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的「智」與「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
其實,真正的劉禪並不完全是這樣的。
治國善用懷柔之術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太子劉禪繼蜀漢皇帝位,改元建興,史稱後主。
應該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
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成了勢不兩立的仇人。
內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闓、高定、孟獲等數郡又先後叛亂,政權隨時可能傾覆。
真可謂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這麼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劉備收拾起來都不是容易的,何況才年僅17歲的幼主劉禪呢!
劉備彌留之際,對此也是看得一清二楚,但是他已無力回天。
正因為如此,他才對兩個關鍵人物極為鄭重地交待後事。
一是劉禪,要他「事丞相如父」;二是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話都不多,但都分量極重,都關係他為之奮鬥打拚了一輩子才到手的蜀漢江山的前途和命運。
應該說,這兩個人都聽懂了,都聽到心裡去了。
劉禪一繼位,便公開諭下:「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魏略》)「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也就是說,事情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來決策處理,自己只負責祭祀祖先的事。
這樣一來,對於「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的諸葛亮來說,除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能有什麼選擇呢?劉禪的看似弱勢,甚至大權旁落,實質上是一步高棋。
緊接著,又「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
」(《三國志·諸葛亮傳》)等於讓諸葛亮做了丞相,還可自立府第在府中辦理公務;而他自己做起了涼快超脫的不管軍政事務的國主。
對於劉禪這個新主人上台後的第一步,諸葛亮看得明明白白,舉得高不高、夠不夠尊重,滿朝文武也看得清清楚楚。
如果不盡心盡力輔佐後主,何以對先帝,何以對天下?
劉禪的開局很快獲得了全勝,不過短短5年時間,「務農殖穀,閉關息民」,農業生產恢復了元氣。
「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國內局勢實現了平定。
「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
」吳蜀聯盟重修舊好。
「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
」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
(《諸葛亮集》)這些可喜的變化,無疑說明通過君臣的同心協力,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徹底走出低谷,而且使國家呈現一種中興的氣象。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劉禪的能量的話,那麼下邊這幾件事,應該多少可以見些端倪出來了。
年輕的劉禪沒有其父那麼傳奇的經歷和多年血與火織就的威望,他父親能夠給他的都給了他,但是,這還遠遠不夠。
劉禪顯然是十分清楚的。
為此,他悄悄地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比如,先後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后,又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關羽之孫、關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關統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權最核心的勢力變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義」。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大將軍曹爽死後,夏侯霸因懼於司馬懿父子的迫害,偷偷攜帶家小和親信前來投奔宿敵蜀國,劉禪親自出城迎接。
夏侯霸非常感動,不禁感嘆真有乃父之風!原來,這其中還有一個心結呢。
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在兩國爭戰中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深知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陰影,特意一臉真誠地對夏侯霸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
」一語將這筆血債輕描淡寫地撇清之後,話鋒一轉,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
」就是說,你的父親並非死於我父皇之手,況且,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咱們是真正的親戚啊!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堂妹,這不是一家人嗎?一句話,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夏侯霸從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劉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劉禪的這一手懷柔之術,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恐怕劉備在世,也不過如此吧!
對於劉禪,最有資格評價的人便是諸葛亮。
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這方面的史料有兩處:一是《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對一個叫射君的人稱讚劉禪,射君又將諸葛亮對他說的話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非常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劉備遺詔》)意思是:連丞相諸葛亮都稱讚你劉禪聰明過人,雄韜大略,遠遠超過人們的期望,我還有啥擔憂的。
二是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了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
以諸葛亮的人品,是斷然不會阿諛諂媚的;以陳壽的治史之嚴謹求實,是斷然不會無端溢美的。
強化君權伸縮有度
自古以來,少主老臣,就是一對冤家,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
以周公之賢,尚要戰戰兢兢,更何況呂不韋、李斯、霍光、多爾袞、鰲拜之輩呢?
