,如果三國是一個股市的話,賈詡就是一個操盤與進退場時機的掌握奇准無比,一生之中總能夠買低賣高、全身而退的亂世分析師。

《三國志》將荀彧、荀攸、賈詡並列為一傳,許多人對此不以為然,論德行情操,賈詡難以與二荀相提並論,說書人認為他能夠排在史書這麼高的位置,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其絕頂的智慧。

三國歷史中,真正堪稱料事如神的,不是諸葛亮、不是司馬懿,唯有賈詡。

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

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

」時太尉段熲,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

《三國志‧賈詡傳》

我們可以算算看,賈詡一生逃過了多少次Bad End。

賈詡早年因病辭官回鄉,遇上少數民族氐人作亂,一行人被圍補,賈詡自稱是太尉段熲的外孫,這位邊疆大將的姓名威震西涼,賈詡和段熲同為武威姑臧人,說起謊來煞有其事,恐怕信口便道出段家有幾個兒孫、大兒子最愛的是哪一房小妾,氐人聽得一愣一愣的,又畏懼段家勢力,賈詡因此保住性命,其他同行數十人皆被殺害。

逃過一難,又有一難。

賈詡很早就在官場上打滾,董卓入主落陽時,賈詡在陜縣牛輔的部隊中,其後各路諸侯起兵,董卓敗亡,牛輔逝世,這時大家都說應該解散軍隊,回家鄉避禍才是上策。

董卓這隻股票沒救了,拋售保命應該沒錯吧?且聽賈詡分析師怎麼說。

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

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眾以為然。

傕乃西攻長安。

語在卓傳。

《三國志・賈詡傳》

賈詡認為,現在長安所有人都對我們很不爽,想要殺盡董卓派系的涼州人,我們如果四散而逃,只要派一隻軍隊過來就悲劇了;倒不如趁手上握有兵馬,一路西進,沿途招收士兵,反攻長安。

這個想法看似匪夷所思,但董卓方死,餘黨勢力仍在,李傕、郭汜等人聽從賈詡之謀,這一趟西遊記莫名其妙召集了十餘萬大軍,又與董卓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就這樣不小心打下了長安城。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可謂荀彧、荀攸的鐵粉,對於賈詡語多批評,說他造成天下大亂,罪責深重。

我並不這麼認為,李傕打下長安後展開屠殺,未必是賈詡本意,至於謀事有功,李傕想封他為侯,賈詡辭而不受,回答道:「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

賈詡說得明白,亂世之中,但求自保而已。

傕等親而憚之。

會母喪去官,拜光祿大夫。

傕、汜等鬬長安中,傕復請詡為宣義將軍。

傕等和,出天子,佑護大臣,詡有力焉。

《三國志‧賈詡傳》

賈詡以母親過世為理由辭官避禍,當李傕與郭汜爭權相鬥、危害皇帝時,李傕又請賈詡出來當個將軍,後來兩方罷斗,解救天子,保護大臣,都與賈詡有關。

《獻帝紀》記載,賈詡說之以理,責備郭汜、樊稠,並反對李傕威脅天子,又贈送宮廷財寶給羌、胡領袖,讓他們領兵而去,削弱了李傕的外援,如此看來,他對維護漢朝的安穩或許有功而無過。

賈詡深知,越有功勞、越有本領的人,越是難以生存下去,他見天子平安,上繳印綬,離開這個是非之地,轉投將軍段煨。

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

是時將軍段煨屯華陰,與詡同郡,遂去傕托煨。

詡素知名,為煨軍所望。

煨內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備,詡愈不自安。

《三國志・賈詡傳》

史書沒有明載,但說書人認為段煨應該是太尉段熲的宗室親人,因為賈詡、段熲、段煨都是涼州武威人,或許就是同鄉的關係,賈詡做出了投靠段煨的選擇。

我們可以想見賈詡的謀略能力有多強大,每個將軍對他都是又敬又怕,賈詡發現段煨開始忌憚自己,所以他思前想後,不願捲入龐大的權力漩渦,也不能長久依附段煨這樣平凡的中郎將,必須尋找一個不大不小的勢力──張繡,就決定是你了!

或謂詡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詡曰:「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

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

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

」詡遂往,繡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

《三國志・賈詡傳》

有人問賈詡說,段煨對你不錯,何必離開;賈詡回答道,你不懂,他原有猜忌之意,看到我離去反而寬心,又希望我替他外結援軍,他那邊必能厚待我的妻子,而張繡缺乏謀主,我在這裡也能得到重用,是萬全之計。

