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領導力及影響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文摘自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
毛澤東於讀書世界透露的春光,是一道難得的景觀。
他在讀書過程中留下的那些有感而發、直抒胸臆的批註,和寫進論著的對於各種書籍的引用和評論,以及在各種場合關於所讀書籍的談話,事實上已成為他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個性的組成部分。
研究這些材料,可從一個側面了解毛澤東的許多思想觀點形成發展的脈絡,還可發現他某些稍縱即逝的思想探索火花,體會他卓越的領導力和影響力的一個來源。
(一)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思想智慧
毛澤東的經驗、智慧和才情,來源於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調查研究,來源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豐富實踐,也來源於他對古今中外書籍孜孜不倦地閱讀理解和發揮運用。
從毛澤東的閱讀可看出,他對前人和同時代人創造的思想、提供的知識、積累的經驗,是如何吸收、揚棄和發展的。
毛澤東在革命和建設中的實踐創造,多多少少可以從他徜徉的書籍世界裡找到一些伏線。
也就是說,毛澤東通過閱讀積累和營造的「胸中日月」,到他通過實踐積累和創造的「人間天地」,是有跡可尋的。
博覽廣學,深讀細品,賦予他觀察和認識主客觀世界的科學方法,賦予他領軍、理政和治國的思想智慧,賦予他獨具魅力的人格內涵和領導能力。
毛澤東最大的領導力和影響力,來自他主導創立的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他的豐富閱讀有密切關聯。
他的理論思想,常常是在讀什麼書、怎樣讀,想什麼問題、怎樣想,做什麼事情、怎樣做這樣一些具體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三個來源: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這仿佛是一個人的靈魂;二是豐富曲折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這仿佛是一個人的軀體;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五四運動以來優秀思想文化成果中蘊含的經驗、智慧、作風、氣派,這仿佛是一個人的血脈。
沒有科學的靈魂,不可能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堅實的軀體,其靈魂則無所依附;沒有暢通的血脈,其軀體則難以得到滋養因而羸弱。
三者俱備,便形成鮮活生動的毛澤東思想。
(二)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領導風格
駐足毛澤東的讀書世界,我們還可以看到他鮮明的政治領導風格。
毛澤東是知識分子出身,通過各種理論的比較選擇後,才確定其未來的道路。
他深深懂得,人們接觸到的知識、理論、觀點,對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影響很大。
中國革命和建設,經歷了那麼複雜曲折的過程,每段行程都面臨如何總結經驗、認識和解決新的歷史課題的問題,黨員幹部隊伍的文化知識和理論準備又往往嚴重不足,如果不通過讀書學習,不斷充實新的知識,不斷提升思想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中國共產黨要干成那麼多驚天動地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從實際效果來講,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延安整風學習,才全面成熟起來,才得以儲備了那麼多成熟幹部,才能在此後的革命和建設中穿越那麼多險隘,取得那麼多成就。
除了社會實踐的教育,在毛澤東看來,讀書始終是革命者、建設者的必修功課。
用他1939年1月28日在一個會上講的話來說:「一個人的知識面要寬一些,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
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
」因此,提倡讀書,親自編書、薦書和講書,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毛澤東習慣運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編書、薦書、講書,前提都是讀書,而且是要精讀之後才能去編、去薦、去講,最終讓人們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
毛澤東既是政治家,又是讀書人,兩種身份的結合,自然使他把書作為動員和宣傳工具,作為理論創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
他很清楚,要培養高素質的領導幹部,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讀書學習,就是「授人以漁」。
因此,在歷史發展關頭,在重大問題面前,他總是推薦一些有現實針對性的書目讓幹部們去讀,以便打通思想,從而解決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或適應即將到來的新的歷史考驗。
他甚至在一些會議上印發他選編的著作篇章,有時候還親自在會議上逐一講解。