老臣難於自處,特別是德高望重、功高蓋世的重臣,尤其如此。
深了不是,淺了不是;進亦受猜,退亦被疑。
所以好多的悲劇也就無可避免地發生了。
功高震主,若芒刺在背,制度就是這樣設計的,答案也仿佛早就寫好,是由不得個人的。
諸葛亮不愧是千古雄傑,他不僅深深地知道這些,還知道如何防止這些悲劇的發生,他選擇了北伐,他要離開朝廷這個政治中心,給少主劉禪以空間,避免或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擠壓和碰撞。
即便不能成功,也不至大敗。
倘若一直在劉禪身邊呆下去,劉禪將永遠在他的陰影之下,永遠也長不大,更為主要的是還非常有可能變得勢不兩立,國家可就危險了。
即便能夠得以倖免,那劉禪忍氣吞聲到諸葛亮歸天之後,朝政如何,也實在很難說。
他堅信,他的北伐對於國家而言,肯定是個上上之策。
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11年,只在朝中待了3年多一點,還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劉禪年齡大了些後,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回過成都,一直呆在漢中。
諸葛亮的心思,劉禪顯然是讀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麼真誠又多麼令人感動:「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劉禪在後方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們意見如何,要啥給啥,哪怕是死了好多人,靡費了好多錢糧,也從不表露出半點不滿。
諸葛亮一死,北伐就馬上被劉禪停止了。
劉禪成為真正的國主後,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
他十分果斷,又十分沉穩,從此不再設置丞相一職,而是由二人分擔其責,且還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費褘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
使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這種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著劉禪決不會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的尷尬局面,也確實有效避免了君權不振的情況發生。
使任何一方成為權臣的可能性都幾乎降為了零。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強化了君權,「自攝國事」,總統一切軍政大事,一直到蜀國滅亡,將近20年之久。
在這段時間內,蜀漢內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百姓休養生息。
政局穩定,運轉良好,沒有出現一個大奸侫。
後期雖然寵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著大權,內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黃老之風,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歡迎。
倘若大將姜維等主戰派能夠充分理解劉禪的治國深意,對外防禦,據險固守;對內取和,積蓄國力,蜀國的命運可能不是這樣,甚至還會改寫歷史。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很多人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出處,而且一提這個成語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沒心沒肺,也許很多人知道劉禪劉阿斗可能是從《三國演義》了解到的,但是真正的...
三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真的是個「樂不思蜀」的傻瓜?
因為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後主劉禪一鳴驚人,也讓他多了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的稱號。真正的劉禪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不是的,他的韜晦之功絕非其父劉備所能及,堪稱是一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阿斗真的扶不起?還是諸葛亮不會扶?真心不想把劉禪扶起來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裡,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
所謂扶不起的阿斗!劉備託孤為何一定要選他做繼承人,而非劉封?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歷史記載,劉備有四子,劉禪、劉封、劉永、劉理。既然他有四子,那他為什麼會選擇其中最無能的「阿斗」即位呢?
劉禪真的是只知尿床扶不起的阿斗嗎?他卻獨統蜀國41年
三國因為一部《三國演義》讓大家有很多知道了很多的熟語,其中「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話大家肯定耳熟能詳。作為蜀漢的第二任君主也是亡國之君的劉禪真的像歷史上的評價說的那樣是一個只知尿床的無能的君主嗎?可...
為什麼劉備非要選阿斗劉禪繼位
劉禪一直以來被大家熱議。也有很多讀者問,劉備難道就劉禪一個兒子嗎?非要選他繼位?劉備確實不止一個兒子。歷史記載,他有四子。劉封性格剛猛,氣力過人。隨趙雲、張飛等掃蕩西川,頗有戰功,而後又統領孟達...
劉禪是無能還是大智若愚?
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
劉禪如何成為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其實,真正的劉禪並不完全是這樣的。一、很有智慧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太子劉禪繼蜀漢皇帝位,史稱後主。應該...
三國奇談:論劉禪的大局觀及個人修養
劉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史學家對評價不一,現代人對他也是各有褒貶,有人認為,有了諸葛亮這樣一位賢相輔佐,劉禪在怎麼說也不應該就此亡國,他實為一個扶不上牆的稀泥。但是事實會是這樣的嗎?一句「此間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