賈詡和郭嘉都是非常優秀的謀主,而兩人最大的不同在於講道理;郭嘉的決策與奇謀有時根本沒有道理,而賈詡多半是以理性的邏輯分析。

那麼,亂世分析師怎麼沒有一開始就選擇曹操陣營?這樣不是有失精準嗎?未必如此,我相信此時賈詡也在觀察曹操,並且尋找適當的進場時機。

且說賈詡在張繡陣營時,最有名的就是與曹操交戰一事。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

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

」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

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

」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

今已敗,柰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

」繡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

《三國志・賈詡傳》

曹操與張繡作戰,兩軍相持,一日曹操退兵而回,賈詡預言說道,不能追,追必敗;張繡不聽,引兵追擊。

然後他就輸了。

張繡帶著敗兵回來,賈詡分析師又開口了,就是現在,現在快追!張繡才剛輸得一身黑,滿頭黑人問號,賈詡沒時間跟笨蛋說明,叫他立刻追擊曹軍,於是張繡領兵再戰。

然後他就贏了。

張繡大勝回來,雖然高興,但實在一頭霧水,敵軍退兵時,他帶著精兵追擊卻失利;兵敗回來,以殘軍追擊反而勝利,這根本不科學啊?

我想起日本法庭推理遊戲《逆轉裁判》中,主角有一句名言:「把你的思維逆轉過來!」

當然,賈詡並不只是賭運氣反其道而行,他是講道理的,以下進入分析師的授課時間。

賈詡說:

將軍你雖然善於用兵,但曹操更勝一籌,曹軍退兵,為防追擊,曹操一定會親自率精銳斷後,所以我說將軍打不贏他。

不過曹軍為什麼會忽然退兵呢?必定是國內有事,曹操既然擋住你的攻擊,自會輕騎趕回去,留其他將領殿後,其他人不足為敵,所以我才說將軍一定打得贏。

張繡聞言拜服。

這道理說來簡單,但可見賈詡推理分析的能力,坐在帳內就能算到曹操陣中大小事,堪稱古代福爾摩斯。

先前,張繡聽從賈詡之言與劉表結盟,曹操退兵可能是為了抵抗劉表的軍隊,細節不得而知,然而,當曹操平定其他勢力,揮軍北上攻打袁紹,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

終極二選一,選邊站的時候到了。

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

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三國志・賈詡傳》

袁紹遣使拉攏張繡,當時張繡正待答應,賈詡一個閃身出來,說道:「替我們回去辭謝你們家袁本初,他連自己的兄弟袁術都容不下了,還容得了天下國士嗎?」

此言一出,張繡陣營人人都驚呆了,竟然對使者如此無禮,這不是擺明跟強大的袁紹挑釁嗎?張繡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

」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

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

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

願將軍無疑!」《三國志・賈詡傳》

張繡認為,袁紹勢大而曹操兵弱,自己與曹操連年交戰,上次叛曹更殺害了曹操之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怎麼可能再投降曹操?

還記得嗎?將思維逆轉過來。

正因為不應該投降曹操,所以更應該投降曹操!

賈詡說:

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選擇曹操等於選擇維護天子。

第二,袁紹強、曹操弱,我們投降袁紹他也不會放在心上,但曹操看到我們必定大喜,更會重用將軍;第三,曹操正在成為霸王的偉大航道上,現在想要收買人心,絕對不會計較之前的仇恨,將軍,不用再想了,聽我的沒錯!

於是,張繡選擇曹操,他將女兒嫁予曹操之子曹均,官渡之戰後受封為破羌將軍,其後征戰袁譚有功,增食邑凡二千戶,漢末戰亂人口銳減,當時得有兩千戶已經是很大的歲收了。

然而,賈詡之策未必是為了張繡著想,根據黑暗兵法,他很可能一直在觀察曹操的動向,並培養張繡的實力作為籌碼,官渡之戰前,賈詡看出曹操這隻股票即將大漲特漲,立刻賣掉張繡、轉買曹操。

曹操戰前沒什麼工夫理張繡,只要他們不偷襲就是萬幸了,誰知道賈詡竟說服張繡率眾投降,對曹操來說,這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繡從之,率眾歸太祖。

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三國志・賈詡傳》

曹操這次講話並不浮誇,不提謀聖張良或是王佐之才,他牽著賈詡的手說道:「使我能夠得到天下信任的人,就是你啊!」

如同賈詡分析的一樣,曹操正想要演一出寬宏大量接納宿敵的戲碼,賈詡便送上了這個劇本,兩個聰明人都知道對方在想些什麼,皆大歡喜。

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

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

」太祖曰:「善。

」《三國志・賈詡傳》

說書人覺得,官渡之戰的曹操很慌,糧草將盡,他像個吃不飽又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一下寫信給荀彧,一下問郭嘉意見,一下請賈詡指點;賈詡跟他說,曹公你勝在聰明、武勇、用人、決斷,不必擔心,我看好你會贏,就是會贏。

曹操乖乖稱是。

會許攸來降,言紹遣淳于瓊等將萬餘兵迎運糧,將驕卒惰,可要擊也。

眾皆疑。

唯攸與賈詡勸太祖。

《三國志・賈詡傳》

官渡大戰決勝的重點在於火燒烏巢,但許攸來降獻計,眾人皆疑,只有賈詡和荀攸認為這正是決勝之機,應該以奇襲一舉而定。

結果曹操真的贏了。

果然是不可質疑你的亂世分析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

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旣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三國志・賈詡傳》

