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賈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志》原文:

賈詡宇文和,武威姑臧人也。

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賈詡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

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

」時太尉段熲,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

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餘悉死。

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咸此類也。

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

卓壻中郎將牛輔屯陝,詡在輔軍。

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

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

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眾以為然。

傕乃西攻長安。

語在《卓傳》。

後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又以為尚書僕射,詡曰:「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

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

會母喪去官,拜光祿大夫。

傕、汜等斗長安中,傕復請詡為宣義將軍。

傕等和,出天子,佑護大臣,詡有力焉。

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

是時將軍段煨屯華陰,與詡同郡,遂去傕托煨。

詡素知名,為煨軍所望。

煨內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備,詡愈不自安。

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

詡將行,或謂詡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詡曰:「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

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

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

」詡遂往,繡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

詡說繡與劉表連和。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

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

」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

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

」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

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

」銹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

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

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

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

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

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

」繡乃服。

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

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

」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

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

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

願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

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

冀州未平,留參司空軍事。

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

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

」太祖曰:「善。

」乃並兵出,圍擊紹三十餘里營,破之。

紹軍大潰,河北平。

太祖領冀州牧,徙詡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

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太祖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並求任子。

詡以為可偽許之。

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

」太祖曰:「解。

」一承用詡謀。

語在《武紀》。

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

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如此而已。

」文帝從之,深自砥顧。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

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

」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邑三百,並前八百戶。

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訪為列侯。

以長子穆為駙馬都尉。

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

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

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

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

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文帝不納。

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詡年七十七,薨,溢曰肅侯,子穆嗣,歷位郡守。

穆薨,子模嗣。

白話:

賈詡字文和,武威郡姑臧縣人。

少年時默默無聞,只有漢陽人閻忠特別看中他,說他有張良、陳平的奇才。

被舉薦為孝廉,任郎官。

賈詡得病辭去官職,向西返回,到了汧縣,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幾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

賈詡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別活埋我,我家一定會拿好多錢來贖我。

」當時太尉段赹,早年作守邊大將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賈詡借他的名號來威嚇氐人。

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與他立誓盟約送走了他,其餘的人都被殺掉了。

賈詡實際上並不是段赹的外甥,善於應變以成事,這是他的特長。

董卓進入洛陽,賈詡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為討虜校尉。

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駐守陝縣,賈詡在牛輔的部隊里任職。

董卓兵敗,牛輔又死,眾人恐慌懼怕,校尉李莈、郭汜、張濟等人想要解散隊伍,返回故鄉。

賈詡說:「聽說長安城裡議論要把涼州人全部誅殺,而各位單獨行動,即使是一個亭長也能把你們捉住。

不如率眾人西進,沿途收集士兵,用來攻打長安,為董公報仇。

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國家的名義征討全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遲。

」眾人認為他說得對。

李莈於是向西攻打長安。

此事在本書《董卓傳》中另有記載。

後來賈詡任左馮翊,因為他的功勞,李莈等人想封他為侯,賈詡說:「那不過是救命的措施,有何功勞!」極力推辭沒肯接受。

又讓他做尚書僕射,賈詡說:「尚書僕射是官員的師長,為天下人所矚望,賈詡名號素來沒有威望,不能使眾人信服。

即使賈詡在榮譽利益面前昏了頭,但於國不利!」李莈等人於是改授賈詡為尚書,主管選舉事務,做了很多輔助、有益的事,李莈等人對他親近而又忌憚。

適逢母親去世,賈詡辭去官職,被授為光祿大夫。

李莈、郭汜等人在長安城裡奪權爭鬥,李莈又請賈詡擔任宣義將軍。

在李莈等人和好,放出被扣留的天子,保護大臣等事情上,賈詡都出了力。

天子放出之後,賈詡交還官印綬帶。

這時將軍段煨駐軍在華陰縣,與賈詡的故鄉同在一郡,賈詡於是離開李莈投奔了段煨。

賈詡平素有名氣,為段煨部隊所盼望,段煨內心懼怕賈詡奪了他的兵權,但表面上對待賈詡卻禮節周全,賈詡更不能安心。

張繡這時在南陽,賈詡暗中和他聯繫,張繡派人迎接賈詡。

賈詡將要出發時,有人問他:「段煨對您很優厚,您為何要離去呢?」賈詡說:「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賈詡之意,禮節雖然周到,卻不可靠,時間一長就將被他算計。

