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了三國格局的史詩戰役:赤壁之戰,檣櫓灰飛煙滅(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安十三年十月,劉備聽說曹軍即將東下,為了抗曹,派諸葛亮隨魯肅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

當時孫權也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但對劉備的力量有懷疑,對曹操的聲勢有顧慮。

諸葛亮為了打破孫權的懷疑和顧慮,堅定其抗曹決心,便分析當時形勢說:劉備雖然在長坂戰敗,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實力。

現在收攏的部隊和關羽的水軍將兵尚有萬餘人;劉琦的部隊也不下萬人。

曹操兵力雖多,但是遠途跋涉,邊疆作戰,十分疲勞,已是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況且北方部隊,不習水戰;荊州軍民也並不是真心歸附曹操。

如果孫、劉聯合、同心協力,一定可以擊破曹軍。

曹軍既破,勢必北撤。

那時,孫、劉兩方就由弱轉強,三分天下的鼎足形勢就將成為現實。

能否造成這種形勢,關鍵就在今天是否採取聯合破胄的決策。

孫權聽後,十分高興,便與群臣進一步商討。

正在這時曹操的恐嚇信到了,長史張昭等人為曹操聲勢所嚇倒,主張迎降。

他們認為,曹操可以「挾天子以征四方」,難以抗拒;占領荊州後,已和東吳共有長江天險,使東吳已經無險可恃;曹操以劉表的降軍和數以千計的戰艦,控制長江水面,加上步兵配合,水陸俱下,勢不可擋。

當時,張昭和中護軍周輸是輔佐孫權的兩個主要人物。

張昭不主張抗曹,使孫權很感躊躇。

魯肅反對降曹,密勸孫權召回周瑜商討對策。

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趕回柴桑,對孫權說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士吏同心,本應消滅曹操,統一天下,豈可迎降!現在曹操北方尚未鞏固,關西的馬超、韓遂是他的後患;放棄騎兵,來同吳進行水上較量,是舍長就短;加之時值隆冬,馬無飼料,北方部隊遠來江 南,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這些都是用兵之忌,而曹操犯忌,冒險東下,乃取敗之道。

接著,周瑜又向孫權具體分析曹軍兵力,指出:曹操說他擁有水步大軍八十萬,不過是恐嚇之詞。

實際上他只有十五六萬人,並且十分疲憊;收降劉琮的部隊,最多有七、八萬人,而且軍心不穩。

因此,「眾 數雖多,甚未足畏」,只要有五萬精兵就可擊破它。

周瑜的分析,更加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於是孫權選組水軍三萬人並辦齊糧草裝備,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與劉備會師,共同抗擊曹軍。

孫權能堅定抗曹決心,與諸葛亮、周瑜對敵情全面深人的分析是分不開的。

他們從曹軍實際兵力、作戰特點短長、戰場條件和後方情況等實際出發,看到了曹軍強中含弱,有許多「用兵之患」,因而得出了曹操是「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孫、劉聯合,同心協力,以長擊短可破曹的結論。

這種有理有據的料敵決策,可以說是古代戰爭中精確分析、判斷情況的範例之一。

周瑜率軍沿江西上,到樊口與劉備的兩萬軍隊會合後繼續前進,同曹軍先頭部隊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赤壁)相遇。

這時曹軍中疾病流行,戰鬥力受到影響。

初次交鋒,曹軍戰敗,退回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烏林磯)。

烏林在長江北岸,位於赤壁西北。

曹軍在此暫時轉入守勢, 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準備鏖戰赤壁。

曹軍大部分是北方人,不習慣水上的風浪顛簸,便將戰船「首尾相接」起來。

周瑜部將黃蓋針對上述情況建議說: 「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周瑜接受這一建議,決定採用火攻。

由黃蓋寫信向曹操詐降,並與曹操事先約定投降時間。

屆時,黃蓋率蒙沖戰艦十艘,滿載乾草,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圍裹,上插旌旗,並另備走舸繫於大船之後,以便放火後換乘。