所謂領導力和影響力,就是通過深思熟慮,激活他人的希望和夢想,提供共同遵行的價值和戰略,拿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和策略。
編書、薦書、講書,就屬於實現領導的橋和船。
毛澤東的這種政治領導風格和工作方法,促成黨內濃郁的讀書學習氣氛。
就領導層來說,劉少奇的理論修養很高,這與他勤奮讀書有關。
始終在一線日理萬機的周恩來從來不放鬆讀書,這從他1973年3月26日給毛澤東的一個報告中可以看出:「凌晨讀《史記汲黯、鄭莊列傳》及太史公曰云雲,深有所感,愧未能及。
」朱德的名言是:「做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學不了。
」董必武是有名的飽學之士,他在自壽詩中常常談讀書學習之事:《七十自壽》講「革命重理論,馬恩指出早」;《八十初度》說「觀書有得覺思清」;《八六初度》再道「馬列至言皆妙道,細思越讀越分明」。
這些都使人強烈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層是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來看待的。
(三)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文化影響力
中外歷史上,不是沒有粗通文墨甚至不通文墨乃至輕慢書籍的政治家,他們可以有所作為,甚至是大作為。
不過,這樣的政治家大多是稱雄一時,不少是人亡政息。
貫通古今、識見深遠、影響廣泛的政治家,多半是好讀書、好思考,進而在思想理論上有建樹和創造的人。
毛澤東酷愛讀書,擁有多方面的才華,實踐能力又那樣突出,從而散發出一種令人折服的文化氣息和人格內涵,形成很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毛澤東同各種人物打交道,都有一股吸引人的「氣場」。
他同西藏的宗教領袖談論對佛教經典的理解,同來訪的外國政要談世界歷史和現狀,用儒雅高古的方式走進清末遺老、民國元勛們的心靈,這些都使對方自然生出特殊的親近感。
毛澤東深厚的學養,還使他能夠和學界大師們輕鬆對話,並且以自己的見識來影響他們,進而影響一代學人的學風,以及文史哲領域的一些學術話題。
此外,毛澤東喜歡讀古代詩詞曲賦和書法作品,使他成為傑出詩人和獨創一格的書法家,他的詩詞和書法作品,至今仍散發著特殊的文化影響力。
即使是外國人,在同毛澤東有過一番接觸交談後,也無不折服於他的文化魅力,不知不覺間把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形象,同一個領袖的文化素養和個性風采聯繫在了一起。
加拿大記者馬克蓋恩在延安訪問毛澤東後,寫了一篇《不會失敗的毛澤東》。
文章說:毛澤東熟知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好像大家都是老朋友一樣,同時他又熟知他們的成功和失敗。
他談到赤眉、黃巾、義和團,也知道為什麼每一個農民起義最後都失敗了。
毛澤東在侃侃談論過去的社會革命時,都反覆強調他領導的這場革命不會失敗,因為這場革命有一個有紀律的黨和英明的政策。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一篇題為《毛澤東的歷史是整整一代人的橫斷面》的文章中說:「毛澤東熟讀世界歷史,對於歐洲社會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實際的了解。
他對英國的工黨很感興趣,詳盡地問我關於工黨目前的政策,很快就使我答不上來了。
」
日本共同社駐北京記者福原亨一寫的《一顆放射出強烈個性的光芒的巨大紅星》一文說:毛澤東的文史素養「大大有助於使毛澤東的形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反映得更加高大,大大有助於他成為具體實現民族文化的發展和飛躍的英雄形象」。
1973年訪問中國,和毛澤東見過一面的澳大利亞前總理愛德華 高夫惠特拉姆回憶說:「我們的談話範圍涉及歷史、當前問題、亞洲地區、文學和當代的一些人物。
……他的智慧和歷史感深邃而又明晰。
」
1974年訪問中國,同樣和毛澤東只見過一面的英國前首相希思也說:「毛澤東對國際事務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歷史的知識,使他得以從世界戰略角度考慮問題。
」
在中國,毛澤東的文化影響力又如何呢?在他去世三十多年後的2008年,學者康曉光在《領導者》第二期發表《復興傳統文化現象研究》一文,作者說他對10個樣本城市做了統計調查,涉及1254個統計樣本,其中一個問題是問受訪者誰是最偉大的思想家。
結果,毛澤東、孔子、馬克思排在前三位,認同毛澤東的有653個,占受訪者的52.1%。
被訪者對思想家的定義未必一致,但他們大體是根據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影響來選擇答案的。
有意思的是,毛澤東在青年時代曾把古往今來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分成兩類,一是「辦事之人」,一是「辦事而兼傳教之人」。
他認為後者的道德學問和事功俱全,是理想的人格楷模。
對這種理想人格的看重,好像是一條伏線,影響到毛澤東後來的一些想法。
比如,他的詩詞代表作《沁園春雪》直陳即使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不是「略輸文采」,就是「稍遜風騷」。
再如,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毛澤東打算退出一線,理由就是騰出更多的時間來讀書寫文章,考慮理論和戰略問題。
毛澤東晚年討厭強加給他的「四個偉大」(偉大領袖、偉大舵手、偉大統帥、偉大導師),卻獨獨認為可以保留「導師」這個說法,理由是在英文中,導師和教師是一個意思。
這個保留,很耐人尋味。