我離開後,他一定高興,又希望我在外面為他聯絡強有力的援兵,必定會厚待我的家小。

張繡沒有主要的謀臣,也願意得到賈詡,這樣我的家庭和人身都能保全。

」賈詡終於走了。

張繡對他秉持後輩之禮,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顧他的家眷。

賈詡勸說張繡與劉表和好、聯合。

太祖接連征討張繡,一天早上領兵退去,張繡要親自追擊。

賈詡對張繡說:「不能追,追必敗。

」張繡不聽,進兵追擊,大敗而回。

賈詡又對張繡說:「趕快追他們,再戰必勝。

」張繡推辭說:「沒聽您的話,才到了這個地步,現在已經敗了,為什麼又要去追?」賈詡說:「用兵無定式,急速進軍,必定有利。

」張繡信了,隨即收攏打散的士兵急速追擊,與曹軍大戰,果然得勝歸還。

問賈詡:「我用精兵追擊敗軍,而您說必定失敗;退下來後,用敗兵追擊剛打勝仗的士兵,而您說必能勝。

結果都如您所說的一樣,為什麼您預料的與一般常情相反卻又都應驗了呢?」賈詡說:「這個容易解釋。

將軍您雖善於用兵,卻不是曹公的對手。

曹軍雖然開始退卻,曹公必定親自壓陣斷後,追兵雖然精銳,將領既然不是對手,對方的士兵也就強了起來,所以知道追兵必敗。

曹軍進攻將軍您並沒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卻撤退,必定是他們國內發生了變故;已經打敗了將軍,他們必定輕裝快行,即使留下幾個將領斷後,這幾個將領雖然勇猛,已不是將軍您的敵手,所以雖然您用敗兵追擊卻能取勝。

」張繡這才表示佩服。

這以後,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紹,袁紹派人拉攏張繡,並給賈詡寫信要求結交互援。

張繡想答應他,賈詡在張繡面前公開對袁紹的使臣說:「回去替我辭謝袁本初,兄弟之間不能互相容納,還能容納天下賢才嗎?」張繡驚懼地說:「怎麼說出這樣的話?」私下對賈詡說:「像這樣,我們歸附誰呢?」賈詡說:「不如歸附曹公。

」張繡說:「袁強曹弱,我們又與曹公曾是仇家,為何要歸從他呢?」賈詡說:「這正是要歸順曹公的原因。

袁紹強盛,我們以這麼少的人去歸附他,必然不會看重我們。

曹公的隊伍弱小,他得到我們必定高興,這是歸附曹公的第一個原因。

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這是應該歸從曹公的第二個原因。

有稱王稱霸志向的人,本來就會放棄私人恩怨,以向天下顯示他的德行,這是原因之三。

希望將軍您不要再猶豫了!」張繡聽從了他,率部歸附了太祖。

太祖見到他們,十分高興,拉著賈詡的手說:「使我在全國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請任賈詡為執金吾,封為都亭侯,升調為冀州牧。

當時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參司空軍事。

袁紹在官渡包圍太祖,太祖糧食將盡,詢問賈詡有何妙計,賈詡說:「您明智勝過袁紹,勇敢勝過袁紹,用人勝過袁紹,當機立斷勝過袁紹,有這四個勝過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紹的原因,在於只考慮萬全之策。

