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三次跳槽被罵做三姓家奴 他四度易主卻最終三世富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呂布見到張飛就頭疼,不僅僅因為張飛的勇武,更因為一見面就被燕人張翼德罵作「三姓家奴」。

對於古人來說,當忠誠受到懷疑的時候,這是不可接受的。

之前小編曾經寫過一篇關於三國中反覆無常的人物盤點,但是有的時候,跳槽並不意味著背叛,否則關羽也不會被後世視作忠義的化身。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同樣是一個在三國頻繁跳槽的人,甚至他的最後一位老闆,還曾經是他的仇人,因為他把人家的頭號侍衛長和兒子給宰了。

這個人就是三國時期被譽為「智計之首」的賈詡。

在三國謀士群中,賈詡是頗為特殊的一個。

他沒有諸葛亮那樣開濟兩朝的功業、死而後已的忠誠;也無荀彧那樣明識善籌、襄助霸業的「表現」。

但若論複雜時局下的權謀機變、趨利避禍,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當時就贏得了天下「智計之首」的名聲。

直到今天,他也是諸謀士中備受爭議的一位。

有人說,賈詡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算準了各路人心,前後四次改投主人,竟然次次受到重用;也有人說,一場亂世,他是最沒氣節的人,為求保身,一條毒計就讓百萬生靈塗炭。

然而,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生性多疑的曹操身邊,郭嘉早夭、楊修賜死、荀彧憂憤而終、徐庶一言不發,唯有賈詡善終。

當他以77歲高齡、位列三公的顯赫地位安然去世時,他一手扶上帝位的魏文帝曹丕,還封蔭了他的子孫,保全了他家的三代富貴。

賈詡的「另類」角色,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的特殊身份背景——公元147年,漢桓帝建和元年,東漢王朝積弊深重的時刻,賈詡在甘肅武威出生了。

他的家世簡單,既非名門之後,也非當地豪強。

這樣的背景固然不能為他的前程添加砝碼,但也不至於有何拖累。

決定賈詡一生是非的,其實是他的出生地:武威。

武威曾和張掖、酒泉、敦煌並稱 「河西四郡」。

由於地處邊界,到東漢時期,這四郡已成為漢族和羌族、氐族、雜胡的混居之地,被統稱為涼州。

東漢中葉,朝廷和地方官吏的殘暴統治,激起了涼州地區的民族恩怨,羌族人民為反抗暴政,進行了連綿不絕的起義鬥爭。

為應付 「羌患」,東漢王朝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大舉起用涼州本土出身的將領,展開鎮壓行動。

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一大批涼州籍的軍將,走上了手握重兵、虎視天下的政治舞台。

董卓、李榷、張繡、段煨等,這些作亂東漢的軍閥,都是涼州人。

出身於這樣的地域環境,賈詡命中注定要經受許多坎坷和爭議。

一方面,他託庇於涼州巨奸,行事難免首鼠兩端,當身家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他總是棄大義而保身家;另一方面,出入在眾多軍閥的幕帷之間,又為他施展才華提供了絕佳的舞台和機會。

助軍閥為虐,流毒天下

少年賈詡深沉多謀,不輕易與人結交,只有漢陽人閻忠獨具慧眼,說他具有張良、陳平一樣的奇才。

賈詡「奇才」的最早體現,是在一次與涼州氐族的交鋒中。

當時,賈詡因病辭掉了剛做不久的郎官,從洛陽返鄉,途中遭遇反叛的氐族部眾,同行數十人都被害了。

賈詡卻臨危不懼,冷靜地對氐人說:「我是段的外甥,你們不要活埋我,我家必出重金贖我。

」 段當時是朝廷太尉,主掌兵權,不久前還親自出兵邊境,威震涼州。

氐人一聽,果然不敢殺害賈詡,反而與他盟誓,送他返鄉。

實際上,賈詡根本不是段的外甥。

生死關頭的一席謊話,足見他的鎮定和機變。

公元189年,是東漢王朝的轉折之年——漢靈帝駕崩,士大夫和宦官展開殊死搏鬥。

涼州軍將董卓藉此機會,帶兵進入都城洛陽,殺掉了宦官、少帝和何太后,改立劉協為漢獻帝,把持了朝政。

後來,眼看討伐他的關東聯軍逼近,董卓又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臨走前將洛陽付之一炬。

