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是「別人嚼過的饃」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雙十一好多網上書店在打折,書券折扣券非常多,於是大家開始討論閱讀話題。
易仁永澄老師曾經有個觀點我很贊同,那就是——閱讀本身不重要,提升能力到能夠輸出價值的水準是關鍵。
從這個角度來說,閱讀僅僅是一個手段,即便沒有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而是採取其他手段去積累價值依然能達到目的,比如付費培訓,比如總結提煉經驗,比如梳理整合自己的思考靈感等等,或許都能夠殊途同歸。
針對我這個看法,在網絡上有人提到這樣一個觀點:
通過培訓什麼的增強輸入,我引用焦書記說的一句話:別人嚼過的饃,不甜。
這句話讓我頓時變得啞然,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什麼是「別人嚼過的饃」
這句話其實是一個三段論式的推斷:
-
第一,通過培訓增強輸入(的方式)是「別人嚼過的饃」;
-
第二,「別人嚼過的饃」不甜;
-
所以,通過培訓增強輸入不甜。
這裡所說的「不甜」,顯然是「效果不好」的意思。
這個類比非常形象生動的演繹出自己的觀點來。
觀點是:
因為培訓是「別人嚼過的饃」,所以效果不佳。
為什麼把培訓和「別人嚼過的饃」做類比呢?這位朋友把培訓似乎理解成為培訓師看書掌握的知識(饃),以培訓的形式輸出出來(嚼過以後餵給別人),認為這樣得到的知識效果不好。
為什麼會效果不好呢?單純從類比的原意考慮,大約原因是這麼幾個:
-
失真。
「別人嚼過的饃」,營養會有較大幅度的流失。 -
不衛生。
「別人嚼過的饃」,會沾有別人的「唾液」,不夠衛生。 -
沒滋味。
「別人嚼過的饃」,色香味全無,難以讓人有胃口。
培訓是「別人嚼過的饃」嗎?
那麼,培訓真的是別人嚼過的饃嗎?在我看來,並非一定如此。
-
首先,從培訓內容來源上看,培訓者給人培訓的東西,未必是某本書或者某幾本書中內容的生硬嵌套。
培訓的內容往往是培訓師(教師)經驗的積累,知識的精華提煉,以及經過專業機構順應學習者認知水平的呈現。 -
其次,從培訓形式上看,培訓者採用的,包括但遠遠不限於帶領學習者閱讀的方式進行培訓,用「眼耳鼻舌身意」來體會「色聲香味觸法」,其中效果自然遠遠勝過原始材料內容堆砌。
-
再次,從學習層次上看,書籍展示的知識各不相同,除非讀者自己深入實踐,否則往往是作者告訴讀者某些東西(道理、知識、體會和經驗),讀者閱讀書籍以後,一開始往往僅僅是「知曉」作者說了什麼,經過思考,可以「理解」作者的思想,再進行實際操作,才能「應用」作者書中的知識。
而培訓,從一開始往往就會起點於理解,期待用多種培訓形式,讓學習者體驗,隨後學會應用。 -
最後,從學習效率上看,培訓往往時間短,需要在較短時間內設置理解、掌握知識的層次目標,和自己通過閱讀書籍的方式掌握知識的途徑相比較,流程更加緊湊,效率會更高。
從這個角度去看,培訓絕對不是「別人嚼過的饃」,那麼,培訓是什麼呢?好的培訓是培訓師精心烹調的大餐,怕你生吃不消化,所以燒的嫩嫩的,炒的香香的,燉的爛爛的,讓你更好的吸收消化,獲得更加均衡的營養。
「別人嚼過的饃」又如何?
「別人嚼過的饃」最早是焦裕祿說過的,旨在強調領導幹部,不能坐在辦公室里聽工作匯報,而應該深入實際、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
這只是一種比喻,用在知識領域上,我們如果只聽別人轉述的信息,不掌握原始資料;只了解別人怎麼說怎麼看,而不是自己實踐驗證,深入思考。
自然會真的「營養不良」,但是,在這個時代里,我們對信息的收集,對知識的獲得本身是多樣、多渠道的,我們不可能因為不在美國大選現場,而拒絕接受川普當選的真實性。
我們不能因為知識不是來自書本而是培訓,就斥之為「別人嚼過的饃」而拒之門外。
說到底,書也是人寫的,難道不也是「別人嚼過的饃」嗎?
文/藥山(簡書作者)
原文連結:http://www.jianshu.com/p/b02286d49062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百分之八十的人不會讀書,你是不是?
前陣子的朋友圈刷爆的一句話是「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一個人的修養、思維、談吐與他的讀書量的確有著關聯。當你開始看書,你的人生就打開一個新的世界。如果說有什麼東西可以慢慢地將知識傳授給你,那...
一年讀100本書的謬誤
你一年能讀完100本書嗎?你一年能讀完100萬字的書嗎?這兩個問題哪個更容易回答?在知識變現和內容創業火熱的背景下,閱讀熱格外搶眼,一些所謂的閱讀大V在閱讀數量和閱讀質量之間發生了分歧。其中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