必須在關鍵時刻作出決斷,那樣片刻就可平定敵人。

」太祖說:「好。

」隨即合兵而出,包圍襲擊了袁紹三十里以外的營地,打垮了他。

袁紹軍隊大舉潰逃,黃河以北終被平定。

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調任賈詡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荊州,想順江東下。

賈詡勸告說:「明公您當初攻破袁氏,現今收復漢南,威名遠揚,軍事實力已經十分強大。

如果利用過去楚國的富饒,來招攬賢才良士,安撫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那就可以不興師動眾而使江東地區俯首稱臣。

」太祖沒有聽從,出兵終於失利。

太祖後來在渭南與韓遂、馬超作戰,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讓一塊地盤換取和平,並以嗣子作人質。

賈詡認為可以假意答應他們。

太祖又向賈詡詢問計策,賈詡說:「離間他們罷了。

」太祖說:「懂了。

」全部使用了賈詡的計策。

此事在本書《武帝紀》中另有記載。

最終打敗了韓遂、馬超,賈詡是這件事的謀劃者。

這個時期,文帝還是五官中郎將,而臨菑侯曹植有才華並且名聲遠揚,兩人各有勢力,都有爭奪嫡子地位的打算。

文帝讓人問賈詡鞏固自己地位的辦法,賈詡說:「希望將軍寬宏大度,親自體驗普通士子的修業,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違背人子之道。

就是這些罷了。

」文帝聽從了他,深深地自我修行。

太祖又曾支開左右人就此事詢問賈詡,賈詡緘口不答。

太祖問:「和您說話卻不回答,為什麼?」賈詡說:「屬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沒有回答。

」太祖又問:「琢磨什麼呢?」賈詡說:「琢磨袁本初父子、劉景升父子。

」太祖大笑,就在這時太子終於確定下來。

賈詡認為自己不是太祖的舊臣,而又多謀善策,恐怕被猜疑,於是閉門自守,在家裡沒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門大戶,全國有計謀的人都來歸附他。

文帝即位,讓賈詡做太尉,晉爵為魏壽鄉侯,增加封邑三百戶,連同以前共八百戶。

又分封邑二百戶,封賈詡的小兒子賈訪為列侯。

他的大兒子賈穆被任駙馬都尉。

文帝問賈詡:「我想要討伐不服從我的人,以統一天下,吳、蜀兩國,先打哪一個呢?」賈詡回答說:「致力於攻取敵國的人以軍事實力為先,致力於建設根本的人則崇尚道德教化。

陛下合乎時機地即位,占有、統治著全國,如果用文教道德來安撫他們,等待他們的演變,那麼平定他們是不難的。

吳、蜀兩國雖然是小不點兒國家,但有山作依傍,有水作阻隔,劉備有雄才大略,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孫權明白虛實大勢,陸議懂得軍事形勢,他們占據險地,把守要塞,我們要攻就得在水中擺弄船隻,這是難以很快謀取的原因。

用兵的規律,是不打無把握之仗,估量敵人的實力再議論調兵遣將,所以每有舉動都不會失算。

臣下私自估量我們這群大臣,無人是劉備、孫權的對手,即使以天子的威勢臨敵,也不會萬無一失。

過去舜舞盾與斧而使有苗臣服,臣下以為現在應先文後武。

」文帝沒有採納,後來發動江陵戰役,士卒死亡很多。

賈詡七十七歲時逝世,諡號肅侯。

他的兒子賈穆繼承爵位,做過太守。

賈穆死後,其子賈模繼承爵位。

(讀書交友)本期討論的問題:作為李傕兵亂長安的罪魁禍首又是害死曹昂的主要元兇,賈詡是怎麼做到安度晚年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中最能明哲保身的謀士,沒有之一

這個人就是賈詡,他聰明絕頂,知人性,察人心,趨利避害,明哲保身,三國謀士無出其右者,史稱「亂武」。 讓我們看看他怎麼明哲保身的:賈詡早年被察孝廉為郎,因病辭官,向西返回家鄉到達汧地,路上遇見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