直到公元191年,大臣王允聯合董卓的親信呂布,才終於在長安誅殺董卓。

「董卓之亂」發生時,賈詡已經年過40。

亂世求存,他的第一步就是投靠自己的涼州「老鄉」,在董卓女婿牛輔的軍中做了個討虜校尉。

董卓被殺,牛輔也被斬首,涼州軍閥頓時群龍無首,倉皇之下打算遣散部眾,各自逃回故鄉。

長安是此行的必經之地。

然而,涼州軍閥在洛陽和長安的暴行,已讓人們深惡痛絕,長安城中傳言要殺盡涼州人。

在這種險惡情勢下,賈詡深知自己一介文士,單獨逃命,必難保全,於是他獻計道 :「你們要是放棄部眾,隻身出逃,只需一個亭長就能抓住你們了。

依我之見,不如帶上部眾,沿途收聚散兵,攻打長安,為董公報仇。

如果僥倖得手,就可以奉天子征討天下;若不能成功,再逃命也不遲。

」李榷等人一聽,都覺不錯,於是聚眾10萬圍攻長安,血洗全城。

剛剛逃出董卓之手的漢獻帝,再度被涼州軍閥控制。

這使得本來趨於平穩的中原局勢又陷入混亂,全國性的大動亂不可遏止地發展起來。

賈詡從保全自身出發,逞計謀使涼州軍閥絕處逢生。

如果僅從用計的角度來說,的確是一大成功。

然而,此舉的代價是極為沉重的——國家為之破碎,黎民為之遭殃,延續了近400年的漢朝江山毀於一旦。

正如後世史學家所說:「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夾縫中求存,左右逢源

此後大約10年時間,賈詡都投靠在涼州一系的帳下。

幾乎每一次,他都能敏捷地趨利避害,找到更好的「歸宿」;同時又能對新的主公恪盡謀士「職守」,屢出妙計,讓這些涼州軍閥相繼站穩腳跟。

最初,賈詡棄李榷而投段煨。

因為漢獻帝擺脫李榷的控制後,賈詡感到李榷成不了氣候,便選擇了同郡人段煨。

由於賈詡素來知名,在軍中頗受擁戴,段煨很害怕賈詡會奪去他的軍權。

賈詡敏銳地感到了段煨的不安。

於是,賈詡暗中與張繡取得了聯繫。

當時,張繡統領著其叔父張濟死後留下的部眾,欣然派人前來迎接。

有人困惑不解地問賈詡:「段煨待你夠優厚的了,你為什麼要離開他呢?」賈詡回答道:「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想法,禮節雖厚,卻不值得相信,時間長了恐遭他算計。

我這一走他肯定高興,況且他又指望我在外面結交強援,必定會厚待我的妻室兒女。

而張繡缺乏謀主,也樂意得到我。

如此則家與身定能兩全,何樂而不為呢!」果然,賈詡到達南陽後,張繡對他持晚輩禮節,段煨也厚待了他的家室。

賈詡對人情世故的透徹、對亂世人性的洞悉,由此可見一斑。

張繡盤踞的南陽郡,鄰近曹操的勢力中心許都。

賈詡到來之前,張繡曾一度降曹,但因叔父張濟的遺孀被曹操霸占,忿然反叛,殺死了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曹操的侍衛長典韋也死於亂軍之中。