時值東南風起,船行很快。

黃蓋以蒙沖戰艦十艘置於前列,行至江中,張帆急進,其餘船隻依次跟進。

曹軍官兵看見黃蓋來降,「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毫無戒備。

黃蓋在距曹軍二里余,各船一時點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

曹軍船隻首尾連接,分散不開,移動不便,頓時都燒了起來,烈火蔓延到岸上的營寨。

曹軍燒死、溺死的甚多。

在南岸的孫劉聯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

曹操被迫率軍由陸路經華容(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撤退。

曹軍「行至雲夢(今洪湖一帶)大澤中,遇大霧迷失道路」。

待到轉出雲夢,又遇風雨,道路泥濘,以草墊路,才使騎兵得以通過。

一路上,人馬自相踐踏,死傷很多。

劉備、周瑜軍水陸並進,向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方向追擊。

曹軍通過華容道後,才脫離險境,到達江陵,傷亡散失已大半。

曹操令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自率餘部北返鄴城。

周瑜、程普率軍數萬追擊曹軍,同守江陵的曹仁軍隔江對峙。

劉備向周瑜建議說:江陵城堅糧多,一時不易攻下,可命張飛率兵一千隨你而進,你分兵二千給我,由夏水抄截曹仁後路,這樣曹仁必然棄城而走。

周瑜便分兵二千給劉備,問時,派折衝將軍甘寧率兵數百攻取了江陵上游的夷陵(今湖北宜昌)。

曹仁以為甘寧兵少,便分兵到夷陵圍攻甘 寧;周瑜率主力增援,大敗曹軍。

夷陵解圍後,周瑜又回師同曹仁相拒於江陵。

建安十四年十二月,曹軍在江陵屢戰不利,損失甚大,且孤立突出,便被迫撤走。

周瑜占領了江陵。

孫權以周瑜為偏將軍、南郡太守,鎮守江陵;以程普為江夏太守,鎮守沙羡(今湖北武昌西金口),控制了長江中下游。

與此同時,劉備也乘機攻取了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郡治在今湖南長沙)、零陵(郡治在今湖南零陵)、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四郡。

劉備遂為荊州牧, 駐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從此有了立足之地,為以後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奠定了基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地圖|赤壁之戰只是場遭遇戰?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 · 武帝紀》以上這句話,就是「赤壁之戰」的主要出處。如果讀史只看本傳,赤壁之戰的確只是曹操與劉備、孫權的一場遭遇戰。但具...

這場戰爭最終奠定了三國格局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

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造三分天下格局

曹操平定北方以後,公元208年,率領大軍南下,進攻劉表。他的人馬還沒有到荊州,劉表已經病死。他的兒子劉琮聽到曹軍聲勢浩大,嚇破了膽,先派人求降了。這時候,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駐守。他聽到曹...

赤壁之戰背後的虛與實

赤壁之戰是劉備、孫權聯軍火攻大敗曹軍,為三國鼎立奠定基礎。然而戰爭之初,劉備剛剛從曹操的追擊中逃脫,兵力大減;而孫權卻遲遲不肯下定決心聯劉抗曹。火燒赤壁是否發生小說演義中描述的諸葛亮舌戰群儒、草...

幾十萬大軍 就這樣消失

戰爭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

孫子兵法——赤壁之戰——學歷史學人生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 孫權 、 劉備 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 曹操 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 三國時期 「...

文史隨筆 赤壁之戰勝曹操——以少勝多的戰役

  三國時期。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統一了北方,而後興兵向南。在強敵壓境、存亡未卜的危急關頭,孫權和劉備為了避免徹底覆滅,終於結成了聯合抗曹的軍事同盟。   公元208年lo月,周瑜率兵沿長...

赤壁之戰經過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一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戰役是哪個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戰役是赤壁之戰。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

赤壁之戰經過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一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三國系列之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