毛澤東的讀書和倡導讀書,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優良傳統,這就是把讀書學習當作黨員領導幹部思想理論建設和增強工作本領的必需且重要的途徑。
從毛澤東提出「把全黨辦成一個大學校」,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任務,目標和做法一脈相承。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同志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提出:「領導幹部學習不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本領大小也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情。
」「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
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和方法。
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內讀書學習的典範,給人們提供的啟發是,讀書學習的世界,必須要有「三根柱子」來支撐:一根叫「無信不立」,所謂「信」,就是信念、信仰、信心;一根叫「無學難為」,「學」,就是學問、認識、本領;一根叫「無實必敗」,「實」,就是實際、實踐、實事。
我們今天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最可靠的保證,還是這「三根柱子」。
即讀書學習,一是「立信」,否則,會得精神「軟骨病」,人就站不住;二是「問學」,否則,就難以提升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三是「求實」,否則,所學就不能夠運用於實踐,很難把事情干成。
所謂學用之道,精華或在於此。
周恩來——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的又一歷史偉人
在1996年4月中央文獻研究室舉辦的周恩來研究述評學術討論會上,筆者曾經提出:要加強周恩來歷史定位的研究,即周恩來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怎樣?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地位怎樣?認為這是一個應當研究的...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的來龍去脈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勝利召開,這是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歷史性會議。黨的七大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第一次明確地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
《論黨》感受劉少奇同志的理論水平
論 黨(一九四五年五月十四日) 一 引 言同志們: 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對於目前國際、國內形勢,作了一個深刻的英明的分析,對於八年來中國民族的抗日戰爭以及我們黨在抗...
「緬懷領袖」偉人毛澤東一生的讀書生活
毛澤東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豐功偉績,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軍事家、演說家、詩人、書法家;而且還是一位終生治學的學問家、讀書家。有人把毛澤東定位為傑出...
學學毛澤東同志的「學習觀」
4月6日晚,第八場「大有讀書茶座」在中央黨校大有書局舉行。《毛澤東閱讀史》一書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專家陳晉以「跟毛主席學讀書——毛澤東的讀...
中共七大確立了什麼為我黨指導思想
前言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勝利召開,它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第一次明確地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莊嚴地寫入黨章。這標誌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
張文木:紅軍長征的意義——紀念偉大領袖毛澤東逝世40周年
歷史事件離我們愈是遙遠,其中的性質便愈能清楚地展現。193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跨越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勝利完成了戰略大轉移,這使當...
2017國考行測常識:毛澤東思想解讀(上)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是最早將馬克思主義傳播於中國的革命者之一,終身的馬克思主義信徒。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中國共產黨革命理論貢獻成為毛澤東...
中共歷史上最年輕的領袖,他與毛主席的關係並非水火不容
博古的原名叫秦邦憲,他是中共歷史上最年輕的領袖,在擔任中央領導時年僅24歲。博古是「左」傾主義的代表人物,在歷史課本上由於篇幅有限,一直都是作為「教條主義」的代言人而出現,如果全面的了解博古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