在這種情勢下,賈詡深信,張繡必須先與荊州牧劉表修好,才能在南陽立足,抵擋曹操的勢力。

但到官渡之戰前夕,局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張繡成為曹操和袁紹爭相招撫的對象。

袁紹派人前來誘降,並且帶信給賈詡,希望他幫忙說服張繡歸順。

然而,就在張繡打算答應時,賈詡大聲對袁紹的使者說:「回去告訴袁紹,他與兄弟袁術尚且不能相容,還能夠容納天下國士麼?」張繡大驚:既不降袁,難道降曹?曹操不但勢弱,而且結了仇,歸順他會有好結果嗎?賈詡卻分析道:「你考慮的這些,正是我們應該歸順曹操的理由。

曹公奉天子以號令天下,這是歸順的第一點理由。

袁紹強盛,我們以少量兵眾投靠他,肯定不被重視。

而曹公兵力寡弱,他得到我們必定很高興,這是歸順的第二點理由。

再者,有霸王志向的人,會拋棄私怨,向天下人顯示他的德行和氣度,這是歸順的第三點理由。

願將軍不要疑慮!」張繡依計歸順曹操後,曹操果然捐棄前嫌,厚待張繡。

見到賈詡時,曹操高興地拉著他的手說:「使我重信義的名聲流傳於天下,這是你的功勞啊。

得曹操信任,功成身退

賈詡投奔曹操後,迎來了他人生的一個嶄新階段,這時他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

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生死對決,曹軍被袁紹大軍圍攻達半年之久,糧草消耗殆盡,幾乎陷入絕境。

曹操的信心開始動搖,有了放棄官渡退守許都的打算。

愁悶之中,曹操向賈詡問計,賈詡分析道:「主公明識勝過袁紹,勇武勝過袁紹,用人勝於袁紹,把握戰機也勝於袁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能決出勝負,那只是從萬全之策考慮罷了。

而要決勝負於一役,只是頃刻間的事。

」曹操備受鼓舞,堅定了必勝的信心,終於覓得戰機,出奇兵擊破袁紹大軍的屯糧營地,袁軍大敗,潰散而去。

但是官渡之戰過後、赤壁決戰之前,賈詡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議,曹操卻沒有採納。

曹操一心攻吳,賈詡委婉地表示反對,提出不妨先把荊州治理好了再說,利用荊州治理的成績來讓東吳的人民歸附。

賈詡此計不僅是軍事謀劃,還包含著政治眼光。

然而曹操不聽,終於釀成了日後赤壁之戰的失利,統一中國的勃勃雄心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從此不得不接受三分天下的現實。