官渡大勝,野心自然越發旺盛,曹操可能覺得賈詡預言百發百中太扯,或是手上資產太多,他這次不聽分析師勸阻,向南發起赤壁之戰。

於是,曹操嘗到了少有的慘痛失敗,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

「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靠!他不在,但我一直都在啊,你不聽我的我有什麼辦法!」賈詡大概只能在心中吐槽。

太祖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並求任子。

詡以為可偽許之。

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

」太祖曰:「解。

」《三國志・賈詡傳》

其後,曹操不敢再不聽賈詡之言,面對韓遂與馬超的聯軍,賈詡說離間他們就對了。

曹操稱是,用賈詡之計挑撥韓遂、馬超,先擊破馬超,再平定韓遂。

這段故事暫且帶過,留待馬超篇再說。

曹操雖是一世梟雄,不過,他畢竟是人,而歲月總是不饒人。

這份霸業遲早得傳給下一代,又到了終極二選一的時候。

曹丕雖為長子,但曹操一向喜愛文思敏捷的曹植,甚至認為曹植「可定大事」,曹丕對這位弟弟亦是深深忌憚。

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如此而已。

」文帝從之,深自砥礪。

《三國志・賈詡傳》

曹丕問賈詡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賈詡說:「願將軍胸懷大度,讀書修業不倦,不逾越違反兒臣之道,這樣就夠了。

」賈詡並沒有教曹丕爭奪什麼,只是教他日日夜夜自我砥礪,沒過多久,這次輪到魏王曹操上門請教了。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

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

」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三國志・賈詡傳》

曹操屏退部下,問賈詡繼承人之事。

這事情可大可小,立嗣爭權往往有一場腥風血雨,先前曹丕曾向賈詡請教,可知賈詡應傾向曹丕一派,但他若發言支持曹丕,多疑的魏王會怎麼看待他呢?有什麼可以安然脫身的回答嗎?

賈詡選擇不回答。

曹操說:「我在跟你說話,怎麼不回答?」

賈詡說:「屬下正好在想事情,所以沒有立即回答。

曹操說:「想什麼?」

賈詡說:「我想到了袁紹和劉表父子。

面對如此難題,賈詡說出了足以編進教科書的神回復。

袁紹長子為袁譚,劉表長子為劉琦,兩人立嗣時卻都偏好小兒子,換來慘痛的敗亡,劉表死後荊州勢力瞬間被曹操吞併,而袁譚與袁尚內鬥不休,更是丟掉河北大片江山的主要原因;曹操比任何人看得都清楚,這頁血淋淋的歷史教訓猶在眼前。

曹操聞言大笑,其實,立嫡長子曹丕原是最合理的選擇,曹操既然問話,心中或許有其他答案,但賈詡這句話敲在他心上,終於決定立曹丕為太子。

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邑三百,並前八百戶。

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訪為列侯。

以長子穆為駙馬都尉。

《三國志・賈詡傳》

曹丕上位,自然沒有忘了恩師賈詡,封他為三公,諸子加官進爵,賈詡一生至此也幾近圓滿了。

不過,還有最後一個預言。

曹丕想攻伐東吳、蜀漢,詢問賈詡應該從何下手,賈詡分析道,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眼下我們打不贏對方,應該以文治國,先文後武。

文帝不納。

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詡年七十七,薨,諡曰肅侯。

《三國志・賈詡傳》

曹操遺言告訴曹丕,老師講話一定要聽,然而曹丕還是不聽話,江陵之役果然兵敗而歸。

賈詡一生中說了這麼多話,基本都靈驗了。

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三國志・賈詡傳》

賈詡雖然位高權重,但他並非曹操舊臣,深自警惕,避免讓君主以為其有不臣之心,既不與其他達官權貴深交,兒女嫁娶亦不攀附高門。

論人生智慧,恐怕賈詡才是真三國無雙。

自始至終,賈詡貫徹了活著就是勝利的人生哲學,就算後人議論其節操,他在世時看盡榮華富貴,享壽七十七歲,大概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誰是三國里最聰明的人

說起三國里最聰明的人,很多人會想到諸葛亮、劉備、曹操、司馬懿等,其實縱觀三國志整部書,可以看到有一個雖不顯山不漏水,卻實在是三國第一聰明人,他就是賈詡賈文和(147年-223年),很多人也稱他為...

三國毒士賈詡

有人將中國的四大名著,簡單的概括為講的全是男人的故事的《水滸傳》;講的全是女人的故事的《紅樓夢》;講的全都不是人的故事的《西遊記》;講的全都是人物的《三國演義》。當然,這裡面都有些調侃的韻味,...

三國時的「毒士」賈詡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東漢末至三國曹魏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也是曹魏的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