賈詡的奇謀由此受到曹操的器重。

他侍從曹操參議軍事,最突出的一項貢獻,就是平定關中軍閥。

值得一提的是,馬超、韓遂所率領的關中軍閥,實際上是另一支涼州隊伍。

漢靈帝末年,邊章、韓遂等與三國名將馬超之父馬騰在涼州起事,拉起隊伍攻掠郡縣,對抗朝廷。

朝廷不得已,封馬騰、韓遂為將軍,以求能夠牽制。

「董卓之亂」發生後,關東群雄混戰,馬騰、韓遂關中軍閥互相勾結,劃地而治,企圖把關中一帶變為自己的獨立王國。

曹操與袁紹抗衡時,無力經營關中,也對關中諸將採取鎮撫政策。

擊破袁紹後,曹操終於騰出手來,對關中諸將的態度轉為強硬。

公元211年,他親率大軍征討。

此時,賈詡的涼州出身再一次發揮了作用:由於熟悉關中軍閥的內情,曹操讓賈詡隨從出征。

當時關中軍閥由馬超統率。

馬超與韓遂結盟,又聯合其他諸將,共同對抗曹軍。

曹操先突破馬超的潼關防線,後渡過渭河,在渭南紮營,實行堅守戰術。

馬超多次挑戰,曹操都不予理睬,叛軍的銳氣大為挫傷。

關中諸將進不得戰,退不得安,被迫懇求割地、送人質。

曹操見主動權在手、破敵之機已成熟,就向賈詡問計。

賈詡獻計說:「可以假意答應他們的請求,乘其軍心懈怠之時,施展離間計。

」曹操心領神會地說:「正合我意。

」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作了精彩的描述:在議和的氣氛中,韓遂與曹操會面。

兩人在馬上交談多時,未涉軍事,只談一些從前在京都的知交趣聞,不時拍手歡笑。

韓遂回營後,馬超向他詢問談話的內容,韓遂輕淡地回答「也沒談什麼」,馬超疑心頓起。

幾天後,曹操寫信給韓遂,許多地方都故意留下墨痕,仿佛書信是韓遂改定的。

馬超果然中計,以為韓遂與曹操通謀,於是和韓遂反目。

曹操乘機發起猛攻,大敗叛軍。

然而賈詡對人性的洞察委實太清楚了,他自知不是曹操舊臣,即使他信守在其位、出其謀的處世原則,也會比其他人更容易遭到曹操的猜疑。

所以他謹慎低調,經常閉門謝客,不肯和大臣們私下交往;即使子女談婚論嫁,也不去結交高門。

也許正因如此,生性多疑的曹操,倒對屢屢「變節」的賈詡十分信賴。

尤其是在最敏感的立嗣一事上,包括楊修在內的諸多謀士都因涉及子嗣之爭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唯獨賈詡做得十分聰明。

曹丕來找他,他的態度很淡然,只說了一句話:「你勤勤懇懇,不違子道就行了。

」曹操來問他,他則是沉默,曹操一問再問,他才簡而又簡地回答:「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

」這句話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作為同代梟雄,曹操親眼目睹了袁紹、劉表廢長立幼的毀滅性後果。

曹丕由此獲得了繼承權。

他對賈詡深為感激,在篡漢登基後,立即拜賈詡為太尉。

賈詡在這個手握兵權、位列三公的高位上,不顯山不露水,以深沉的智慧,反對曹丕攻打吳、蜀。

賈詡死後,曹丕又將其爵位封給賈家子孫,保其三代富貴。

有趣的是,吳主孫權得知曹丕拜賈詡為太尉時,不禁冷笑起來。

孫權是認為曹丕不該以公報私?還是認為賈詡缺乏三公德量?抑或想起賈詡充當涼州軍閥智囊時的污跡?雖然這一切我們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賈詡縱然身懷奇才,德行上的欠缺卻始終令他的功業不能與才華相當。

一代奇才,就這樣飽受爭議地留在了歷史的浩瀚長空中,不由讓後世扼腕感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里舉世皆輸,唯此人獨贏

三國這段歷史絕對是民間百姓最為喜聞樂見的一段歷史。有長篇巨著《三國演義》珠玉在前,加上各種各樣評書的推波助瀾,使得「白面奸臣」曹操、「神機妙算」諸葛亮、「仁義無雙」劉玄德等人物形象已經定格在了民...

三國最強謀士是誰?

大家都熟讀三國演義,提到最厲害的謀士,絕對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諸葛亮,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聽我道來。竊以為諸葛亮最厲害的是「智」,而是「謀」。三國中的謀士有很多,賈詡、郭嘉、許攸等都是。如果一定要選...

三國最強謀士是誰?絕非諸葛亮也非司馬懿!

大家都熟讀三國演義,提到最厲害的謀士,絕對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諸葛亮,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聽我道來。竊以為諸葛亮最厲害的是「智」,而是「謀」。 三國中的謀士有很多,賈詡、郭嘉、許攸等都是。如果一定要...

歷史第一謀士是他,絕對出乎意料之外!

這個人被成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最重要的是輔助君王建都立業後懂得明哲保身,最後得以善終,懂得審時度勢的大智慧,所以說才是最高明的謀士。這個人就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謀士之一,不是諸葛亮,是賈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